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4-9 | 三生教育教學論文
一、發揮學校的主導作用
在人生成長的歷程中,青少年有相當長的時間在學校里度過。學校的主要職能就是利用教育設施和選定的環境來育化學生,這種特有的社會職能和優勢條件決定了它對于“三生教育”負有特殊職責,也應發揮獨特作用。“三生教育”德育實踐,要求學校加強如下幾方面建設。
首先要加強制度環境建設,實施人性化管理。要使“三生教育”德育實踐在一定的秩序下進行,需要完善的管理,以便達到優化德育環境的作用。如果學校管理不嚴、規章制度不全,紀律松弛、秩序混亂,就不能達到育人效果。“制度是為了保障學校教育的有章、有序和有效而設計的管理舉措,是為了達到無意境界而采取的一種有意識手段。目的是先用制度來強化,后用情境來內化。”[2]185因此,制度環境建設并不是消極的約束,而是培養學生良好的生活習慣,促使學生由被動到主動、由他律變自律,最終內化為一種良好素養的有效措施。同時,制度下的人性管理,要求管理者強化服務意識,以真誠的微笑、熱情的服務對待學生,無疑對學生是一種道德上的感化和人性上的提升。
其次要加強物質環境建設,創建優美校園。物質環境直接表現出師生所處的文化氛圍,具有較強的直觀性,是“三生教育”德育實踐的重要場所。校園物質環境建設包括校園的一磚一瓦以及一草一木,合理的布局、完善的設施、各具特色的建筑和場所,會讓人賞心悅目、心曠神怡,更有助于塑造師生的美好心靈,陶冶師生的情操,激發師生的開拓進取精神,約束師生的不良風氣和行為,促進師生身心的健康發展。
第三是加強文化環境建設,豐富校園文化生活。校園文化的載體是各式各樣的集體活動。學校根據“三生教育”目標,遵循自主性、實踐性、愉悅性、教育性等原則,組織學生開展形式多樣的課外活動,如青年志愿者活動、各種評優活動、體育比賽、文藝匯演、逃生訓練、軍訓等,融知識與娛樂為一體,變命令為倡導、變禁絕為引導、變接受為參與,讓學生在活動中習得生存技巧,感悟生命意義,感受生活情趣。第
四是加強輿論環境建設,形成良好“四風”。“四風”即校風、班風、教風、學風。良好的校風班風約束其中的每一位成員,以養成正確的價值規范。良好的教風,可以給學生以表率,繼而引導和促進積極向上、勤奮學習、尊師重教、嚴謹求實、遵紀守法、舉止文明的良好學風的形成。所以學校必須培養正確的輿論導向,確定共同的奮斗目標,形成良好的校風、班風、教風、學風,使校園充滿濃厚的積極向上的文化氛圍,養成學生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
最后也是最為重要的是要發揮學生參與校園建設的主體作用。大學生是校園建設的主體,他們在校園建設中既是管理者又是被管理者、既是創造者又是受益者。青年學生思維敏捷,既能較快地接受新事物又富有創造精神,在他們身上蘊含著巨大的潛能。校園充滿生機和活力的關鍵就是要開發出這種潛能。大學生是各種校園文化活動的主角,鼓勵他們積極組織并參與各種校園文化活動,在活動中尊重他們的創造精神、發揮他們的聰明才智,并在活動中長才干、受教育,使他(她)們在健康有序的校園文化活動中補充課堂知識,加強道德修養,培養實踐動手能力和實際操作能力,從而達到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務,進一步提高綜合素質的目的。
二、凸顯家庭的協同功能
“無論個人的意愿如何,無論父母有意還是無意,他們的言行舉止、道德傾向、選擇都毫無保留地留在了孩子的意識中。父母所表現出來的道德示范對孩子道德觀念的形成、道德情感的培養、道德價值的選擇的確具有潛移默化的影響。”[3](P177)家庭如何在“三生教育”德育實踐中發揮作用呢?首先要創造一個民主平等的家庭環境。創造民主平等的家庭環境,家庭成員應該彼此信任、平等交流、互相尊重、互相關愛,遇到爭端應該經常通過討論來解決,家庭規則應該由所有家庭成員民主參與制定。在這種環境下成長起來的孩子,才能形成自信樂觀、積極主動、善于思考、個性鮮明但不放縱的性格,才能夠心智健康地發展。其次要適時加以引導。處于成長期的孩子,生活經驗少、承受挫折能力弱、明辨是非能力差,這就需要家長從孩子的角度理解孩子,關心孩子的成長,經常與孩子交流,了解孩子的思想狀況,及時發現問題,并采取適當方式解決問題,引導孩子認清是非善惡。父母不僅要給孩子以物質上的支持,更重要的是給孩子以精神上的關心和引導,使孩子健康發展。最后要創造條件使孩子參與德育實踐。市場經濟的發展,使得物質條件豐裕,但是家庭生活圈卻日益縮小,孩子往往缺乏交流而人為地(或由自身或由社會大環境)走向封閉。然而生命觀、生存觀、生活觀的培養關鍵還是實踐,其實許多孩子還是渴望去體驗的。所以,家長應該鼓勵孩子在力所能及的條件下,參加一些家務勞動,或幫別人做些事情,或者參加一些公益活動等。這些成功的體驗,將直接有益于其三生觀的培養。
三、加強社會的歷史責任
社會是個大課堂。在社會中進行“三生教育”德育實踐使學生受到的教育更直觀、更具體且更深刻。從學生發展的角度來說,培養他們對社會環境的適應能力,讓他們在實際社會生活環境中生活學習,使他們的社會環境應對能力不斷發展,才能促使他們各方面相互促進。因此要加強在社會中進行“三生教育”德育實踐。在社會中進行“三生教育”德育實踐,使學生走向社會、走向基層,深入農村、工廠,耳聞目睹改革開放帶來的城鄉經濟健康發展、人民生活顯著改善的事實,會使他們在思想感情上產生強烈的共鳴,從內心中更加擁護黨的路線、方針、政策,增強投身改革、維護穩定的意識和觀念,進而樹立奮發成才、報效祖國的責任感。實踐表明,在社會中進行“三生教育”德育實踐,能夠使學生從理論和實踐的結合點上獲得親身感受,從而提高自我教育能力;同時重新審視自己的思想,矯正認識上的偏差,促進覺悟的提高,從而樹立正確的生命觀、生存觀、生活觀。在改革開放的社會環境中,各種變革同時也引起學生思想上的深刻變化。他們會為改革開放的成功歡呼雀躍,也會對社會上的消極腐敗現象失望、困惑。在社會中進行“三生教育”德育實踐,可以使學生全面了解社會,正確認識世情國情,在德育實踐中去問、去看、去思考、去探索人生的真諦,從而確立正確的奮斗目標和價值取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