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4-9 | 教育研究
20世紀90年代以來,我國大力倡導素質教育,作為一種教育改革的理念和目標,素質教育在很大程度上把握住了現代教育變革的脈絡,給教育改革與發展帶來了生機。實施素質教育,就是以提高國民素質為根本宗旨,以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為重點,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的德、智、體、美等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事業建設者和接班人。早在1999年,中共中央、國務院制定的《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的決定》,就對素質教育進行了全面闡述,并指出:全黨、全社會必須從我國社會主義事業興旺發達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大局出發,以鄧小平理論為指導,全面貫徹落實黨的十五大精神,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進素質教育,構建一個充滿生機的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教育體系,為實施科教興國戰略奠定堅實的人才和知識基礎。
素質教育的理念正式提出后,一些學者對其內涵做了進一步探索,有人從培養能力出發認為:“素質教育廣義地講,以提高國民素質為根本宗旨和培養國民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為重點的國民教育體系及相關模式。狹義的講,國家通過對全體學生進行德育、智育、體育、美育等方面的全面教育,以提高他們的思想道德和科學技術素質為宗旨,以培養他們實踐能力和創新能力為重點的學校教育體系及相關模式。”[1]有人從素質培養上認為“素質教育是著眼于提高人的內在素養和品質、強調知識內化和身心發展的教育觀。它以提高學生素質為宗旨,進而實現提高全民整體素質的目標。”[2]還有人從發展的觀點認為“素質教育是把教育過程中的學生培養成現實的人、人性的人、智慧的人、創新的人的教育。實施素質教育的根本目的是為了學生和社會更好地發展,落實素質教育的基本實踐是培養學生的學科素養。”[3]
林群在《高校素質教育研究》一文中將其總結為“依據人和社會持續發展的需要,以全面提高受教者德智體美等諸方面素質為目的,以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為出發點,注重開發人的潛能和創新能力的一種教育模式”。由此可以看出,素質教育是對原有教育模式的反思,以促進身心協調發展,培養創造性力,增強品德觀念,使受教育者全面發展的教學理念,而舞蹈藝術本質特征和舞蹈教育的特殊方式在實施素質教育方面具有得天獨厚的優勢。
一、舞蹈訓練促進身心協調發展
“近代工業機械文明與精致的勞動分工,現代物質文明給人類提供便捷、舒適的生活方式,卻導致人體運動的局限,使人格健康發展受損,折射在教育與藝術中,便是肢體的僵化與想象力、創造力的匱乏。”[4]今天的學校教育模式是工業革命以后而形成的學堂教育形式,課堂上以文化知識為主要教學內容。長期以來的“文史哲”教育和“數理化”訓練使學生重于用腦力勞動而輕于身體感受。雖然體育、音樂、美術課作為輔助課程,給學生進行體能鍛煉和審美教育,但是前者以鍛煉身體為核心只注重體能訓練,而后者雖是以提高藝術修養為目的,但音樂和美術的學科特點也決定了其授課形式也和其他文化課一樣。因此,這樣的課程設置還是把身體訓練與內心情感培養截然分開,具有一定的局限性。這種教育模式使得學生身心協調發展受到影響,也阻礙了全面發展的教育理念。舞蹈理論家、教育家郭明達先生認為“一個人內心建立的可動性和外在的不動性相對比,使它與宇宙割斷聯系,將對他的人格發展有莫大的損害。”[5]19世紀法國音樂教育家德爾薩特,通過觀察人體各種動作表現與內心活動的相互關系總結出一套表情和人體姿態的邏輯體系,被譽為“德爾薩特表情體系”。他發現:人的任何內心活動都是與其本身的某種形體動作或某種動作欲望密切相關的;內心感情的強烈程度決定著手勢和動作的激烈程度。將人體的動作和姿態劃分為心理或智慧(頭頸)、情緒和精神(軀干和兩臂)及身體(軀干下部和腿腳)3個區域;總結出關于姿態的9條基本規律,并進而將動作界定為對比動作、平行動作和連續動作3大類型。他認為,只有將身體的各個部位尤其是軀干部分充分調動起來,才能有利于表演。他的學生A.吉羅德在《模仿、表情與手勢──F.德爾薩特體系的實踐法則》一書中將整個體系完成理論化梳理。根據德爾薩特表情體系,舞蹈在訓練身心協調發展上具有得天獨厚的優勢。
舞蹈是以人體動作表達內心情感的藝術形式,通過有節奏、有韻律的人體動作來抒發內心情感得以呈現,因此舞蹈動作是人內心體驗的直接表達。因此舞蹈訓練在學生身心協調發展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意義。在舞蹈訓練中也以身體訓練為主要形式,但是這種身體訓練不是以體能鍛煉為唯一目的,在舞蹈訓練的過程中包括了音樂、節奏、呼吸、情感等因素。例如,舞蹈訓練課中的一個壓腿動作,其動作目的是訓練腿部韌帶的柔韌性,訓練方式是在音樂的配合下有節奏的進行,因此在這一簡單的訓練中,既包括了人體關節、肌肉的訓練,也包括了節奏、樂感的訓練,更重要的是學生能夠體會到身體變化帶來的內心感受,有效的把體能訓練與審美教育結合在了一起。更重要的是,舞蹈訓練中通過訓練學生身體形態有意識地培養了學生用心體驗身體的能力,以情帶動身體的運行方式,從而達到對心理的培養,促進身心協調發展。
二、舞蹈學習培養創造力
諸多的人才素質中,創造力是最為重要的素質,創造力的背后自信起到了相當大的作用。語言的形成讓人們之間的相互交流變得更加容易,使得原先身體表達信息的能力逐漸退化,現代物質文明又給人們提供了許多的便捷,使得人體的運動進一步受到了局限。因此,除非接受專門訓練,若讓人們在眾人面前展現自由的身體運動是一件充滿“恐懼”的事情。這種“恐懼”來源于對自己身體的“陌生”與“無知”,來源于內心的不自信。舞蹈訓練就是讓學生能夠認識身體,了解身體,從而能很好的運用身體表達內心,達到身心一元的境界,在這一過程中能夠強化內心的自信感,確認自身存在的意義。在這一基礎上,才能夠更好的培養學生的創造力。在舞蹈的教育和訓練中教師會采用“模仿教學”,即啟發學生用身體模仿動物、植物和自然界現象,在這一訓練中學生能夠發揮想像力,在老師的啟發下大膽的模仿,運用自身的肢體語言盡量把被模仿的動物或植物的形態表現出來,在這過程中,學生的創造力被激發出來。舞蹈中的即興訓練也是培養學生創造力的一種很好的途徑。“舞蹈即興是在特定信號刺激下發生的有意識和有目的的身體運動,也是在沒有預先準備和排練狀態下的創作活動。舞蹈即興其實是一個過程而不是目標和結果。它會幫助你提高靈敏性和觀察力,激發創作靈感和表演激情。”[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