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4-9 | 農業
為深入貫徹《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加快四川、云南、甘肅、青海省藏區經濟社會發展的意見》(中發[2010]5號)、《國務院關于支持青海省等藏區經濟社會發展的若干意見》(國發[2008]34號)文件精神,查清三江源自然保護區生態保護和建設總體規劃中鼠害防治工程的實施情況、工程成效以及好的做法和經驗、存在的問題,從2010年4月15日開始,在青海省發展和改革委員會的統一領導下,由青海省工程咨詢中心牽頭,成立了青海省三江源辦、農牧廳、林業局、水利廳、氣象局、科技廳、環保廳等各有關部門專家組成的專題調查小組,調查范圍涉及黃南、海南、玉樹、果洛4州21縣及海西州格爾木市唐古拉山鎮,采取召開座談會、聽取匯報、征求意見、收集資料、走訪牧戶、現場調查等多種形式,對2005—2009年青海省三江源自然保護區生態保護和建設總體規劃中鼠害防治工程的實施情況進行了為期3個多月的全面調查分析,在總結經驗教訓的基礎上分析問題,查找原因,提出對策。現將鼠害防治工程調查情況報道如下。
1工程規劃、計劃與完成情況
1.1規劃情況
《三江源自然保護區生態保護與建設工程總體規劃》計劃鼠害防治工程規模為209.21×104hm2,其中核心區面積為44.42×104hm2,緩沖區面積為63.11×104hm2,試驗區面積為101.68×104hm2。投資75元/hm2,總投資1.57億元。工程涉及玉樹州6個縣、果洛州6個縣、黃南州2個縣、海南州2個縣、格爾木市1個鎮。
1.2計劃下達情況
自2005年以來,國家共下達鼠害防治資金15690.57萬元,計劃防治地面鼠面積為541.47×104hm2,地下鼠面積為44.96×104hm2;鞏固掃殘面積為410.15×104hm2,其中地面鼠鞏固面積為402.15×104hm2、地下鼠鞏固面積為8×104hm2。
1.3執行情況
三江源地區草地面積廣闊,是青海省鼠害最為嚴重的地區之一,隨著草地退化程度的加劇,鼠害愈加猖獗。鼠害防治工程計劃下達后,青海省農牧廳與發展和改革委員會召集有關單位專家進行了專題研究。根據青海省以往大面積連片防治的經驗,草原鼠害防治必須堅持“集中連片、連續防治”的原則,采取第1,2年大規模防治,第3,4年連續掃殘的方式進行,才能有效地防控鼠害的發生。為保證三江源自然保護區鼠害防治工程的實施效果,根據1998年青海省“三害”普查資料中三江源地區鼠害分布、危害面積情況,決定對三江源地區鼠害防治工程的防治規模進行調整,將防治區域由自然保護區18個分區擴大到整個三江源16縣1鄉鼠害危害嚴重區,防治面積由209.21×104hm2擴大到586.43×104hm2,其中地面鼠防治面積為541.47×104hm2,地下鼠防治面積為44.96×104hm2,投資15元/hm2。此情況已向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進行了匯報,并得到了充分肯定與認可。
1.4完成情況
截至2009年底,完成鼠害防治面積586.43×104hm2,其中地面鼠防治采用生物毒素防治的方法分二批實施,完成地面鼠防治面積541.47×104hm2,當年平均防治效果達到95.3%,完成計劃任務的100%;完成地下鼠防治面積44.96×104hm2,完成計劃的100%;鞏固掃殘面積410.15×104hm2(其中地面鼠鞏固面積為402.15×104hm2、地下鼠鞏固面積為8.00×104hm2),完成計劃任務的100%。共組織勞力85523人次,其中當地牧民勞動力54921人次,占勞動力總人次的64.22%。地面鼠防治采用C型肉毒殺鼠素進行大面積集中防治、連續2年掃殘的方式,共使用生物毒素1386.77×104mL、燕麥餌料1386.77×104kg。地下鼠防治采用弓箭防治,實施地點在黃南州澤庫縣、河南縣,海南州興海縣、同德縣;同時在瑪多縣和格爾木市唐古拉山鎮采用招鷹架生物防治鼠害,面積為30.67×104hm2,共設置招鷹架1.23萬根。
2實施效果評價
經過各級政府和多部門的共同努力,鼠害防治工作取得了明顯的成效,工程區植被蓋度和草叢高度顯著提高,草地生態環境得到改善,有效地控制了草原鼠蟲害的發生和蔓延,緩解了防治區的草畜矛盾,對保護天然草原起到了積極的作用,具有顯著的生態效益、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
2.1生態效益
草地鼠害是導致優良牧草減少、毒雜草增生、“黑土灘”蔓延的重要因素。防治鼠害可有效保護草地植被和人工草地,有利于草地生態環境的改善和恢復,有利于遏制草地的進一步退化、沙化和“黑土灘”化,使草地生態環境趨于良性循環。把鼠害控制在經濟閾值之內,對于保護和恢復天然草原植被、增加優質牧草成分和植被蓋度、提高涵養水源能力、改變項目區草原生態環境、提高草原綜合生產能力具有明顯的生態效益。鼠害防治后草地生產力調查結果表明,2007年平均植被蓋度達到68.93%,平均高度達到9.92cm,分別比工程實施前的2005年提高了23.20%和32.60%,且優良牧草比例上升,從而加速了草地植被的恢復。據青海省三江源生態監測組的監測數據表明,2009年防治區草地植被總蓋度為75%,產草量為2608.78kg/hm2(其中可食牧草產量為2019.20kg/hm2),與2008年比較,總蓋度增加2%,增幅為2.67%;產草量增加322.96kg/hm2,增幅為12.38%(可食草產量增加28.17kg/hm2,增幅為1.08%)。工程區內與工程區外比較,植被總蓋度增加17%,草地總產草量增加193.48kg/hm2,增幅為7.87%。
2.2經濟效益
據測定,地面防治鼠害每公頃產草量增加375kg,完成地面鼠害防治面積541.47×104hm2,共增產鮮草203.050×107kg,每千克鮮草按0.4元計算,折合人民幣81220.1萬元,投入產出比為1∶3.1,按利用率70%計算,可滿足97.37萬羊單位全年的飼草量。據在河南縣咨詢捕鼠人員了解到,地下鼠輕度發生區平均有7.5只/hm2,中度危害區有15只,嚴重地區有45~60只;每公頃按7.5只計算,1只鼠(高原鼢鼠)日食鮮草264g;按180d計,整個地下鼠害44.96×104hm2防治區每年可挽回牧草損失1.6025×108kg,可產生經濟效益6410萬元;按利用率70%計算,可滿足7.68萬羊單位全年的飼草量,經濟效益十分明顯。2項合計,青海省整個鼠害防區每年可挽回牧草損失20.91×108kg,按利用率70%計算,可滿足105.05萬羊單位的全年飼草量。同時,可充分利用高原鼢鼠骨的醫藥價值優勢,加強與鼠骨經營者的聯系,在防治的同時,按每只1.0~1.2元的標準收購農牧民捕捉的高原鼢鼠。5年間,青海省共捕獲高原鼢鼠441.3萬只,每只最低按1.0元計算,共增加農牧民收入441.3萬元,有效地調動了當地農牧民群眾主動參與鼠害防治工作的積極性,實現了生態效益和經濟效益“雙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