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4-9 | 高等教育
食品分析與檢測是在食品科學、分析化學、無機化學、儀器分析等學科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具有多學科交叉性、發展性和前沿性的一門科學。[1]該課程具有很強的應用性和實踐性,是培養分析檢驗工作者的一門課程,要求學生能夠根據待測樣品的性質和項目的特殊要求選擇合適的分析方法,運用正確手段,得到可靠的結論。通過實踐教學使學生熟練地掌握食品分析的實驗原理、基本技能,以及有關儀器的正確使用方法,并運用所學的知識分析和解決實際問題。作為高等院校的必修課程之一,食品分析與檢測在基礎課教學中占有重要地位。根據物質的化學性質、光、電、磁等化學、物理性質對物質的組成、結構進行表征和測量的分析方法是學生必須掌握的現代分析技術,對學生的知識、能力和綜合素質的培養與提高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由于儀器分析方法發展日新月異、新儀器、新技術、新方法不斷出現。在教學中往往出現的問題是教材和講授內容越來越多,教學效果不佳。所以僅靠傳統的教學方式難以達到較好的教學效果,為解決這些問題,在食品分析與檢測的教學中,為了讓學生能夠在有限的課時內更好的學習并掌握該門課程的內容并學以致用,合理的利用現代教學手段,提高教學質量、改進教學模式是完全必要的。
一、食品分析與檢測教學中存在的問題
食品分析與檢測課程教學過程中存在的主要問題:
1.學生學習起來較為枯燥乏味。食品分析與檢測實際上是以食品為原料、方法上應用諸多課程知識的一門課程,除了樣品的特殊性與其他分析對象不同以外,并沒有課程自身特別的方法原理,由于該門課程主要涉及到某一物質分析的操作原理及操作步驟,因此學生學習起來相對枯燥乏味。
2.學生基礎知識掌握不扎實。食品分析與檢測課程的知識建立在化學(有機化學、無機化學、物理化學和食品化學)、儀器分析、生物化學、物理學、微生物學等課程知識基礎之上的一門綜合性課程,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說是對前期所學知識的綜合性應用,前期基礎知識掌握不牢固必定嚴重影響食品分析與檢測課程的學習效果。經過調查和考察考試效果分析發現,學生基礎知識掌握不扎實主要表現為一些基礎概念不清晰、混淆,死記硬背多,理解、靈活掌握少。
3.學生對本門課程綜合運用能力較差,不能很好的應用所學知識分析和解決問題。檢驗學生對本課程掌握的效果主要是學生利用所學知識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學生綜合能力的提高除了受基礎的知識影響外,還主要受到實踐、實驗教學環節的影響。學生對本門課程綜合運用能力較差主要表現為學生實驗動手能力差,動手之前沒有或很少動腦筋想為什么這么做,學生整體設計、調整試驗能力差。[2]
二、食品分析與檢測課的教學改革
2.1修訂大綱,拓寬知識
以往的教學內容主要側重于開設常規的營養成分分析,如:水分、灰分、脂肪、蛋白質、還原糖等,而忽視了食品中的有毒有害成分、化學性污染物等安全指標的檢測,因此不能滿足社會的需要。尤其近年來,食品安全事件頻發,食品安全越來越受到人們的關注,因此增加相關的實驗項目尤為重要,也為食品質量與安全專業的學生將來從事檢驗、檢疫等相關工作奠定基礎。因此在新的大綱中增加了食品中的天然毒素、農藥殘留、獸藥殘留、食品添加劑、重金屬、包裝材料等安全指標的實驗。此外,針對食品質量安全與檢測專業學生的培養目標,本門課程可以設置教學實習,實習過程中的內容包括食品營養成分、食品添加劑、食品中的有害物質、食品摻假檢驗幾大方面,要求學生自己采樣、自己配置試劑,運用所學的知識設計實驗方案,對樣品進行全面的檢測和評價,可以鍛煉學生解決問題、分析問題的能力。實踐證明,實驗、實踐內容穩固了食品質量與安全專業學生的專業思想,使學生對自己所學的專業有了更深的理解,也更適應了社會實際工作的需要。[3]
2.2重視基礎課程
針對學生基礎知識掌握不扎實,要重視前期基礎課程學習的引導。從學生入學開始就加強專業基礎的學習,引導學生認識專業基礎學習的重要性。另外在食品分析與檢測課堂教學中,要強調的重點是相關課程知識的綜合運用。對于常識性的問題,通過提問和引導的方式讓學生回顧已學的知識,課堂上不能回答的問題可結合教師布置的實驗設計引導學生課后查閱相關資料完成。
2.3授課方式應靈活多樣
根據食品分析與檢測的特點,采用單一的授課方式很難將所有知識講解的清晰透徹,教師應根據授課內容選擇不同的授課方式,才能達到良好的教學效果。1.運用多媒體形式。給學生播放各種儀器的操作過程,限于學校的條件,對于沒有的分析儀器,教師可以下載更多的儀器構件圖、操作及保養等資料,通過多媒體課件展示給學生,這樣不但可以很大程度的拓展學生的知識面,而且多媒體形象、直觀的教學效果有助于學生對教學難點的理解,多媒體教學形式充分激發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加深了學生對內容的理解、記憶、豐富了學生的空間想象力,達到了抽象概念具體化,在食品分析與檢測課程的教學中應廣泛采用。2.開展網絡教學。將教學大綱、教案、習題、實驗指導、參考資料、教學錄像等內容全部上網,并向學生免費開放,學生可以在課外自主學習,重點培養學生學習方法和學習手段,使得學生具備本課程完成后進一步學習的能力。3.課堂討論,教師布置學習任務。可將學生組建5-6人的學習小組,每個學生都要參加一個小組,小組成員相對固定,并且在以后其他相關課程或課程設計的教學中,這個小組一直作為學習的團隊存在并發揮作用。在寫論文、討論、實驗等環節有些任務交給小組完成,以培養提高學生組織、協調、以團隊為單位參與競爭的能力。
2.4以學生為主體的實驗教學改革
食品分析與檢測實驗課的實驗項目繁多,需要的試劑較多,在以往的實驗教學中,完全由實驗教師配置試劑、調試儀器、購買樣品,甚至有的樣品預處理也由教師事先做好,在實驗課上,學生完全按照實驗步驟機械操作,沒有選擇余地。一節課下來,學生僅僅學會了一些基本的操作,而對實驗的原理理解不透,對實驗的影響因素缺乏思考,此外對樣品的采集及保存、試劑的配置、儀器的調試了解甚少,而這些恰恰是在實際工作過程中最重要的,應本著以學生為主體的原則,盡量多的讓學生參與實驗的全過程,能讓學生配置的試劑都讓學生自己計算、配置,樣品的預處理全部由學生完成,實驗中涉及的儀器經教師講解讓學生親自動手,這樣可以大大提高學生的動手機會,在實驗過程中積累一定的經驗。在實習課上,主要以綜合性和設計性實驗為主,教師給學生出相關題目,要求必須查閱相關文獻,完成實驗方案的設計,獨自完成設計的實驗內容。通過實驗課、實習課的學習,學生真正的理解了食品分析檢測的原理與流程,熟練掌握了試劑的配置、儀器的操作,也懂得了實際分析工作中實驗方法的選擇及其注意事項,起到了良好的效果。為了提高實驗課的效果,在具體的實驗教學過程中,我們要求學生課前必須寫預習實驗報告,了解相關的實驗原理和理論知識。[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