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4-9 | 高等教育
近年來,各個高等職業院校為了在競爭中取勝,不斷強化培養人才的職業能力,加大對學生職業實際技能的實訓,在課程設置方面強調圍繞就業開設實踐性和應用性都較強的專業課程。而作為最重要基礎課程之一的大學語文因其自身的“邊緣化”特征,被許多高職學院以課時壓縮、增強實訓能力為由,大量壓縮教學時間,甚至有一些學校根本不開設“大學語文”課程而以寫作或選修的形式進行教學。這其中最主要的原因就是目前高職院校開設的大學語文內容教學與高職學生的實際需要相脫節,在很大程度上已經不能適應當前高職教育加強綜合職業能力和全面素質的人才培養目標,功能和定位也不能真正滿足高職教育的實際需求。
一、基本設計
筆者基于高職學生的人才培養模式和目標,探索了“以就業為導向”高職語文的教學設計,即堅持一個中心(以就業為導向)、兩個支撐(專業需求與通識教育)、五個方面(專業能力、基礎能力、勵志、敬業、起疑),切實把就業教育納入到日常的教學內容之中。
1.一個中心(以就業為導向)
張堯學認為“凡是堅持以就業為導向、培養社會需要的應用型人才的高職院校,發展就快”[1];溫家寶總理也多次強調職業教育就是就業教育。因此,作為高職院校的語文教學也應該堅持“以就業為導向”這個中心,把這個觀念正確地融入到日常的教學中,按照各個專業的建設實際開展有針對性的教育教學。這就要求課任教師及時了解所教專業的人才不斷與專業教師和學生加強溝通和了解,并且能夠對所授專業的發展規律和就業前景作出適當的分析,根據所受學生的專業特征和通識要求,圍繞“以就業為導向”,靈活選擇不同的教學內容,充分發揮語文教學的切實作用。
2.兩個支撐(專業需求與通識教育)
大學語文開設的根本目的是“充分發揮語文學科的人文性和基礎性特點,適應當代人文科學與自然科學日益交叉滲透的發展趨勢,為我國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培養具有全面素質的高質量人才”[2]。鑒于此,筆者對教學內容進行精心選擇和調配,協調專業需求和通識教育兩個方面,體現為高職培養的服務特征。
(1)專業需求
“高等職業院校……根據技術領域和職業崗位(群)的任職要求,參照相關的職業資格標準,改革課程體系和教學內容。建立突出職業能力培養的課程標準,規范課程教學的基本要求,提高課程教學質量”[3]。這就非常明確給出了課程建設的方向和基礎,包括兩個方面能力的培養:一是專業能力,以柳州職業技術學院的物流專業為例:本專業培養具有良好的職業道德和素質,掌握現代物流技術,并能將先進的物流管理理念應用于汽車工業等制造業、流通企業物流的采購、倉儲、配送等環節作業和物流服務營運;以及從事各類物流企業國際、國內物流經營與管理的高素質應用型專門人才。從這里可以得出,物流專業人才培養的語文專業能力為:要求高職學生能熟練掌握漢語拼音和各種語法的使用規范(為各種材料的錄入打下基礎),會說流利的普通話及物流專業術語(現代物流客服的基本要求)等等;二是基礎能力,要求學生能正確工整地書寫漢字并能具體明確、文從字順地表述自己的意思(便于書寫材料的交流與溝通),能根據日常生活需要,運用常見的表達方式寫作(如簡歷、工作計劃等),具有獨立思考和閱讀的能力(會做基本的市場調查和分析),形成良好的工作習慣等。因此,在日常教學內容上就要按照這些專業能力的要求進行有針對性的選擇,努力加強這些能力培養的教學,特別是關于市場調查和分析等方面要特別予以重視,切實推動學生好就業、就好業,并能在以后的工作中具備可持續發展。
(2)通識教育
北京航空航天大學人文與社會科學高等研究院院長高全喜教授認為,通識教育能夠培養學生人文精神與科學精神相結合的人格,……使他們能夠成長為一個更有價值的人,能夠更快實現自己理想和抱負的人。首先是勵志。高職學生大多緣于高考的失利,低著頭進入高職院校的,據寧波職業技術學院黨委書記、執行院長蘇志剛曾統計,目前高職學生70%以上缺乏自信心,60%以上缺乏自律性,10%以上的學生心理問題嚴重(其中1%重度)。因此讓高職學生正確認識自己,明確自身的優勢,增強自信心就是
首先高職學生入學要解決的任務。寧波職業技術學院為此于2007年開始啟動“成功大學———素質拓展訓練營”,將中國傳統文化學習作為一項重要的內容進行學習,取得了巨大效果,這就給高職語文的教學提供了良好的教學思路。筆者依據高職學生的語文基礎和實際需要,選擇《孟子》的幾篇經典作為重要講述內容:“人皆可以為堯舜”(《孟子•梁惠王上》)、“圣人與我同類者”(《孟子•告子》)就是肯定每個人都有成為圣者的內在潛質,士人理想人格的培養具有普遍可塑性而并非幻想,“出于其類,拔乎其萃”(《孟子•公孫丑上》)的現象說明人人都有成為圣人的可能性,從這些內容中讓高職學生正確意識到自身的優勢,在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建設中還是大有可為的。
其次是敬業。梁啟超《敬業與樂業》一文中把《禮記》里“敬業樂群”和《老子》里“安其居,樂其業”結合起來,提出“敬業樂業”,把敬業放在第一位,凡職業沒有不是神圣的,所以凡職業沒有不是可敬的,將寬泛的和具體的、有形的和無形的敬業觀念進行強化,提升為一種敬業精神。高職院校的定位是培養適合于社會經濟發展需要的應用型、技能型人才,學生所學的專業基本上就是以后從事職業的主要方向。因此,敬業的教育就應該是一項重要的人文教學內容,學生所學專業指向的具體工作崗位熱愛的教育,學生必須通過對于適應崗位的專業知識和技能有充分的把握,不斷地強化對崗位的理解,強化對于崗位的感情,使將來走向崗位時能夠全身心地投入其中。為此,筆者選擇《禮記》的幾個經典片段作為講述內容,從“三年視敬業樂群”來展開,強調敬業精神和群體意識,通過具體實例來強調“敬業”對于高職學生的重要性,真正地實現高職院校的培養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