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4-9 | 三生教育教學論文
一、問題的提出
(一)云南省實施“三生教育”的現狀
云南省教育廳自2008年秋在全省范圍內試點開展生命教育、生存教育、生活教育(以下簡稱“三生教育”)。“三生教育”旨在“通過教育的力量,使受教育者樹立正確的生命觀、生存觀、生活觀的主體認知和行為過程。即通過整合學校教育、家庭教育、社會教育的力量,激發學生的主體認知和行為實踐,最終達到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生命觀、生存觀和生活觀的目標過程。”[1]生命教育、生存教育、生活教育三者之間互為條件、密不可分、相輔相成。生命教育是前提、是根本,生存教育是基礎、是關鍵,生活教育是方向、是目標。2009年秋季學期,全省各級各類學校全部實施“三生教育”。2010年8月由云南省教育廳發布的網絡問卷顯示,“三生教育”獲得了來自基層教師、學生和社會的認可與支持:92.1%的教師認為“三生教育”對樹立學生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非常有用;88.8%的教師認為“三生教育”對促進學生全面發展非常有用;98.4%的學生對“三生教育”感興趣;84.6%的學生認為參加“三生教育”沒有學習負擔;86.6%的學生認為參與“三生教育”直接對自己的成長非常有用;95%的學生對參與學習“三生教育”的自我評價態度積極,98%的學生認為自己參與“三生教育”學習后有不同的變化[2]。
(二)思茅師專實施“三生教育”的現狀
思茅師專自2008年9月試點“三生教育”,于2010年2月獲評“云南省生命教育、生存教育、生活教育示范學校”。其間,獲得省級獎勵與成果多項,申報和實施省級、校級課題3項。在實踐中,我校主動認同、積極內化、結合實際,創造性地把“三生教育”當成一項教育事業來推廣,形成了自上而下的行政推進與自下而上的實踐相結合的做法,即“校本化”的探索:依靠本校的資源,為了本校的發展,解決本校的問題。全校師生認同度高,探索富有成效。
二、校本化的理念
(一)生命教育的校本化理念
北師大肖川博士提出“生命教育”包括三個層次,其中,“第三個層次是生命教育作為教育的實踐領域。生命教育是一個有著明確的價值追求而又涵括著多重主題的教育實踐領域,因而是地方課程與學校校本課程開發與建設的重要主題和領域”[3]。
(二)“三生教育”的校本化理念
思茅師專辦學思想沉淀到“三生教育”方面的理念是讓教育回歸生命的原點:“‘三生教育’作為學校德育和素質教育的抓手和切入點,它關注廣大師生的生命意識、生存本領、生活品質,它關注每一個鮮活的生命,倡導每一個生命都詩意地棲居在校園大地上。它是一種務實務本的教育,它專注于學生的成長、成才和成人,關心校園中每一個生命的健康快樂和價值的實現,它努力推動教育的回歸:回歸本質、回歸本真、回歸生命的原點、回歸教育的價值追求,它對學生‘有用’。”[4]
三、校本化的實踐
(一)模式:認知———體驗———熏陶———感悟
我校系統設計形成了三個基點:基于認知的專題教學;基于體驗的實踐教育;基于熏陶的學校文化建設。在此基礎上,演化出實施模式:認知———體驗———熏陶———感悟。“認知”是第一位的,使知識“入腦”,引導學生建構基本知識結構;“體驗”建立在“認知”的基礎上,旨在加強知識聯系實際,使知識“入手”,深化認識;“熏陶”貫穿始終,營造生動豐富的、特色鮮明的、良好的校園文化氛圍,達到“文化育人”的目的,使“三生教育”思想“入靈魂”,使學生在熏陶感染中深化認識、在潛移默化中獲得發展;“感悟”是目的,旨在喚醒學生的生命意識,獲得生命感悟。四者的關系構成以“認知”為基礎的,互相獨立又相輔相承的“三位一體”模式,
(二)實踐與探索
1.團隊分工重協作
第一,成立“三生教育”領導小組,負責統籌組織和協調推進“三生教育”工作。第二,組建“三生教育”教學團隊,全面承擔“三生教育”的專題教學和實踐教育和教育研究工作。按照業務精、素質強、師德好的要求,整合學校教學資源,組建“生命•生存•生活”教育教學團隊。先后分兩批從全校不同系、科和專業中遴選優秀教師,組建要求高、起點高的涵蓋文學、歷史、政治、心理健康、社會、哲學、生命科學、藝術等不同專業的專題教學團隊,遴選長期從事學生思想工作和管理工作的優秀教師形成實踐教育團隊,涵蓋系黨總支書記、學生處處長、專兼職輔導員等工作崗位。第三,組建“三生教育”研究室,安排經費預算,按生均10元標準列支。主要任務是:負責協調教學團隊的相關工作;與教務處、學生處、校團委等部門統籌協調和開展實踐活動;開展“三生教育”研究工作;協助教務處等有關部門做好教學管理、師資培訓等工作;開展宣傳與交流工作。
2.教育資源重整合
其一,依托與我校合作辦學長達19年的中國科學院西雙版納熱帶植物園建立“三生教育”實踐教育基地,基地項目為近3000平方米的綜合樓,已投入使用。植物園是集生物多樣性保護、生態學觀測、科普宣傳、科普教育、科普旅游于一體的野外實踐教育基地。學生在植物園基地更能感受到生物多樣性的奇特,喚起對地球上每一個生命、每一個物種的尊重、敬畏和保護,從而拓展了生命的意義。其二,在省級“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寧洱縣磨黑中學建立“三生教育”實踐基地。磨黑中學是滇南著名的革命搖籃,有著優秀的革命傳統和進行愛國主義教育、國防教育的軟硬件,可以為我校學生提供感受革命先烈的光榮傳統、進行生命教育的鮮活教材。其三,重視吸納區域社會資源,作為學校教育資源。如在每年新生軍訓中與普洱市消防支隊開展消防安全演練活動,集自救演練、消防知識宣傳、志愿者行動等內容。其四,開展貼近學生實際的宣傳工作。在校內創辦《生命•生存•生活月報》。刊發省廳、學校的“三生教育”動態、學生感悟作品,該報每月一份,送到每個學生宿舍,成為學生喜愛、支持的一份小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