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4-9 | 生態問題論文
作者:曹黎明 張鐳 朱冉 胡明 單位:渭南市環境保護監測站 陜西省科學器材公司 渭南師范學院
0引言
濕地是地球上水陸相互作用形成的獨特生態系統,是重要的生存環境,同時也是自然界最富生物多樣性的生態景觀之一。濕地與森林、海洋并列為全球三大生態系統類型,具有重要的生態價值、經濟價值和社會價值。同時濕地的蓄洪給水、調節氣候、減輕土壤侵蝕、降解環境污染物、維護生物多樣性等功能是其他生態系統無可比擬的。我國濕地具有面積大、類型多、分布廣、區位重要,生物多樣性和稀有性并存的特點。建國以來,我國的濕地資源遭受了嚴重的破壞,濕地總面積從峰值的6500萬hm2下降到當前的3848萬hm2[1]。雖然采取了大量措施,但由于濕地資源利用保護中存在大量沖突和矛盾,我國濕地生態系統整體惡化的局面并沒有得到根本遏制。2003年全國濕地調查結果表明,我國40.7%的湖泊濕地、26.4%的濱海濕地、19.8%的沼澤濕地面臨著濕地資源過度利用的威脅[2]。河流濕地作為一種主要的濕地類型,對人類的生產、生活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黃河作為中國的母親河,其中游陜西段河流濕地,對于孕育中華文明發揮了重要的生態作用。作為中華民族的發祥地的中心區域,陜西黃河濕地開發較早,濕地生態系統受人類的影響比較強烈,河流濕地的環境保護更加迫切。因此研究陜西黃河河濕地的歷史與現實意義重大。
1區域概況
陜西黃河濕地位于陜西省關中平原的東緣,介于北緯34°O36′-35°O40′,東經110°17′-110°37′之間,北起韓城龍門,南到潼關港口,東連黃河省界,西臨黃土老崖。濕地南北長125.5km,東西寬多在4km以上,最寬處達13km,總面積6.826×104hm2。濕地形成的主要河流有黃河、渭河、洛河,濕地以河床漫灘為主,由河流水面、江心洲、灘涂、泛洪平原及部分低階地組成,是典型的河流濕地。三門峽水庫的建成和運行,抬高了潼關河床高程,使渭河口上提,三河交匯處水位升高并倒灌,引起大量泥沙沉積,濕地范圍進一步擴大。
2濕地主要生態問題
長期以來,人類活動對濕地的影響,促使濕地面積、結構和功能的改變,加速了其演化退化過程。
2.1水資源減少由于工農業生產用水量越來越大,濕地的地下水水量過度開發,地下水位嚴重下降,有的地方已經引起河邊缺水的現象。韓城市暫村鎮薛村,位于黃河岸邊,其村東邊為寬廣的黃河濕地,在2006年以前,還是水草茂盛,溪流處處,魚塘漣漣,但是由于2006年開始在黃灘濕地打井用于工業取水,僅僅兩年后,灘地不但溪流消失,而且幾十年來靠自流水補給而從來沒有出現過缺水現象的魚池也完全干涸;更為嚴重的是,灘地邊上的薛村,在人們記憶里從來沒有缺過水的幾十口井,大部分已經完全干涸廢棄,村里只有引自來水來解決生活用水。
2.2生物資源銳減近年來對濕地生態系統中生物資源的不合理利用問題嚴重,普遍存在不同程度的過度捕撈、超載放牧現象,引起生態平衡失調,鳥類數量減少,濕地生態環境受到嚴重破壞。此外濕地內燒蘆葦、割蘆葦的痕跡隨處可見,2003年1月合陽黃河濕地人為縱火致使千余畝蘆葦蕩被焚燒,距離濕地核心區僅100m左右[3]。此外濕地區獵殺野生動物現象仍然存在,一些飯店和個人為了經濟利益,非法捕殺野生動物,對濕地生物資源和生物多樣性造成了嚴重的破壞。
2.3污染加劇環境污染日趨加劇,濕地水體出現富營養化和不同程度的污染。黃河濕地污染起始于1985年,隨著企業的興建,廢污水被大量排放,污染了河川徑流及地下水。濕地區黃河灘的積水礦化度一般在5g/L以上,高的達10g/L以上;含氟量多在7—9mg/L,高的達到以上10mg/L[4]。這些含鹽量較高的灘地,有的變成不毛之地,有的僅能生長單一的堿蓬,使生物多樣性受到嚴重影響。此外隨著人類圍墾耕種濕地面積的擴大,人為大量使用農藥和化肥,加劇了濕地的面源污染,對生物的生存構成嚴重威脅,濕地退化。
3濕地可持續利用的建議與對策
3.1加強濕地管理協作濕地涉及的行業很多,因而濕地受威脅的因素也就復雜多樣。工業開發、濕地圍墾、旅游業的興起、農業化肥的使用都會對濕地產生不同的影響。其次,濕地是一個復雜的生態系統,對濕地的監控所涉及的要素包括水文、水質、植物、動物、環境等諸多因素,要想從整體上對濕地進行有效管理,必須有意識的對管理者進行濕地生態系統管理方面的培訓[5],濕地管理部門應加強與其他部門的協調與合作,建立一種行之有效的部門間協調機制,尤其是在部門間僵持不下時的決策機制尤為重要[6]。
3.2合理發展濕地生態旅游濕地保護是一項全新的造福千秋萬代的事業。當前,政府部門對濕地保護工作高度重視,做出了加強濕地保護的一系列戰略部署,已將濕地保護作為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載體。陜西黃河濕地不僅面積大,資源豐富,而且環境優美,有著迷人的自然景觀和豐富的人文景觀。南有西岳華山,西距黃河壺口瀑布200公里,東與五老蜂、鶴鵲樓、山西永濟隔河相望。在濕地景觀方面,林網如畫,黃、渭、洛三河交匯的壯麗景觀,有聞名于世的龍門峽谷以及星羅棋布的水面養殖美景。特別是萬頃蘆葦和溫泉更是吸引了大量的游客。除此之外,還有人文景觀太史祠、黨家村古建筑、朝邑古城的岱祠樓、古塔、慈禧太后朱批的“天下第一倉”的豐圖義倉等名勝古跡,有著發展濕地生態旅游的良好稟賦。因此,我們在重視濕地保護的前提下,有條件的開發濕地生態旅游,實現人與自然的和諧相處。
3.3加強濕地的科學研究黃河濕地生態系統和生物的多樣性,提高了它的科學研究價值。開展濕地研究,不僅為拯救瀕危物種、保護生物多樣性、維持自然生態系統的良性循環、促進資源的持續發展和永續利用提供有力的技術支撐,而且也為區域生態環境改善和經濟發展提供科學依據。要改變以往只注重生態系統的物質生產功能,而忽視了它提供的各類生態服務功能價。因此,人們要從思想上高度重視濕地的價值,從而使濕地的利用價值全部挖掘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