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4-9 | 古代文學文化論文
一、教學理念要具有創新性
1999年頒布實施的中國《高等教育法》明確規定“高等教育的任務是培養具有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高級專門人才”。民族地區師范院校應該秉承面向少數民族和民族地區,為少數民族和民族地區服務,特別是要以為少數民族和民族地區培養具有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義務教育階段合格師資為辦學宗旨。完成這一使命,需要每一位教師具有先進的教學理念并設計出適應新理念的教學模式。哈佛大學校長陸登庭在北京大學演講時曾說過:“最好的教育就是有利于使人們具有創新性。”[1]只有具備創新性的教學理念,培育創新精神,才可能培養出創新型人才。
一是立足于為民族地區基礎教育培養合格師資的目標,開展創新性學習和研究。結合高等師范教育任務和基礎教育課程改革來設計課堂教學模式,提高育人質量。在具體的教學過程中,要特別注意學生研究性學習能力的培養,也要注重學術信息的引入。對課堂中的每一個問題不求標準答案和唯一答案,鼓勵學生探究學習,提出自己的觀點,養成不斷地提出問題、思考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通過不斷的訓練,促成學生形成良好的研究性學習能力。針對培養基礎教育師資的目標,加強與當地中小學的溝通與聯系,關注中小學語文教育教學改革,及時掌握中小學語文教學改革動向,把相關的中小學語文教學改革知識融入到古代文學的教學中,為將來的教學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礎。比如,近幾年筆者任教所在地區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在各小學實施語文導學案課堂教學改革。我便及早把語文導學案“三環六步、分步推進”和導學案教學“知識問題化、問題層次化、層次流程化”的核心內容介紹給學生,讓學生及早領悟小學課堂教學應“讓學生成為學習的主角,實現每一位學生學習權”的教學宗旨,在理念上具備創新性。美國教育家卡諾奇說:“如果我們對大學的培養目標缺乏足夠的認識,我們就無法知道實踐中高等教育的質量如何,甚至無法知道所謂高等教育質量的內涵是什么。”對培養目標的清晰認識,決定著我們的教學理念。
二是把古代文學教學與湘西地域文化相結合,把古代文學課堂教學與課外實踐能力相結合培養學生的創造性能力。比如在先秦文學“屈原與楚辭”的教學中,我打破傳統的授課方式,立足于屈原在沅湘一帶的生活軌跡,借助文化人類學的研究方法,從地域文化角度解讀屈原的楚辭。組織學生深入湘西土家族苗族地區進行田野調查,了解苗族文化,了解苗族宗教習俗和民間節慶活動。通過借助參閱相關文獻資料,形成了這樣的觀點:即楚辭祭祀詩《九歌》是苗巫文化的代表作,其內容直接取材于苗族民間祀神的巫歌,是屈原在南郢沅湘間創作的充滿了苗族風格的不朽詩篇,是楚苗文化互動的結晶。這樣的教學方式不僅大大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鍛煉了學生的實踐綜合能力,也為學生創造性能力的培養提供了實踐平臺。
三是要有師生平等交往的理念,突出以學生為主體、師生平等對話、和諧交往的師生關系。大學的教學過程應該是多變互動的過程,教學活動的本質是學生的發展過程。課堂上師生就某一問題相互討論、相互啟發、相互促進、教學相長,教師與學生的身份不是固定不變的,而應是教學相長、互為師生的過程。要實現師生平等交往理念,要求我們教師改變原先擁有知識的權威者的形象,由課程知識的傳授者轉換為教育意義上的組織者、引導者,由書本知識的復制者轉換為激發創新思想的啟蒙者,由單科知識的傳遞者轉換為通識型教育行家,并要對自己的教學實踐不斷地進行反思和研究修正。正是基于這樣的理念,在教學過程中,“教師的職責已越來越少地傳授知識,而是越來越多地激勵思考,越來越成為一位顧問、一位交換意見的參與者,是參與課堂的‘平等中的首席’”。[2]在課堂中營造師生平等的和諧氛圍,遠勝于枯燥的教育理論說教,輕松自然的場景能減輕學生的精神壓力,讓他們的思維和精神自由放飛,提高教學效果。當然,教學中較快地適應角色的不斷變換,對教師來說是一個挑戰,但這也是一個具有先進教育教學理念的教師必備的素質。
二、課堂教學要具有針對性
課堂教學要具有針對性,主要是指在古代文學教學中要針對民族師范院校學生的特點,利用課堂教學內容,注重大學生人文素養和健全人格的培養;利用學校優勢資源,突出強化師德教育。筆者所執教的吉首大學師范學院地處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州府吉首市,主要為湘西民族地區培養義務教育階段的師資,目前以專科層次的師范教育為主,設置有小學教育、學前教育2個本科專業,語文教育、數學教育、英語教育等12個專科專業。學院辦學層次多樣,生源質量不高,學生自信心不足、理想信念弱化、學習目標不很明晰、學習熱情不夠。因此,根據學院人才培養目標和學生現實狀況,在古代文學課堂教學中,我針對性地選擇和設計教學內容,把加強學生理想信念教育、鼓勵學生積極進取、激發學生學習熱情、注重學生教師氣質培養、樹立長期以及終身從教信念等方面寓于課堂教學中,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一是以古代文學中優秀人物教育啟發學生,以古代文學中優秀作品教育激勵學生。中國古代文學,其名著名篇凝聚了中華民族精神,閃耀著愛國主義光芒,內涵深刻、意存高遠,具有極高的審美價值和社會作用。歷朝歷代的杰出詩人和作家大都是民族精英,他們以經邦濟世、富國強民為己任,他們憂國憂民、關懷民瘼,他們反對守舊、積極變革等等。例如孟子至大至剛的浩然之氣和舍生取義的價值取向;屈原上下求索,追求理想的執著精神和不惜以身殉國的愛國情操;司馬遷逆境中成就功業的事業心、責任感和頑強意志等等。通過針對性學習,可以弘揚悠久燦爛的中國傳統文化,培養學生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讓他們在潛移默化中受到愛國主義的熏陶,提高學生的人生理想境界和道德修養水平以及文學修養水平、藝術審美鑒賞能力;讓許多古代文學里的文學精神和思想精髓內化到學生的心靈和日常行為之中,提高大學生的人文素養,使他們具有積極樂觀的人生態度、正確的自我意識、和諧的人際關系、良好的社會適應能力和相對穩定的人格品質等。選擇教學內容,在厘清整個文學發展脈絡狀況之下,可以采取專題講課的形式,重點突破。
先秦兩漢文學重點講授《詩經》、《楚辭》、《史記》等;唐宋文學以李白研究、杜甫研究、蘇軾研究等作為重點講授內容。通過重點講讀儒家傳統文化精髓,弘揚儒家濟世安民、自強不息的進取觀,引導大學生樹立崇高的人生理想、確立積極的人生價值觀;弘揚儒家安貧樂道、養浩然正氣的氣節觀,培養大學生的高尚情操;弘揚儒家重義輕利、先公后私的價值觀,培養學生高度的集體主義觀念和無私奉獻精神;弘揚儒家仁愛忠恕、以和為貴的交往觀,教育學生學會與人共處、學會與人合作。二是利用學校內部優勢資源,強化大學生教師養成教育,注重未來教師人格魅力的塑造。吉首大學師范學院歷史悠久文化底蘊深厚,校園內有一座古老的??溪書院,是明末苗族教育家吳鶴創辦。正德二年(1507年),王陽明貶謫貴州龍場,途徑辰州,于虎溪書院講授良知之學,乾城苗族青年學子吳鶴追隨其求學,潛心鉆研良知學說。后來王陽明官于江西,吳鶴又負笈追隨王陽明游學江西。之后,因“有寧藩之變,歸則教訓其鄉里弟子”、“雖牧夫豎子皆受其教”。[3]培養苗族子弟,深受苗族人民愛戴,被稱為苗族教育家。后人為紀念他的從教功德,在??溪書院內專門修建吳鶴祠,其牌位,歲歲祭祀。吳鶴一生“篤志求道,不樂仕進”,而是從事教育,教人“為善去惡”,并親身實踐“有教無類”的思想,孜孜不倦地教育湘西土寨苗鄉的子弟,傳授先進的漢文化,啟迪民智,這無論在湘西苗族的思想史,還是教育史上,都占有重要的地位。至今在??溪書院大門還留存著吳鶴題寫的對聯“讀法書畏刑讀兵書畏戰讀儒書刑戰不畏,耕堯田憂水耕舜田憂旱耕硯田水旱無憂”。苗族教育家吳鶴、校園內吳鶴創辦的??溪書院以及學院“頂天立地、繼往開來”的師院精神是我們在古代文學課堂上最生動的教材。把吳鶴與??溪書院所留存下來的文化血脈融入到我們的古代文學課堂教學中,教育大學生恪守教書育人的職責,遵循“學高為師身正為范”的良訓,鼓舞和激發了師院學子秉承師范教育傳統精髓,“繼往圣,開來學”,積極創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