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4-9 | 外國文學論文
簡•斯邁利(JaneSmiley,1949—)是美國當代一位非常博學、多產的女性作家,自1980年發表第一部小說《巴恩•布林德》(BarnBlind)以來,至今已陸續發表了13部小說。其小說以現實主義的筆法,結合后現代敘事策略的多元化創作技巧,使歷史與當代文化相交融,展現了二十世紀以來美國乃至整個人類在政治、戰爭、農業、環境、婚姻、家庭等社會各層面所面臨的危機和困惑,反映了后現代社會的撲朔迷離和人類虛無的存在狀態,在美國引起了評論界的極大關注,被一些評論家譽為美國當代最偉大的小說家。在小說創作外,斯邁利還廣泛涉獵散文、傳記、文藝理論及劇本創作,其2005年出版的《關注小說的13種方式》(ThirteenWaysofLookingattheNovel)闡明了作家自身對小說的發展歷史和特性的獨到見解和看法。面臨當今世界的各種危機、文學批評向歷史、文化、倫理、人類的回歸和現實主義文學創作的回潮,研究斯邁利的小說能使讀者加深對人類歷史文化和后現代人生的理解和感悟,對中西文化交流起到積極的推動作用,對于從事生態、歷史文化、女性主義和美國文學研究者有著重要的參考價值。
國內學術界從本世紀初才開始較多關注對斯邁利小說的研究,并由初期的作家和作品介紹,逐漸深入到對其作品的系統的文學理論批評,進而在一些領域有了一定的開拓與深化,出現了一些較有理論分量的研究成果。從研究對象來看,國內的斯邁利研究主要集中在小說《一千英畝》(AThousandAcres)上,小說《山中十日》(TenDaysintheHill)和《誠信》(GoodFaith)也有學者涉獵。從研究方法來看,對其小說的研究主要是從女性主義、生態批評、生態女性主義、新歷史主義以及敘事學的角度來展開。
《一千英畝》(AThousandAcres)是斯邁利大獲成功的一部作品,自1991年出版以來就倍受評論界的關注和讀者的青睞,曾榮獲美國國家圖書獎小說獎和普利策獎,并兩次榮登美國暢銷書榜首。作為斯邁利最為著名的作品,《一千英畝》是國內斯邁利研究者關注最多,也是成績最為顯著的研究領域。研究者們從女性主義、生態批評、生態女性主義以及新歷史主義等多種視角對該小說進行了深入系統的解讀和批評。左金梅的《〈千畝農莊〉的生態女權主義思想》,(《當代外國文學》2004年第3期),張瑛的《土地•女性•綠色閱讀——小說〈一千英畝〉生態批評解讀》(《當代外國文學》2005年第3期),程靜的《〈一千英畝〉:父權制農業文化下的生態意識和土地倫理觀》(《鄭州大學學報》2008年第2期),段宇暉的《〈一千英畝〉:美國當代文化批評語境下的〈李爾王〉重述》(《學習與探索》2009年第4期),李娜的《〈一千英畝〉的女性主義解讀》(《徐特立研究——長沙師范??茖W校學報》2007年第1期)等,就是這方面涌現出的理論分量較重且頗有新意的研究成果。
左金梅是國內較早介紹并研究簡•斯邁利作品的學者之一。她在《〈千畝農莊〉的生態女權主義思想》一文中指出,生態女權主義關注的是父權制世界觀下對婦女的統治和對自然的統治之間的關系,而小說《一千英畝》則通過家庭農耕的故事,探索了女性身體與土地復雜而緊密的聯系以及人類的貪婪和現代科學技術的使用給環境所造成的損害,揭示了女性和自然受男權控制和征服的悲劇局面。同時,左金梅進一步闡述了生態危機的實質就是女性原則的毀滅,即女性被邊緣化、被貶低、被取代以至最終被否定。男性把自然界由“女神”貶為“資源”,由“母親”貶為“物質”,最終導致了生態危機。[1]在《一千英畝》里,人們對土地的貪婪和新現代技術的發展對環境所造成的破壞以及其對女性身體的摧殘預示了生態危機的到來與女性原則的毀滅。斯邁利本人在接受美國評論界小說獎時的講話里也指出《一千英畝》“展示的一個復雜的論點就是反對某種形式的農耕和土地的使用所導致的環境危機和人類生命的毀滅”。[2]
張瑛的《土地•女性•綠色閱讀——小說〈一千英畝〉生態批評解讀》,從生態批評的視角出發,分析了小說中兩大主題——土地與女性之間的關系,指出:男權對土地的占有和改造物化了土地,同時,男權對女性的物化帶來了土地的擴張與繁榮,而以被物化了的土地為代表的生態系統的惡化卻對仰賴土地生活的女性進行著反噬。小說中的女性大多命運多舛,土地的豐產與女性生存以及生殖能力的下降形成了強烈的反諷,男人意志的惡性膨脹造成了女人天性的缺失。正如魯艾克特在《文學與生態:一個生態批評的實驗》一文中所說:“我們處在環境危機之中,因為我們在使用生態圈創造財富的方法破壞生態系統本身”。[3]
值得一提的還有段宇暉的《〈一千英畝〉:美國當代文化批評語境下的〈李爾王〉重述》,以及李娜的《〈一千英畝〉的女性主義解讀》。段宇暉在其文中剖析了《一千英畝》與《李爾王》的互文性,提出了《一千英畝》的互文性超出了原有的文本范圍,通過互文進入到了美國社會的歷史性敘事之中。并進一步指出,隨著故事敘事主角從老父親向大女兒的轉換,文本的主題也發生了偏離,所以在某種程度上而言,小說《一千英畝》可以說是對《李爾王》的一種顛覆。李娜則從女性主義的視角,一方面通過分析女主人公金妮與三位男性的情感糾葛,揭示了父權制對女性的壓迫和摧殘;另一方面,又通過金妮在后期的覺醒和反叛,指出在父權制的禁閉下,女性只有通過自我肯定和自我價值的實現,才能真正擺脫束縛,走上獨立自由的道路。
需要指出的是,像上述這些文章一樣,目前國內對斯邁利的研究大多局限在其小說《一千英畝》的土地及女性主題上,而對其小說本身的敘事技巧和敘事手法的研究則少有人問津。左金梅的《〈山中十日〉修辭技巧的歷史文化意蘊》,對于這一研究領域的空白,無疑具有重要的填補作用。
在《〈山中十日〉修辭技巧的歷史文化意蘊》中,左金梅認為,《山中十日》通過對敘事視角、敘事線條、敘事話語等修辭技巧的綜合運用,獨具匠心地融現實主義、現代主義和后現代主義為一體,反映了后現代商品文化社會里人類虛無的存在狀態。認知敘事學家弗盧德尼克在《自然敘事學與認知參數》一文中就敘述作品提出了“行動”、“講述”、“體驗”、“目擊”和“思考評價”等五類敘事視角框架。[4]310左金梅指出,斯邁利在小說《山中十日》中首先運用了傳統現實主義小說所慣用的“行動”和“講述”框架,其次又兼并了現代主義小說經常采納的“體驗”、“目擊”視角和后現代主義的“思考評價”視角,使得作品更具有獨創性和時代感,從而最終實現了對后現代多元歷史文化語境下人類生存狀態的真實寫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