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4-9 | 生態文化論文
一、面向全社會構建生態文化觀的政策支持與哲學依據
歷史總是在矛盾中辯證地發展。現代工業文明在帶來進步的同時,隨著社會歷史條件的變化,也暴露出它固有的內在缺陷,突出地表現為生態、環境和資源壓力日漸增大,社會發展的可持續性問題日益突出。重視生態文明建設是認真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的要求和表現。中國共產黨十七大報告中指出:“堅持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的文明發展道路,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實現速度和結構質量效益相統一、經濟發展與人口資源環境相協調,使人民在良好生態環境中生產生活,實現經濟社會永續發展。”黨高度重視生態文明建設,強調中國應該在經濟發展中注重生態問題,把經濟建設和生態建設統一起來。生態文明教育需要面向全社會進行,不能僅僅局限于學校教育,全社會有義務開展生態文明教育。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認為矛盾具有普遍性和特殊性辯證關系,同一問題在不同的場所、不同環境中應該有不同的解決辦法,不能千篇一律,生態文明教育也要面向各具特色的對象。我們的黨和政府強調生態文明建設要面向全社會,全社會要牢固樹立生態文明觀念。生態問題是伴隨著人類工業文明發展過程中產生的,尤其是近代工業革命以來,一端是展現出人類物質財富大幅度增長,另一端是暴露出以犧牲資源和破壞環境為代價的生態問題。作為事物發展中產生的矛盾的影響,生態問題所帶來的影響使我們每個人都深受其害。因此,解決生態環境問題必須由全社會來承擔,決不能由社會某一個組織、某一群對象來解決。
二、構建生態文化觀對于解決生態問題的必要性
本文所指的生態文化觀特指按照不同群體的特征,依照國家生態文明教育基本精神,構建群體的生態文化觀,利用這種生態文化觀影響本群體活動,解決自身發展和社會發展中的生態問題。眾所周知,文化是一個極其寬泛的概念,既可以指人類的一切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亦可指科學、藝術、哲學、信仰、道德風俗以及思想觀念等精神成果。文化可以劃分為物質、社會組織結構、觀念精神三個相互聯系的層次,這三個層次構成一個同心圓的圈層結構,觀念精神當然屬于核心,構成了文化的固有內核。每一種文化的形成都是特定的信仰與觀念通過社會風俗、文學藝術、科學和教育傳播展開,進而影響到社會的各個層面。生態文明教育所處的社會環境要求構建出符合時代要求的、符合社會發展的文化觀念,本文力圖針對不同的受教育對象,構建出不同的生態文化觀,以影響整個社會的生態文明教育,推動社會發展問題。
三、生態文明教育的五個對象現有的生態文化觀基本情況分析
本文認為生態文明教育需要在“企業”、“政府”、“學校”、“媒體”四種組織和一個特定身份“個人”中開展,這五種教育對象有著不同的身份,有著不同的特點,他們自身的特點決定了在貫徹“生態文明觀念在全社會牢固樹立”的政策時,教育形式應該不同,這五種對象的生態文化觀也各具特色。
1.以“資本獲利為目的”的企業是否形成了既能發展又能環保的生態文化觀?本文認為近代工業社會以來的生態問題主要是企業造成的,企業應承擔主要責任,企業應該成為維護生態文明的生力軍。我們國家改革開放以來,經濟快速發展,企業數量大幅度增加,但是企業的生態意識缺乏,單純的以追求經濟利益為目的,忽視了企業自身應該承擔的社會責任,企業內部缺乏生態文明觀念,加之大量企業本身缺乏自身文化觀念,企業生態文化觀念更無從談起。目前我國企業中尚未形成構建本企業生態文化觀的趨勢,我們有必要引導企業構建內部生態文化觀念。
2.以“服務公眾為目的”的政府是否出臺了強有力的保護生態環境政策?政府工作人員是否具有生態觀?本文所指的政府指廣義的政府,即包括立法機關、司法機關、行政機關等公共機關,因為政府代表著社會公共權力,政府在解決社會發展中的生態問題時,承擔著組織者的地位和表率者的身份。從立法角度上看,我國的生態環境保護法已成體系。我們的生態環境保護法律規范體系,指由污染防治、生態保護、資源保護等環境保護法律組成的有機聯系的整體。我國的憲法、法律、行政法規、地方性法規、規章、法律解釋、環境標準以及國際慣例和國際法中都已經具備了規范的體系。從執法角度上看,我國環境執法存在較多問題。大概存在以下問題:執法環境較差,影響執法水平,一些企業甚至暴力阻礙法律執行;環境執法形勢日益嚴峻,執法隊伍人員少、裝備差、監控手段落后、經費難以保障等問題突出;環境執法面臨一些新情況、新問題。總體看,環保中有法不依、執法不嚴、違法不究的現象大量存在,改變不了這種狀況,環保法律就是一張廢紙。從司法角度上看,環境司法也面臨突出問題。比如涉及環境保護案件取證難,訴訟時效認定難,法律適用難,裁決執行難。從政府機關及公務人員素質上看,在生態上,有些政府機關、公務人員素質表現得不是特別好。
3.以“教書育人為目的”的學校是否建立了系統的生態教育課程和擁有專職生態課程教師?學校生態文化觀念又如何?我國的教科書從初級教育到高等教育中都貫穿有生態文明教育內容,教科書中都納入了生態文明的知識。學生們不僅通過所學的生態教育知識規范了自己的行為,而且通過自己的生活約束、影響其他人的行為,盡管有時候這種作用表現得微不足道,但是長期作用下,一定程度上影響、改變了社會人員的行為。但是問題往往存在于當學生逐漸成長并走向社會之后,從事工作中忽視了環境問題,似乎忘記了以前所學的知識。當然,這些問題一方面要歸結于整個社會大環境問題,也有學校教育本身問題。
4.以“傳播信息為目的”的媒體是否體現了自己的社會責任、擁有自己的生態文化觀念?媒體是指宣傳的載體或平臺,比如報紙、雜志、廣播、電視,此外,還應有戶外媒體,如路牌燈箱的廣告位等。這些傳播、宣傳載體與人們日常生活密切相關,媒體傳播信息具有快速、放大功能,我們可以利用這種功能宣傳生態文明理論。據觀察,目前許多大的網站、媒體都開設有公益頻道,這些頻道在傳播生態環保教育方面起到很大的作用,比如“騰訊公益頻道”、“百度公益頻道”、“新浪公益頻道”、“鳳凰網公益頻道”,這些網站一方面作為媒體、另一方面又是企業,在宣傳生態環保方面起到很積極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