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4-9 | 建筑工程
一、低碳雕塑的含義
顧名思義,低碳雕塑就是用低碳材料制作的雕塑。而低碳主要就是限制二氧化碳排放的意思,低碳材料是指既能夠確保使用性能,又有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使用過程中不會產生有害物質的材料。
隨著世界工業化進程的加快,人類生活面貌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在社會產品不斷豐富、生活消費水平普遍提高的同時,人類可利用的資源卻急劇減少。廢金屬、廢報紙、易拉罐、塑料瓶之類的生活垃圾充斥生存空間,各種工業機械廢氣排放惡化生存環境。于是,近年來人們的環境意識有所提高,呼喚減少消耗自然資源、減少二氧化碳等有害氣體排放量、發展廢舊物回收利用的低碳生活。在這個背景下,低碳理念進入藝術領域,產生了低碳雕塑的概念。藝術家開始在木材、石頭、泥土、玻璃鋼、樹脂等傳統的自然雕塑材料之外,考慮使用低能量、低消耗、低開支的廢棄品材料,創作出與時發表展相適應的雕塑作品。
二、低碳雕塑的語言
低碳雕塑的理念很新,其實作品并不新鮮,很多觀念藝術、現成品藝術作品就是低碳雕塑。古典雕塑走到高峰后,二十世紀初雕塑家們進一步探索雕塑的各種自由空間表現形式,現代主義藝術的拼貼和現成品概念對雕塑藝術產生了影響。杜尚的作品《泉》是釘了三顆釘子的小便池,被認為是達達主義現成品藝術的開山之作。但現代主義運動中最早對材料方面進行探索研究與最早提出材料概念的是畫家畢加索。他1942年創作的《牛頭》用廢舊自行車座和車把拼貼而成,該作提出“拾來的材料”這一概念,畢加索與杜尚之后,裝置、挪用、復制、借用等許多雕塑藝術新技術手法逐漸出現,從而使雕塑材料的空間大為擴展。戰后工業化的不斷發展,生活廢棄物不斷產生,資源減少。藝術家們越來越重視把藝術創作融入現代生活中,把目光投向社會生活的廢棄物,以各種低能耗的制作手法包裝成為雕塑藝術,實現廢棄物的回收利用、減少環境污染,從而涌起一股以廢棄物為材料的低碳雕塑熱潮。
藝術家們在創造過程中根據材料本身體現的喻意,結合藝術作品所要體現的藝術意圖用拼貼、裝置、空間對比等藝術手法使作品表現出一種強大的張力感和形式感。如廢舊玻璃的易碎感,廢舊金屬的沉重感、堅硬感,廢舊報紙、書籍的陳舊感、歷史感,廢煤渣、鐵渣的粗糙感,塑料瓶、易拉罐的輕與鼓等。國內比較有名的城市雕塑《剛塑號》其實是申江鐵合金廠的重設備拌沙塔,該設備停用后不拆除也不加工,直接就被當作低碳雕塑而保留了下來。它靜靜地屹立在園區,給人一種回望過去、期待未來的藝術感受。
三、低碳雕塑融入當代生活
進入都市化進程加快、經濟迅猛發展的新世紀,城市雕塑承擔著營造藝術氛圍、陶冶審美性情、提高城市文化內涵的作用。同時,人們不希望在空氣質量很低、喧囂嘈雜的城市里再出現有污染作品的藝術品。低碳材料雕塑既環保又節約材料的社會生產成本,這與當代人們期待的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的低碳生活相呼應,因此低碳材料雕塑具有美學意義、創新意義、文化意義。當低碳雕塑融入到城市雕塑中時,它將從個體藝術轉向公共藝術、不再是單一的藝術個體,而是連接人類與城市的一個具有象征意義的精神符號;它的創作目的也不再是藝術家的個人精神情感表達。低碳城市雕塑首先要與周圍的環境和諧,作為景觀環境主景的雕塑更是如此。通過藝術家的精心設計與創作,雕塑不僅在環境空間中起到裝飾作用,而且還要在特定的場所營造出獨特的精神氛圍。這方面徐冰的大型低碳材料雕塑《鳳凰》比較成功。其制作材料來源于建材、建筑工程設備、勞動工具、民工生活用品等廢料。他以東方文化假想的鳳凰生物形象為起點,聚集現實中眾多動物的美感。用廢舊材料制作的古老東方神物置身現代化建筑群中與建筑形成強烈的反差,使人們在匆匆一瞥中感受到歷史感和傳統文化、現代文化的差異感,在都市中喚起對古老文化的回味。
除了公共環境,現在低碳雕塑也進入相對日常的生活空間和私人空間。在城市日用品店、精品店里,有不少小雕塑使用低碳材料,以另類的效果滿足現代人追求個性化的要求。室內裝飾行業還把低碳材料作為革新內容,一些小擺設就是低碳雕塑。裝飾界比較有名的低碳雕塑是用廢舊磁帶制作成一個臺燈。設計師把所有的舊磁帶固定在一起,制作成一個盒子的形狀,從里面透出或明或暗的燈光,磁帶轉孔中直射出的光點絢麗多變。人們把這種特殊的臺燈裝飾在臥室、客廳之中顯得美觀、實用。
低碳雕塑融入當代生活的例子數不勝數。不過,現在低碳雕塑仍然處于實驗階段,阻礙它發展的因素還很多。首先是中國人的傳統觀念問題,看重昂貴、奢的東西。那些大型公共雕塑的資金投入很大,甲方考慮到各方面的壓力,一般不愿意接受低碳雕塑方案。其次,藝術創作的專業性比較強,大型低碳雕塑的制作過程需要設計者以外大量的技術工人配合,在制作施工方面比傳統雕塑具有挑戰性。還有,低碳雕塑的材料來源是個問題?,F在中國廢品回收利用的情況與雕塑材料的實際需要還有很大差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