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4-9 | 中等教育
教育有廣義和狹義之分。廣義的教育泛指一切有目的地影響人的身心發展的社會實踐活動。狹義的教育主要指學校教育,即教育者根據一定的社會要求和受教育者的發展規律,有目的、有計劃、有組織地對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響,期望受教育者發生預期變化的活動。我們這里所探討的教育不單單是完成書本上的理論和知識,更重要的是要關注人的發展。語文教育不僅要使受教育者掌握語言、文學知識,更重要的是要使其了解文化,以便在日后能夠更好地開展工作和生活。語文教育更應當注重對學生個性和人文精神的培養,因為教育的最終目的是為了學生的成長和發展。而過去卻過多地強調人的“工具性”,忽視了人的自身獨立生命價值,將“教育”與“教學”機械地分離,把教育變成狹隘的唯功利性的德育,這些都是比較偏頗的教育觀念。在這種教育環境下,學生往往被當成批量生產的產品,在同一個模式下接受教育,被物化成工具,缺失了教育培養創造性的人的出發點。教育的原則是“以人為本”、“以學生為本”。當今的語文教育應該打破這種狹隘的功利觀念,以全新的教育理念來踐行語文教育工作,審視語文教學過程中出現的問題,研究它與人的發展的關系及其規律。
隨著素質教育的施行和教育新理念的不斷提出,不管是作為施教的學校、教師還是受教的學生,都應當注重在語文教育過程中培養學生的個性化和人文精神,把學生從死記硬背的工具性“物”變成充滿人文精神和探索理念的真正的“人”。
一、高揚人性理念,遵循人道原則
語言文學有著熏陶感染、潛移默化的功能,提高學生的品德修養和審美情趣;語文教育既離不開理性教育,又需要情感教育;既要解決書本上的語文知識,又要放眼于對學生語文素養的培養;因為語文教育不單單是解決眼前的教學問題,更重要的是對其一生的教育和影響。所以,真正的語文教育應該是把學生視為生命與精神的統一體,高揚人性理念,遵循人道原則,注重學生內心的要求和情感的交流。德國哲學家海德格爾指出,“語言是人的存在之家”,若拋棄了話語,人也不成為人了。人之所以稱之為人,是因為人類具有語言特征,而動物沒有。語言是人類溝通和交際的重要工具,只有掌握了語言人才能融入社會,擁有人所特有的活動。然而,語文學習又是最直接的人類活動,也是最重要的活動。語文學習是學生所擁有的一種生活,它是學生探索與創造人生意義的過程,是與書本、自然、社會和人類對話的過程。我們的語文教育應重在牽引、調控與認可這個過程。語文教育不管采用什么樣的方式,它的最終目的都是為了達到促進人的健康成長,弘揚人文主義精神,把人變成一個充滿個性的社會人、自然人。關懷人的成長,使語文教育更加多一點生命的意義。
傳統意義上的老的教學方法,不利于思維的發散,也不利于創造性的成長。按照一個模式去教學,讀課文、分段落、歸段意、理中心,這樣的教學方式早已不適合新的課改要求和素質教育的要求,新的課程標準要求語文教育應該能夠將思想和情感聯系起來,發揮創造性,注重學生的個性發展。只有深刻理解語文教育的新含義和新內容,才能在真正意義上實踐教育,完成教育。教育是一個育人的過程,而語文教育更應該是一項充滿人性化色彩的、培養學生創造思維的長久的教育過程。語文教育在講授語言、文字的同時,還應注意對學生審美和道德進行教育,使學生能夠正確分辨真、善、美和假、惡、丑,使他們逐步形成良好的個性和健全的人格,促進德、智、體、美的和諧發展。而真、善、美的終極指向則是人性,是人的精神自由。語文教育作為人的精神自由的外化,對于實現人的自我存在與社會存在的統一,有著非同一般的意義與作用。只有實現了兩者的和諧統一,語文教育才能真正得到落實,這樣人與自然與社會才能夠達到完美的融合。語文教育更應該是通過對學生個體的教育,在個體受教育之后能夠使所學的知識運用到自然和社會的共體發展中,使人與自然和諧、與社會統一,這樣才能真正踐行語文教育,做到人性化的合理教育。
二、注重個別差異,施行因材施教
學生作為一個獨立的個體,在不同學習階段和某些方面是具有差異性的,學生個體之間同樣也是不同的,因此,我們無法要求所有學生都達到預期的教學效果。但是為了盡量使不同類型和差距的學生都有發展的可能,我們要在教育過程中注意對學生的個性化教育。要對學生的差異性認真分析,區別對待,個別對待,這也是對我國傳統的因材施教原則的順承和發展。古人設帳授徒,以個別傳授為主,因而做到個別對待相對容易一些。《論語•顏淵》有四段記載:“顏淵問仁。子曰:‘克己復禮為仁,一曰克己復禮,天下歸仁焉,為仁為己,而由人乎哉?’”“仲弓問仁。子曰‘:出門如見大賓,使民如承大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邦無怨,在家無怨。’“”司馬牛問仁。子曰‘:仁者,其言也刃。’“”樊遲問仁。子曰:‘愛人’”。同樣一個問題,孔子對于四個學生給出了四種解釋,他是分別針對每個學生的不同特點而言的。其實,在語文教育過程中關注學生個性的發展是十分必要的。語文教育不必也不可能要求學生的語文水平都整齊劃一,讓所有的學生都達到優秀水平,只要各種學習程度的學生都在各自原有的基礎上有所收獲,這樣也是獲得了發展的空間,也是在育人的過程中向前邁出了一小步。因此,語文教育的個性化教學,實際上就是在注意個體在不同時段的個性變化與不同個體在同一時段的不同差異。尊重并包容學生的個性,發展他們的愛好和特長,并提供相應的條件使他們充分發揮自己的特長和優勢。
三、明確語文教育過程中的問題
首先是教什么的問題。在語文教育過程中根據課標確立教學目標之后,把課文文本作為一個載體,通過問題結合課文內容,簡要分析來完成教學任務。明確本節課的任務和目標是練情節分析能力、練語言分析能力還是練文意分析能力。之后提出問題,讓學生自己分析,結合課文來完成目標,不必將文本扣得很重、很細,而是要注重對能力的培養。通過鍛煉學生的各種能力,使他們學會舉一反三,通過學習可以對其他課文學會自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