2021-4-9 | 文學思想論文
作者:龍雨辰 單位:哈爾濱師范大學文學院
陶淵明是兩漢魏晉南北朝800年以來最杰出的詩人、文學家,也是杰出的詞賦家與散文家。在中國文學史上,陶淵明可謂一枝獨秀。魏晉之世,他的文學上的造詣并未得到認可,而其卻贏得了高評價的身后名。在辭世六百余年以后,從宋代蘇軾、朱熹等人的高度贊許開始,陶淵明其人其詩其文的地位受到了一致的推崇,直至被定位于能與屈原等人相比肩的人物。論及陶淵明,國人可以脫口吟出“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這樣的詩句。《桃花源記》為古今世人提供了一個長遠的精神寄托。陶淵明開創中國古典詩歌新境界———田園詩,成為中國文化的一個不可磨滅的里程碑。然而陶淵明現僅存詩125首,計四言詩9首,五言詩116首。文章今存12篇,計有詞賦3篇、韻文5篇、散文4篇,數量不可謂之為豐碩,甚至過少了。影響深刻和作品數量少形成鮮明對比,充分說明陶淵明作品的藝術成就,證明其文學思想在中國古思想史上,也可算卓然而立,影響深遠。故而,陳寅格先生慨然嘆息“:然則就其舊義革新、孤明先發而論,實為吾國中古時代之大思想家,豈僅文學品節居古今之第一流,為世所共知者而己哉!”[1]。“舊義革新”,“孤明先發”,這是陶淵明文學思想的一大特色。
然而陶淵明生活在一個朝權更迭,社會動蕩的年代,文壇同時受各種思潮影響,陶淵明本人也受各種思想的影響,出仕歸隱如此數次。陶淵明的文學思想是他自身體悟各種思想流派和人生經驗相參照的結晶,本文試從生活經歷角度論述其文學思想形成的過程。
一、少年時期到出仕為官之前
東晉初期,中原淪落在異族手里。司馬氏依靠大族的擁戴,在江南偏安一隅建立了政權。生長在這個動蕩時代里的陶淵明,在年輕時候,曾意氣慷慨想開創一份事業。“少年壯且厲,撫劍獨行游。誰言行游近?張掖至幽州。”[2](《擬古》)這首詩表達了陶淵明對于古代游俠的向往,顯示出了少年時代陶淵明慷慨有為的精神。“憶我少年時,無樂自欣豫。猛志逸四海,騫翮思遠翥。”[2]《(雜詩八首》),在回憶自己的少年時代,即使沒有什么快樂的事也高興,因為抱著一個遠大的志向,發奮地想張開翅膀向天外飛去。這種積極入仕的情感源于少年時候深受儒家經典思想影響,他說“少年罕人事,游好在六經。”《(飲酒》《)癸卯歲始春懷古田舍二首》其中第一首詩描繪了在自然美景中勞動過程,同時抒發親自勞作的高尚情操。其二描寫其謹記祖師教誨“憂道不憂貧”,繼而聯想到古時隱士做法,更感心懷天下不易。這兩首詩體現出來心懷天下的儒家思想對陶淵明影響很深。受儒家經典影響,中原淪陷時代,懷抱著救世的精神,意欲宏圖大展,追隨祖上的功業,“在我中晉,業融長沙。桓桓長沙,伊勛伊德。天子疇我,專征南國。”(《命子》)陶淵明從少年時期到入仕之間,接受儒家的價值觀念,修身齊家治國。“少學琴書,偶愛閑靜,開卷有得,便欣然忘食。”(《與子儼等疏》);修身治國相輔相成,陶淵明曾想在仕途上留下光輝一頁,如曾祖一樣平治天下,救天下蒼生于水火。此時文學作品中體現出來的思想以儒家思想為主,抒發發自內心的愉悅,追求真情實感,不言虛。言報國之志,入仕為國為民,建言建德,澤福后世。
二、入仕為官
少年時代的意氣風發,指點江山的激情,在入仕不久后便被沉重的現實擊垮。當時的東晉是一個講究門第的時代,出身高門大族的,無論朝廷或地方上都會請他做官,從而逐漸掌握實權,有所作為。可是當時陶淵明距離高門大族很遠,只能從小官做起,竭力巴結上司。可是陶淵明深受儒家思想影響,斷然不會如此。一時間壯志成為空想。“總發抱孤介”,“貞剛自有質,玉石乃非堅。”(《戊申歲六月中遇火》)于公元393年,迫于生活壓力,他不得不出仕為官,任江州祭酒。與一流高門子弟通常起家就擔任中央政府清閑且待遇優厚的郎官相比,陶淵明出仕時間相對較晚,官職也較低。州祭酒事務繁雜,取權較大。但是陶淵明不久后卻辭去官職,一方面受當時官場風氣影響,恥于處理具體事務,另一方面是陶淵明思想中儒家思想“道不同,不相為謀”根深蒂固。因此不久便辭官了。此后又先后三次入仕為官,出任桓玄幕僚,劉裕的參軍,彭澤縣令。這三次為官期間,陶淵明已表現出田園生活的向往。“自古嘆行役,我今始知之!山川一何曠,巽坎難與期。”(《庚子歲五月中從都還阻風于規林》)古以來就有人感慨外出遠行的艱難,我今天才真切地體會到了。表達了長期生活在外的陶淵明開始想念自己的母親,由此更覺得田園生活的安逸,向往田園生活。但是雖心中向往世外,但是陶淵明的行動上并沒有倦怠,努力實現造福百姓的政治抱負,而且心系家中老母,孝順之至,恰和儒家思想中的孝道“,一欣侍溫顏,再喜見友于”“、久游戀所生,如何淹在茲”。“靜念園林好,人間良可辭,當年詎有幾,縱心復何疑。”中陶淵明又表達了積極入世為官,開創一番事業的遠大目標。此時陶淵明雖向往田園生活,但仍心系天下,積極實現抱負。至此陶淵明兩次入仕,發現少年政治抱負與現實發生的巨大反差,內心受到極大沖擊,思想上有巨大的震動,但是陶淵明并沒有放棄儒家思想,仍在積極踐行其政治抱負。
“商歌非吾事,依依在耦耕。投冠旋舊墟,不為好爵縈。養真衡茅下,庶以善自名。”《辛丑歲七月赴假還江陵夜行涂口》唱著商歌希望得到當權者的任用,這不是我所想,我所依戀的是躬耕隱居的生活,不會為高官厚祿所動。能夠在簡陋的住處里保持淳樸的本性,就是善了。從這首詩中,可以看出,陶淵明對離鄉為官已經產生了后悔、倦怠之意,流露出對歸田躬耕的強烈渴望。此后的詩作《始作鎮軍參軍經曲阿作》表達了對遠行求仕的倦怠及放棄自由生活的慚愧。陶淵明最后一任官職彭澤縣令,雖品秩不高,卻是地方之長,握有實權。一開始陶淵明對此職位很滿意,可以補貼家用,還有百畝公田。所種之糧,既可足食,又可釀酒。因上級檢查,須衣冠整齊,束帶見之。陶淵明感慨道“:吾豈能為五斗米折腰向鄉里小兒”,于是立即辭官。從以上詩作,我們可以看出,陶淵明對于入仕為官的抱負愈加失去興趣,對于田園生活則從心里逐漸滋生出越來越強烈的向往。少壯時期由儒家思想構筑的理想藍圖受到沉重打擊以莊子為代表的道家的思想,已經開始影響陶淵明的文學思想。入仕不成,歸隱融入自然,無為而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