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4-13 | 行政管理論文
一、傳統行政管理專業人才培養的優勢分析
(一)從學科發展來看行政管理專業的優勢。行政管理專業屬于管理學大類,公共管理類,主要學習行政學、政治學、管理學、法學等方面的基本理論和基本知識,進行行政學理論研究、公共政策分析、社會調查與統計、外語、公文寫作和辦公自動化等方面的基本訓練,使畢業生具備行政管理的基本能力及科研的初步能力。行政管理專業具有很強的以政府為主體的管理特征,所以培養能在黨政機關、企事業單位、社會團體從事管理工作以及科研工作的專門人才。在課程設置方面主要體現出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轉型的痕跡,為后來創新模式下的行政管理專業人才培養打下很好的基礎。
(二)從傳統的就業形勢來看行政管理專業的優勢。眾所周知,人們把行政管理專業的人才就是公務員系列對接起來,這也就驗證了孔子所說的“學而優則仕”,人們都很希望走仕途之路,故而我們的培養導向也就自然向傾向于公務員,主要體現在行政職業能力測試、申論部分,課程設置主要著重在公務員制度、政府績效評估與管理、社會調查與統計、公共政策學、地方政府管理學、行政法與行政訴訟法、政府經濟學等。由于加入公務員隊伍必須通過考試的特點,且公務員考試招聘的都是主任科員以下的非領導職務,對綜合實踐能力要求很多,這樣,行政管理專業有時也受到了法學、計算機、漢語言文學、企業管理以及人力資源管理的競爭,在招考行政管理專業的職位中同時也會標有其他專業,單獨要求只要行政管理專業的不是很多,這也說明公務員招考要求和條件向不同時期的社會管理靠攏。雖然有其他專業的影響,但是,行政管理專業培養的懂政治、懂法治、懂經濟、懂管理的復合型人才優勢比較明顯,故而需要進一步加強培養行政管理專業人才,以實現與社會管理的對接。
二、社會管理需要什么樣的行政管理人才
根據《全國民政人才中長期發展規劃(2010—2020年)》,到2020年,我國需要培養社會管理專業人才150萬人、養老護理員600萬人、災害信息員75萬人,這樣的人才隊伍規模才能與社會管理和社會服務需求相適應。隨著國家不斷加快工業化、城鎮化、市場化進程,引起社會結構、社會關系等諸多方面的深刻變化,由此產生大量新的社會問題。解決這些問題,需要加強和創新社會管理,大力發展社會事業。而完成這些工作,需要一支數量充足、結構合理、素質優良的社會管理人才隊伍。從社會管理的結構分析對接的行政管理人才,主要從下面幾類思考:
(一)能夠服務于基層民主政治建設、化解社會矛盾以及進行社會管理和服務的人才。能夠勝任社區管理、流動人口管理、社會治安、社區調解、突發事件應急處置等社會管理服務工作,要整合各種社會資源,綜合社會管理服務能力,統籌社會管理機制創新,適應社會發展轉型過程中的各種變化。
(二)能夠適應公共管理領域的民眾事務。社會不斷發展,人民生活日益富裕,民眾對公共事務都很關注,公共服務亦在不斷提升。要能夠服務民眾生活所需,實現公共服務的常態化。這就要加強對改善民生的專業化思考,向民眾學習、向社會實踐學習;熟悉社會保障體系,合理確定保障標準和方式,構建和諧的社會管理系統;要把行政管理未來人才的培養和科技、教育、文化、衛生、體育等社會公共事業結合起來,同時,還要切實調研弱勢群體的民生問題。
(三)能夠適應文化傳播和文化管理實務。我們說管理的生命線就是科學決策,那么管理思想文化的傳播就是管理層次的升華,任何一個管理機構都有著不同的文化氣息,從管理發展的總體趨勢來看,文化管理是對科學管理的新延伸,是管理適應現代社會經濟發展大趨勢的必然選擇,管理實踐應當充分體現文化管理的基本精神。文化管理就是從文化的高度來管理企業,以文化為基礎,強調人的能動作用,強調團隊精神和情感管理,管理的重點在于人的思想和觀念。故而,我們要在行政管理專業中融合文化管理。
三、行政理專業人才培養與社會管理匹配的培養措施
行政管理專業發展至今,其專業人才培養在課程設置上形成了以政治學為基礎和公共行政特點。但是,隨著行政管理專業逐步向民主化、法治化、科學化、經濟化的擴展和推進,以政府管理為主體的傳統行政管理專業人才培養已經很難適應當今發展的需求,行政管理專業的擴充也是很有局限性的,不能什么方向都包容,過分擴展會給學生帶來很多的學習負擔,使得學生不知所云,淡化了專業的專一性,因此,通過對比其他高校行政管理專業人才培養模式,結合我校行政管理專業發展的現狀,要培養出適應社會發展的創新型社會管理人才,具體措施思考如下:
(一)在行政管理專業人才培養中要向經濟服務傾斜,在保留行政管理專業主干課程設置的基礎上,適當增設經濟類課程,以培養學生懂經濟發展運行、懂經濟管理事務、擅于用行政管理的能力服務經濟發展。在實踐中,學生可以在工商行政管理、稅務、審計等部門實習,讓學生掌握整個經濟建設和管理的流程,更好地服務于經濟類行政事務。
(二)在專業培養導向上傾斜于創新社會管理,在保持原有的公共管理類課程的基礎上,適當增設幾門社會管理的課程,如:重大危險源管理、安全行為心理學、社會管理創新與實踐等,以培養學生能夠在建設法治政府,推進依法行政方面發揮才干,以及提高化解民眾糾紛、調解公民之間的利益關系、應對處理突發事件等能力。在實踐中,學生可以在政府社會綜合辦、法律援助中心、救助中心,以及其他社會團體實習,讓學生懂得在復雜環境下處理特殊問題的方法和策略,以更好地服務于民生工程。
(三)在課程設置方面傾向于模塊化,從行政管理專業的課程設置來看,主要分為:公共課類、學科專業基礎課、專業課、專業選修課,在保持原有的課程模塊的基礎上,對學科基礎專業課和專業選修課進行細化模塊,例如,學科基礎專業課分為:(1)社會管理類;(2)社會保障類;(3)民生建設類。專業選修課分為:(1)社會基層管理類(新農村建設類);(2)專業擴展類,以突出培養學生的創新型社會管理能力,適應社會發展中的綜合管理實務。
總之,行政管理專業在人才培養過程中要與社會管理的發展結合對接起來,通過分模塊的社會管理體系,讓學生有社會選擇的結果,也是適應學生全面發展的必然要求。一方面,要不斷改進傳統的管理思想和理念,另一方面要推進課程體系改革,開設學生喜歡,并能結合自身發展的課程作為專業選修課,學生的個性和興趣特長的多元化,為學校因材施教提供了專業建設和課程發展的素材,因而,要改變傳統的行政管理專業教學模式,實現與社會管理發展現狀相互對接,形成科學和諧的社會管理人才培養系統。通過行政管理專業課程體系的改革與創新,以期全面培養建設和諧社會的卓越行政管理人才。
本文作者:代旭輝 單位:三亞學院法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