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4-9 | 對外貿易經濟論文
本文作者:馬曉錦 單位:蘭州大學經濟學院
一、文獻綜述
(一)全球氣候變化相關文件形成
近百年來,地球正經歷一次以全球變暖為主要特征的顯著變化,我國氣候變化趨勢與全球氣候變化趨勢一致。全球氣候變暖成為全世界必須面對并及時處理的重大問題。1972年,《聯合國人類環境會議宣言》的產生:聯合國人類環境會議在瑞典斯德哥爾摩舉行,會議就共同采取行動,保護地球環境達成一致。1992年6月,簽署《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聯合國在巴西的里約熱內盧召開聯合國環境與發展大會,確立了“共同但有區別的責任”原則,規定個締約方均有義務采取共同行動應對氣候變化。1997年,第三次締約方大會,通過了《京都議定書》,并引入聯合履行(JointImplementation,JI)、清潔發展機制(CleanDevelopmentMechanism,CDM)和排放貿易(EmissionsTrading,ET)機制。中國于1998年5月簽署該協議。2005年,第十一次締約方大會,大會通過了《京都議定書》執行決議,決定啟動針對2012年后各國溫室氣體減排責任的談判進程,并開始商討減緩全球變暖的中長期戰略。
(二)環境與貿易的關系研究文獻
貿易與環境盡管是相互獨立的兩個領域,但兩者之間是存在密切聯系的。因為保護環境的相關規則被用于限制貿易進出口上面,形成國際貿易所必須遵循的法則。環境規制已經成為世界貿易中新的貿易壁壘。
1.國外對環境與貿易的關系研究。國外對環境與貿易的關系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幾個方面:在國際貿易對環境質量的直接影響和間接影響方面,主要觀點為,一國具有環境稟賦時,在其出口貿易中,就會出口含有較多污染物的產品。然而大國對于產品環境標準的規定,有可能會對參加貿易的窮國產生影響。國際貿易對經濟發展、環境影響以及它們之間的關系主要有環境庫茲涅茨曲線。環境庫茲涅茨曲線(EKC),即環境和收入之間呈現倒U型,說明低收入階段環境破壞會隨著收入的增加而加劇并達到最高點,然后開始下降。
2.國內對環境與貿易的關系研究。國內學者對環境與貿易關系的研究起步較晚,1993年才開始涉足問題研究,研究方向大多是低碳經濟下我國對外貿易的發展。龔韻秋、陳曉慶(2010):我國對外貿易在面臨發達國家實施碳關稅、出口貿易結構低端化、技術限制、“富煤、少氣、缺油”的資源條件等諸多困境,我們應該采取適合的行動,打破困境,實現我國對外貿易在低碳經濟下的可持續發展。胡偉輝(2010):環境成本內部化理論的提出,為解決國際貿易中的環境污染問題指明了一條道路。但是環境成本內部化使出口企業的生產成本增加,必然影響我國外貿出口。各有關方面應采取積極有效的措施,應對環境成本內部化,實現貿易與環境的協調發展。國內外學者的研究,從各個角度說明環境與貿易的關系,環境規制也將為各個貿易國家所運用,成為新的貿易壁壘。
二、氣候規則變化下的國際貿易規則調整
面對國際氣候變化形勢,國際貿易也將形成新的貿易規則。
(一)PPMs標準
PPMs(ProductionProcessandMethods)標準的生產,從廣義上來講,指產品的生產過程和生產方法應當符合特定技術要求或標準,狹義上來講,PPMs標準特指產品的生產過程和生產方法應當符合特定的環境保護要求。PPMs標準本身并不對貿易產生任何影響,但它是許多國家采取貿易限制措施的重要依據,如果其目的是為了環境保護,將會導致貿易與環境保護之間的不一致。
(二)環境標志
環境標志亦稱綠色標志,是指由政府部門或公共、私人機構向有關廠商頒發證書,證明其產品的生產、使用及處置過程符合環保要求,對環境無害或危害極少,或有利于資源再生和回收利用。環境標志一般由政府授權給環保機構來實施。
(三)環境關稅
環境關稅是指以貿易保護的名義對進口商品所征收的關稅。隨著環境保護的興起,全世界許多國家都開始征收環境關稅,通過關稅的形式把環境污染費用有效地分攤給污染者承擔,使環境費用在商品中內在化。
三、氣候規則變化對中國對外貿易的影響
為減緩全球的氣候變暖,中國也必須承擔起責任,減少溫室氣體的排放,為環保貢獻力量。但是由于我國現階段正處于經濟高速發展的階段,高耗能產業仍然是我國支柱的產業,是經濟增長的重要動力。根據2009年世界能源機構關于CO2排放量的統計,世界主要的經濟體每創造一單位GDP排放的CO2千克數統計(圖2)中,中國的排放量高于世界平均水平并處于前列。說明中國目前是一個CO2排放大國,經濟增長對于高耗能產業的依賴程度大。結合以上資料分析,我國正處在經濟快速發展的階段,工業化進程加速,重工業和高耗能工業依然是我國經濟發展的強大動力。但是依照目前的技術水平和發展規模來看,不可避免的產生巨大的溫室氣體排放量,同時,在貿易方面還必須要面對國際貿易在環境方面的規制。氣候變化下的貿易規則變化對中國對外貿易主要有以下幾點影響:
(一)比較優勢的喪失
中國是一個加工制造品大國,許多年以來都是以較低的價格維持中國產品在世界市場上的較強的競爭力。由于中國技術的落后,資本利用率和資源利用率都較低,相比較于發達國家,生產相同量的產品我們需要更多的資源和勞動力,中國產品有可能面臨較高的環境稅。中國產品附加環境稅后,價格提高,喪失在國際市場上低價的優勢,喪失國際競爭力。
(二)多方面的貿易壁壘
在氣候變化的條件下,越來越多國家注重環境標準。中國出口的產品將面臨環境標準和技術安全標準等多重標準的檢驗。中國過去高速發展經濟的幾十年中,很少考慮環境污染問題,許多生產廠商也在生產過程中不具備環境保護的相關措施。而現在,為達到相關標準,廠商不得不增加產品在生產過程中的成本投入,全程按照環境標準的要求進行操作,進而產品價格被推高,廠商在國際市場處于不利地位。世界貿易多方面的貿易壁壘提高了對進口商品的要求,中國作為較大的出口國,無疑將在多方面增加產品生產成本,以滿足貿易要求。
四、應對氣候規則變化,中國對外貿易結構調整的討論
面對全球采取共同行動減緩氣候變暖的責任和氣候規則變化下貿易規則的變化,中國現有的貿易模式已經不能夠滿足需求,如果不作改變,我們即將面臨自身的發展困境和中國產品國際競爭力的喪失。中國對外貿易的調整是關鍵而又迫在眉睫的。關于中國應對氣候變化而做出貿易結構的調整,個人有以下幾個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