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4-9 | 教育相關
摘 要:本文針對自貢市農村職業教育存在的主要問題,分析了發展滯后的主要原因,并就如何統籌城鄉職教資源,促進職教健康發展進行了探討。
關鍵詞:城鄉職教;資源統籌;健康發展
一、引言
發展農村職業教育,是適應經濟結構轉變、促進充分就業、解決“三農”問題、推進工業化和城鎮化發展、加快新農村建設、構建和諧社會的重要舉措,是職業教育發展的重中之重,也是難中之難。要從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構建和諧社會和促進城鄉統籌的高度認識農村職教的重要性,因而它具有全局性、復雜性和長期性。
二、我市農村職業教育發展相對緩慢,農村勞動力素質亟待提高。
我市農村職業教育發端80年代初,經歷了從無到有、從小到大、從弱到強的發展歷程。它在培養農村技能人才、開展農村勞動力轉移培訓、促進農村全面建設小康功不可沒。但是,目前我市農村職業教育的辦學規模較小、辦學條件較差、教育質量較低,農業類專業招生相當困難,遠遠不能適應經濟和社會發展的要求。我市富順、榮縣兩個農業大縣每年中職招生規模僅占當地高中段招生人數的20%左右。全市中職學校農業類專業招生難以為繼。自貢市農業學校并入自貢職業技術學校后,其農業類專業已連續兩年無法組班教學。
農村職業教育發展滯后的根本原因是:認識不夠、重視不夠、支持不夠、條件不夠。具體原因是:一是認識上視農村職業教育低于農村普通教育。二是教育資源配置不合理,農村教育向基礎教育傾斜,職業教育向城市傾斜。三是農村職業教育投入不足,政府對農村職業教育投入不足,農民對自身教育培訓也缺乏投入。四是農村職業教育資源缺乏長遠規劃和實施計劃,缺乏強有力的資源整合機制。五是基礎設施和職業教育師資水平不適應發展需求、不適應市場需求、不適應用人單位的需求。六是農村職業教育缺乏有力的政策扶持。
三、我市城市職教資源利用不足,農村學生就學就業渠道不暢。
(一)我市職教校點結構布局情況。
我市現有各類中等職業學校24所,辦學點5個。目前已建成國家級重點中職學校6所,省級重點中職學校4所,中央和省專項支持的實訓基地3個,省級重點專業5個,市級重點專業20個。從行政區劃來看,中職學校(含辦學點)的分布為:富順縣2所(占7%)、榮縣3所(占10%)、市區24所(占83%),由此可見,我市職業教育的資源集中在城市,農村職教資源非常薄弱,中職學校校點布局不夠合理。
(二)我市職教的生源分布情況。
近年來,我市每年的初中畢業生基本穩定在3.5萬人左右,若按高中段入學率85%、普職1:1計算,中職招生人數約1.4萬人, 中職學校83%集中在市區,而中職學校的生源80%來自農村。由此可見,我市職教的生源分布與職教的資源分布極不均衡。農村學生就近就讀中職學校的渠道不夠暢通。
(三)我市職教農村學生就業情況。
眾所周知:“出口暢”才能“入口旺”。但是,我市大多數農村職校畢業生就業困難,就業率不高,只能靠學校派人千方百計聯系用人單位。究其原因,首先是新增社會就業崗位滿足不了新增勞動力的就業需求;其次是對《職業教育法》等相關法律法規執行不力,就業準入制度和職業資格證書制度等未嚴格執行,就業制度不夠完善;再次是就業指導工作薄弱。但我認為,在當前經濟快速發展的背景下,專業設置不合理,職業學校“雙師型”教師短缺,技能培訓任務不突出,畢業生技能不過硬,是導致畢業生出路不暢的主要原因。畢業生就業難的結果又加重職教招生難,直接影響和制約著農村職教的發展。
四、我市職教發展應重點向農村傾斜。
(一) 統籌規劃
要從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構建和諧社會和促進城鄉統籌的高度認識農村職教的重要性,要堅持統一協調、統籌規劃的原則,形成強大的合力。要定期研究農村職業教育中出現的新問題,要制定切實可行的政策措施,推進我市農村職業教育發展,努力為農村職業教育營造良好的發展空間。逐步形成政府主導、依靠企業、充分發揮行業作用、社會力量積極參與的多元辦學格局。
(二)整合資源
各級政府、各個部門、社會各界要樹立“大職教”意識,打破部門界限,整合我市職業教育資源,實現城鄉職教優勢互補、資源共享,防止低水平重復辦學和資源閑置與流失。一是要對全市的中職學校進行專業資質清查,要合理、適度調控各中職學校的專業設置和布局,促使各校形成特色、揚長避短。二是要充分利用我市現有的職教資源,重組優化,減少校點,擴大規模,通過調整、聯合、合并、劃轉等方式,形成一批布局合理、規模較大、實力較強、各具特色的中等職業學校,實現規模化、集團化發展,并積極創造條件建成自貢職業技術學院。
(三)三教統籌
加強“三教統籌”,促進“農科教”結合,要把我市的普通教育、職業教育、成人教育擺在同等位置,實現深層次的“溝通”,充分發揮職業教育基地、設備、師資的多功能作用,在教育內容上相互滲透,在開展培訓上相互銜接和協作,突出“三教”整體性,形成普教、職教、成教相互溝通的縣、鄉、村三級教育培訓網絡。要加強對回鄉初、高中畢業生的職業教育與培訓,使他們成為有文化、懂技術、會經營的新型農民和農村致富帶頭人,以改變農村青年“升學無望、就業無門、致富無路”的局面。建立政府扶助、多元辦學、農民受益的教育培訓機制,使農村職業教育和成人教育為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作出更大的貢獻。
(四)區域合作
城市職校要利用專業、師資、實訓設備等方面的優勢,主動為農村職業教育服務,提高農村職業教育的質量。城鄉對接、區域合作,已經成為農村職業教育發展的一條新出路。
(五)基地建設
各區縣要加強縣級職教中心建設,集中力量建設好一所綜合性、多功能的職教中心,使之成為縣域人力資源開發、農村勞動力轉移培訓、技術培訓與推廣、扶貧開發的重要基地,做大做強,切實改變農村職業教育的薄弱現狀,使之成為農村中等職業教育的中堅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