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4-9 | 文學思想論文
作者:張愛軍 單位:河北能源職業技術學院
在北宋時期經歷了一場偉大的文學變革,其中一個非常重要的人物便是蘇軾,他在詩詞文等方面都有很突出的成就。他的創作體現了這場文學變革所追求的文化理想,審美趨向,而且在很多地方都突破了這場文學變革的基本宗旨,而他的文學思想更是是引領了一代潮流。蘇軾十分重視文學作品的思想內容,強調文學作品的社會性,關于他的文學思想的基本特征是多方面的。
一、繼承與發展前人先進文學思想
蘇軾具有較強的藝術兼容性,他在理論上和創作中都不把某一種風格推到定于一尊的地位。蘇軾主張兼收并蓄吸取各家所長并予以發展,這在他的文學思想中體現的是十分充分的。金代趙秉文在《書〈達齋銘〉》中這樣評價:“東坡先生,人中麟鳳也。其文似《戰國策》,間之以談道,如莊周;其詩似李太白,而輔之以名理,似樂天;其書似顏魯公,而飛揚韻勝,出新意于法度之中,寄妙理于豪放之外,竊嘗以為書仙。”蘇軾的文學思想強調干預現實,他為官期間“為民請命”被看作責任,這是蘇軾對韓愈“不平則鳴”文學思想的繼承與發展,蘇軾在他的一生創作的文學作品所向外展示的就是積極干預社會現實,“一肚皮不合時宜”,他對現實的干預是從他自身的人生經歷和文學素質體現出來的,正是因為他不斷的人生挫折及獨特個性使他對現實的批判是通過描寫民生疾苦(天災人禍)等方面來表現的,如描寫蝗旱之災。
二、儒家兼濟天下
中國傳統文化的主流是儒釋道三家,以及三家“以體用為本”與“有為而作”的精神,都是蘇軾儒家兼濟天下的學思想的反映。中國傳統文化的主要元素在蘇軾身上有很深刻的體現,他是中國傳統文化人的優秀代表。“達則兼濟天下,窮則獨善其身”這種思想境界充分表現在他的文學佛學上,既有對現實的批判,又有人生如夢的感嘆,更有瀟灑自適的抒情。蘇軾的思想以儒家為本,但受道家和佛家的影響也很深,曲折的人生經歷,不斷遭貶得挫折,以及“懷才不遇”的感受,使他更加深入的研究這些思想。蘇軾吸納融合儒釋道三家思想,形成了自己獨特的思想體系,而佛家思想在其中發揮了尤其重要的作用。蘇轍在《亡兄子瞻端明墓志銘》中論及蘇軾所學時說:“初好賈誼、陸贄書,論古今治亂,不為空言,既而讀《莊子》,謂然嘆息曰:‘吾昔有見于中,口未能言,今見《莊子》,得吾心矣。’……后讀釋氏書,深悟實相,參之孔、老,博辯無礙,浩然不見其涯也。”由此可見蘇軾思想的發展演變,他先將儒家治平思想吸納,重實用之學,不為無用之空言。后感興趣于道家,莊子先得其心,而到了黃州以后,儒、釋、道三家為一體的思想風貌在他身上已經日益明顯了。
三、文以載道文以達意
蘇軾與歐陽修在文學思想上都強調“明道”和“致用”,他推崇韓愈和歐陽修對古文的貢獻,但蘇軾并不把文章看成是單純的“載道”之具,并不認為文學的目的只是闡發儒家道德理念,他的文學思想是文道并重。蘇軾認為文章的藝術具有獨立的價值,文章并不僅僅是載道的工具,其自身的表現功能便是人類精神活動的一種高級形態。蘇軾心目中的“道”不限于儒家之道,而是泛指事物的規律,主張文章應像客觀世界一樣,文理自然,姿態橫生。他提倡藝術風格隨著表現對象的不同而變化自如,像行云流水一樣的自然暢達。他廣泛地從前代的作品中汲取藝術營養,蘇軾自謂:“吾文如萬斛泉源,不擇地皆可出,在平地滔滔汩汩,雖一日千里無難。及其與山石曲折,隨物賦形,而不可知也。所可知者,常行于所當行,常止于所不可不止。”在文與意的關系上,提出文以達意。他的“辭達”說強調作者要運用高超的藝術技巧來充分表達自己的思想和客觀事物的特征。在散文寫作方法方面,蘇軾最重視的一點就是“以意為主”,重視在“意”的支配下構成自由揮灑、變化無端的藝術風格,強調身與物化,將作者的主觀情感融化到所要表現的客觀對象中,以達到主客和諧。
四、形式多樣,自由靈活的文學創作思想
1、文“如行云流水”
蘇軾重視文學的社會功能,反對“貴華而賤實”,強調作者要有充實的生活感受,要做到物我一體。物我一體是創作最佳的精神狀態,通過這個過程可以成竹在胸,可以物形于心。恰如蘇軾在《謝民師書》中借評謝民師的詩賦雜文,指出:“大略如行云流水,初無定質,但常行于所當行,常止于所當止,文理自然,姿態橫生。”也就是說無論創作對象是什么,只要了然于胸,就會文如萬斛泉源,滔滔不絕,神思可以穿越古今,跨越流年,作為創作主體的胸中丘壑,都可以隨物賦形。
2、不事雕琢的審美意識———天工清新
蘇軾“天工清新”的審美原則使他的文學作品在實用性、審美性、通俗性諸方面都達到了一定高度,具有“意趣”的審美要求:“詞以意為主,不要蹈襲前人語意”。蘇軾的審美態度為后人提供了富有啟迪意義的審美范式。他以寬廣的審美眼光去擁抱大千世界,所以凡物皆有可觀,到處都能發現美的存在。蘇軾把詩家的“言志”與詩人的“緣情”二者結合起來,并把它運用到詞的寫作當中,提高了詞的格調,增強了詞的韻味。劉熙載認為“東坡詞頗似老杜詩,以其無意不可入,無事不可言。”蘇軾生性豁達,纏綿悱惻的詞風并不適于他,但為了表達自己的志向及人生體驗便要建立一種全新的審美風格,不事雕琢又要豪放有清雄之風。蘇軾文學思想的一個突出方面是“隨物賦形”,講求創作的自然天成。蘇軾認為對藝術形象描繪的原則詩“隨物賦形”,目的在于要求藝術形象的刻畫要合乎自然造化,得自然真態,關鍵就在于把握形神關系,以形傳神而形神并茂。就文而言,他要行文自然,反對務奇求深和雕琢經營,強調無為而為達到天工清新的效果。《東坡文談錄》記載:“求物之妙,如系風捕影;能使是物了然于心者,蓋千萬人而不一遇也,而況能使了然于口與手者乎!”于是他追求“言不盡意”、“意在言外”不事雕琢的審美意趣。
3、“目見耳聞”———融入自己的人生思考的實踐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