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4-9 | 傳統戲曲論文
皮影戲是傀儡戲的一種,又叫“影子戲”、“燈影戲”,簡稱“皮影”,是我國一種古老的藝術形式,也是世界上最早由人配音的影畫藝術形式。皮影的發源,最早可追溯到西漢時期,至今已有2000多年歷史。皮影戲以其精美的雕刻影偶、通俗的音樂唱詞和簡單靈活的演出形式深受受眾喜愛。但是,由于傳統影偶制作工藝復雜、演出形式及曲目缺乏創新等因素,使得皮影戲自新中國成立以來呈逐步衰落的狀況,尤其是“文革”時期,皮影戲被打成了“封、資、修的黑貨”,受到極大沖擊,更加劇了其衰落。
一、皮影戲的特點
皮影戲是中國農業文明的產物,具有濃郁的鄉土氣息。在封建社會,農民對很多自然現象難以進行合理的解釋,于是就簡單地歸結為鬼神作怪,由此產生了對鬼神的崇拜。皮影戲便是鬼神崇拜的一種表現,是“以虔敬所有超自然的神為第一目的的藝術。”影偶是皮影戲的基本道具,單獨來看,影偶也是別具風格的造型藝術品,其主要有4個特征:一是合理的變形。為突破影偶只能在二維空間移動的局限,影偶雕刻藝人合理使用變形藝術,適應觀眾觀影時的視覺體驗,使觀眾產生鮮明的立體感,同時,還能突出人物性格特征。二是大膽的夸張。這種夸張能夠集中反映人物和景物的本質特征,產生強烈的美感和演出效果。三是巧妙的象征。影偶的象征特點主要通過圖案和色調反映人物的性格特征。比如,四川皮影中的秦始皇造型。四是稚樸的裝飾。影偶造型吸取了民間織錦、刺繡、剪紙等的樸實、稚拙、裝飾性強特點,因而布局嚴謹、線條流暢、色調明快,具有極強的裝飾性。皮影戲的演出一般至少需要3個人,2人配樂1人表演。表演者雙手操縱人物車馬道具,自演自唱,燈光將人物車馬投影到白色幕布上,觀眾于幕前觀影。皮影戲的這種演出形式使其存在兩大局限:一是平面的局限。平面影幕使得演出只有上下左右的平面空間,缺少縱深的立體空間。二是影偶的局限。影偶大多是正側面半邊臉,缺少表情變化,也就是俗語說的“三根竹,一張皮,半張臉,半頂帽子,一只眼”。皮影戲的這種局限也帶來了一種特殊的藝術效果:平面的影戲和影偶使得影偶離開平面,形象就變得模糊甚至消失,因此影戲適合表現上天入地、騰云駕霧、打斗變化的神話故事。
二、皮影戲的現發表展
皮影戲與水墨動畫分屬于傳統戲曲和動畫2個不同類別,但二者都具有明顯的民族特征和中國特色。同時,二者在內容取材、演出制作形式上都具有相互可借鑒性。因此,在皮影戲的發展中,可以借鑒水墨動畫元素,促進皮影戲的現發表展。
1.民族性。皮影戲與水墨動畫融合發展的基礎。皮影戲演出的目的主要是酬神還愿,其次才是娛樂消遣。作為一種民間傳統藝術形式,皮影戲的傳承發展很好地保存了中國傳統文化特色。但是,在商業化的今天,皮影戲的傳承發展變得越來越難,如何保存并有效傳承皮影文化成為不得不讓人重視的問題。水墨動畫脫胎于傳統水墨畫,恬淡簡潔的畫面、空靈飄逸的境界都體現著濃郁的中國特色,但急于追求娛樂化、大眾化的中國當代動畫逐漸丟掉了最該發揚光大的民族特色。民族的才是世界的,在皮影戲與水墨動畫的融合發展中要突出民族性,以民族傳統特色為基點,吸收現代時尚元素,打造適應時代需要的皮影藝術和水墨動畫片,逐步與國際接軌,使皮影戲和水墨動畫走出國門,走向世界,成為世界的藝術。
2.劇目。皮影戲與水墨動畫融合發展的內容。傳統皮影戲作為一種民間藝術,為迎合普通受眾,適應室外演出的要求,因而其音樂以打擊樂為主,清亮、喧鬧、節奏快。與之相適應,皮影戲多是矛盾沖突激烈的打斗場面,內容多取材于演義、傳奇、傳說、歷史神話等,比如《岳飛傳》、《樊梨花征西》、《八仙過海》等。水墨動畫,追求一種空靈、飄逸的藝術境界,不強調情節的快速推進,因而節奏舒緩。在內容取材上多傾向于怡情山水的內容,表現一種恬淡優雅的藝術美感,比如《牧笛》、《山水情》等影片。但是,水墨動畫在內容取材上也不乏《大鬧天宮》一類的作品。這就為水墨動畫與皮影戲的融合發展提供了可能。
水墨動畫按傳統思路發展難以在現代社會生存,其深邃的意境也使其曲高和寡,難以貼近普通受眾,尤其是農村地區受眾。而皮影戲的基礎恰恰在廣大農村地區,這就可以與水墨動畫形成互補。將傳統皮影戲劇目、人物造型等以水墨動畫的形式制作播出,以普通群眾喜聞樂見的形式,借助電視等進行傳播,這對于皮影戲的傳承發展以及水墨動畫的再發展都將是一種促進。
捷克著名漢學家普實克說:“皮影戲色彩更豐富,更具有詩意,能與它競爭的可能是《白雪公主》之類的彩色動畫片。喜歡動畫片的人也會喜歡皮影戲。”借助動畫形式推動皮影戲與水墨動畫的融合發展,對傳統文化的保存無疑是一種促進。在實施過程中還會遇到很多現實困難,比如,色彩絢麗的皮影影偶如何以水墨動畫形式進行呈現,如何讓觀眾接受新形式的皮影水墨動畫等,都需要進一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