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4-9 | 生態問題論文
作者:宿燕琴
一、馬克思主義生態觀
在馬克思恩格斯生活的十九世紀,當時工業生產對自然和社會的破壞已經出現,生態學已被提出。馬克思恩格斯窮其一生都在為人類的前途和命運進行思考,都在對人與自然、社會之間的關系進行系統的研究。雖然在馬克思恩格斯的眾多文獻成果中沒有關于生態觀的專門論述,但在其各個時期的主要著作中都有所體現。馬克思主義生態觀的主要內容有:
(一)自然界是人類生存與發展的基礎
自然界對人類具有先在性和客觀性,它先于人類的存在而存在。自然界及其辯證運動是人類產生的前提和基礎,人是自然界發展到一定歷史階段的產物。在人類產生以后,自然界不僅作為不依賴于人的對象而存在于人之外,而且還為人類提供了物質生活資料及其進行物質生產所需要的勞動資料、勞動對象和勞動場所。同時,自然界還是人類精神生產活動的源泉。馬克思指出“:人直接地是自然的存在物。”可見,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人類的產生、生存和發展都離不開自然界。正是在這個意義上,馬克思才有了此番論述:“自然界,就它本身不是人的身體而言,是人的無機身體。人靠自然界來養活。這就是說,自然界是人為了不致死亡而必須與之形影不離的身體。說人的物質生活和精神生活同自然界不可分離,這就等于說,自然界同自己本身不可分離,因為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
(二)人類對自然界具有能動作用
在人與自然二者的關系中,人類不僅要依賴于自然界,而且對自然界具有能動作用。人與動物最大的區別在于人可以使自己的生命活動本身變成自己意志和意識的對象,能夠通過實踐創造對象世界,改造無機界,并且在這一過程中使自身也得到改造和完善。人類產生后,作為主體的人積極地通過各種實踐活動同自然界進行物質、能量、信息等的交換,即滿足了自身需要、實現了自己的目的,又改造和創造了自然。馬克思曾說:“實際上,人的萬能正是表現在他把整個自然界———首先就它是人的直接生活資料而言,其次就它是人的生命活動的材料、對象和工具而言———變成人的無機身體。”在《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中,馬克思提出了“人化自然”的觀點。“人化自然”又稱為“人化的自然”,是相對于天然的自然而言的,天然的自然則是指處于人的實踐范圍外的原生的自然界。隨著人的實踐活動的開展和持續深入,天然自然不斷被納入人的實踐活動中,并成為了人化的自然。通過“人化自然”,自然界與人類之間形成了一種“屬人”關系,并使自然界真正成為了人類生存和發展的基礎。
(三)勞動是人與自然關系的聯結中介
在《資本論》中,馬克思通過“物質變換”的概念,對“勞動”進行的定義是:一方面勞動是實現目的的對象化勞動,另一方面勞動同時又是人和自然之間物質變換的過程。也就是說,人與自然的物質變換過程,是由人的行為所中介、調整、控制人的對象化活動。在馬克思主義看來,勞動是聯結人與自然的中介。
(四)人與自然統一的最終歸宿是和諧相處
馬克思主義認為,人與自然是相互制約的。一方面,自然界是人類生存和發展的基礎,是有其客觀規律的,是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另一方面,人具有主觀能動性,其活動對自然界具有反作用。人類在改造自然界以滿足自身需要的過程中,必須要尊重和順應自然規律,才能使自然向有利于人類社會的方向發展,避免遭到自然力的報復。馬克思說:“不以偉大的自然規律為依據的人類計劃,只會帶來災難。”恩格斯在《自然辨證法》中寫道:“我們不要過分陶醉于我們對自然界的勝利,對于每一次這樣的勝利,自然界都報復了我們。每一次勝利,起初確實取得了我們預期的結果,但是往后和再往后卻發生完全不同的、出乎預料的影響,常常把最初的結果又消除了。”因此,堅持馬克思主義關于人與自然關系辨證統一的觀點,人類的實踐活動必須尊重自然和順應自然規律。在歷史上顯赫一時的樓蘭古國的消失,美索不達米亞、希臘、小亞細亞等地的大片森林變成荒蕪不毛之地,就是最好的例證和警示。為此,恩格斯指出:“自然界中死的物質的相互作用包含著和諧和沖突;活著的物體的相互作用則既包含著有意識的和無意識的合作,也包含著有意識的和無意識的斗爭。因此,在自然界中決不允許單單標榜片面的‘斗爭’。”
(五)資本主義生產方式是人與自然之間對立的根源
隨著資本主義工業的不斷發展,馬克思恩格斯親眼目睹了工業化對自然環境的嚴重破壞,以及由此給人類帶來的種種痛苦。在經過深入的分析和深刻的思考后,馬克思恩格斯認為資本主義生產方式是人與自然之間對立的根源。資本主義生產的本質是最大限度地獲取剩余價值,為了實現這一目標,資產階級不惜犧牲一切對自然資源進行開發和消耗,而沒有考慮自然環境的承載能力和工業化過程中對自然界造成的種種損害。“生產力在其發展的過程中達到這樣的階段,在這個階段上產生出來的生產力和交往手段在現存關系下只能造成災難,這種生產力已經不是生產的力量,而是破壞的力量。”
二、馬克思主義生態觀對我國生態問題的啟示
在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進程中,馬克思主義生態觀站在時代的高度,為解決我國的生態問題提出了諸多有益啟示:
(一)大力培育全民生態道德觀念
近些年來,黨和政府十分重視生態環境問題,全力推進生態文明建設。但是仍然有很多人的生態觀、發展觀還停留在傳統工業文明時代,他們重經濟發展輕環境保護,重發展速度輕生態效益,重當前利益輕長遠發展。改革開放以來,在市場經濟的發展過程中,過度追求物質財富和物質享受的社會風氣盛行。在這種不良價值觀的驅使下,他們不惜以破壞自然環境、打破生態平衡和犧牲子孫后發表展為代價,片面追求GDP的高速增長。因此,要引導人們樹立環境價值觀,使人們認識到不注重環境效益而單純追求經濟快速增長的嚴重危害性,為發展循環經濟、低碳經濟營造良好的社會氛圍。
(二)加強政策引導和制度建設
建設生態文明,緩解生態問題,是一項宏大的工程,牽一發而動全身,因此必須加強政策引導和制度建設。傳統的政績考核中,通常都是以GDP作為主要評價標準,從而造成了盲目追求經濟增長速度,而不顧及環境、資源成本的錯誤發展理念和模式。因此,必須要堅持和完善“綠色GDP”的核算評價體系,把環境、資源、民生等納入政府政績的考核中,增強生態保護意識。建立嚴格的生態環境保護獎懲制度,鼓勵企業采用新工藝進行清潔生產、綠色生產,并給予一定的經濟獎勵和政策優惠;同時,要對不顧生態環境而片面追求經濟效益的企業進行嚴厲地懲治,對于生產中出現的污染和破壞現象,要堅持“誰污染、誰治理”的原則,絕不手軟,以減少和杜絕破壞生態環境的生產行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