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4-9 | 語言文化
修辭就是調整修飾詞句,運用各種表現形式,使語句表達得準確、鮮明、生動,提高語言表達效果的一種語言藝術手法。它包括比喻、比擬、借代、夸張、對偶、引用等多種形式。會計作為一門實踐性很強的學科,在會計教學中教師的教學用語應該做到科學、準確,在此基礎上教學用語還應做到生動、形象、活潑,通俗易懂;只有這樣才能提高學生學習財會的興趣和主動性,避免把財會課堂教學變成機械的說教。可見修辭是財會教學中必需的一種語言表達手段。
使用比喻增加教學語言的生動性、形象性;使用類比突破教學難點;使用擬人化陌生為熟悉;使用夸張創造課堂教學高潮。
在實際教學中恰當使用修辭手法有利于學生理解教學中的重點和難點,有利于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有利于豐富學生的想象力,啟發學生思維,產生較好的教學效果。作為教師掌握基本的修辭知識,在教學中不斷提高語言藝術水平是必需的。
1、化深奧為淺顯;化抽象為具體的語言手法——比喻
比喻就是“打比方”。即抓住兩種不同性質的事物的相似點,用一事物喻另一事物。比喻可分為明喻、借喻、暗喻和博喻。
1.1明喻。典型形式是:甲像乙。本體喻體都出現,中間用比喻詞“像、似、”等相聯結。在財經教學中比較常用的是明喻。
如:銀行承兌匯票就像銀行開出的欠條,商業承兌匯票就像企業開出的欠條,所以,銀行承兌匯票比較有保證到時兌現,信譽度比較高。再如:企業實現的利益就像一個“蛋糕”,利益分配就是分蛋糕,首先分一塊(企業所得稅占企業利益的25%)給國家;然后,分一塊(提取法定盈余公積10%)給企業,分一塊(提取公益金5%)給企業的員工做福利,剩下的歸投資者所有。
1.2暗喻。典型形式是:甲是乙。本體喻體都出現,中間沒有比喻詞。例如:法人代表就是企業的老板,會計就是企業的管家。采用暗喻手法說明會計工作崗位的重要性。
1.3借喻。典型形式是:甲代乙。不出現本體,直接敘述喻體。
1.4博喻。連用幾個比喻從不同角度,運用不同的相似點對同一本體進行比喻。登記明細賬時,首先找到總賬科目,然后找到子目,再找到細目。老師在課堂上打了個比方告訴學生們說:登記明細賬就像郵遞員送信件一樣,首先要找到哪個鄉村(總賬科目),然后要找到哪個生產隊(子目),再找到具體的收信人(細目)。在此應用了博喻手法把復雜的問題形象化。通過比喻能夠化平淡為生動;化深奧為淺顯;化抽象為具體;化冗長為簡潔。
2、生動、活潑、有趣,富有人情味的語言手法——擬人
擬人就是根據想象把物當做人,把抽象的概念當做人或物,或者把人當做物、把此物當做彼物來描寫。其形式是:事物“人化”,或人“物化”。課堂上正確運用擬人手法,不僅生動、活潑、有趣,而且富有人情味,增加了語言的生動和形象性,聽起來能使人耳目一新。
例如:在會計模擬實踐操作課程中,原始憑證是編制會計分錄的依據;會計分錄是登記明細賬的依據,也是會計科目匯總表的依據;會計科目匯總表是登記總分類賬的依據,總分類賬和明細賬又是編制會計報表的依據。老師把它比作一個“手拉手”排隊的游戲,整個會計業務流程是一環緊扣一環的:原始憑證拉著會計分錄的手,會計分錄一邊拉著明細賬的手,一邊拉著會計科目匯總表的手;會計科目匯總表拉著總分類賬的手,總分類賬和明細賬又一起拉著會計報表的手。真是把每一個業務環節“人物化”了!
3、制造懸念,引人入勝的語言手法——設問
設問的特點就是“無疑而問”。往往明知故問,自問自答或只問不答。課堂中運用設問手法提出問題,目的是強調問題,以引起學生們的注意,啟發人們進行思考,加深理解。當然,在教學過程中,最好在課前先安排學生充分的預習教材。在講授“增值稅的核算”時,老師可以提出如下問題:(1)什么叫增值稅?它有哪些顯著的特點?(2)增值稅的納稅義務人有哪些?(3)一般納稅人與小規模納稅人的區別?(4)增值稅的稅率?(5)增值稅應納稅額是如何計算的?(6)在會計上,增值稅的賬務是如何處理的?(7)怎樣利用增值稅的減免規定來合法避稅?(8)怎樣申報和繳納增值稅?(9)實際工作中,傳統的手工申報與網上申報繳稅有什么差別?(10)什么叫稅收的零申報?在授課過程中,老師還可以精心安排教學互動,通過對這些問題的思考和解答;使學生們對“增值稅”從一般的基礎知識到稅收的計算、賬務處理、實際工作中的納稅申報以及網上申報繳稅;再到應用稅收減免規定為企業合法節稅;都有全面的認識和掌握;為學生們將來搞好財會工作打下良好基礎。
4、加強語氣,增強表達效果的——反問
反問的特點也是“無疑而問”,用疑問句的形式表示確定的意思,以加強語氣,增強表達效果。反問的形式有用肯定的形式表示否定和用否定的形式表示肯定兩種。《會計職業道德》課以及激發會計學習興趣方面,比較常用反問。
例如:假賬真做,偷稅漏稅,也叫誠信?就用肯定的形式表示否定。
沒有愛崗,哪來敬業精神?則用否定的形式表示肯定。
5、變直接為間接——應用類比
所謂的類比,是指比較不同物體的異同之處。每一門課程中都有許多相近的知識點,運用類比和比較的思維方法,來引導學生注意它們之間的區別和聯系,有利于學生更牢固地掌握知識。如:在講到會計核算程序時,書上介紹了七種具體核算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