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4-9 | 建筑工程
城市公共空間作為城市居民進行公共活動的場所,也是體驗城市風情、彰顯城市特色的有力載體,其發展可以反映出當前城市建設的水平。當前市場粗放的建設模式帶來了許多城市公共空間的失落,如人的活動空間受到擠壓、漠視人基本尺度的大軸線、大廣場和大草坪、“三不管”的廢棄空間等。城市中出現大量失落空間是多方面的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究其原因主要主客觀兩方面因素,客觀因素包括汽車入侵、舊城更新帶來的空間演替以及管理制度的不完善等;主觀因素則要廣泛得多,如過于追求效率與缺乏人文情懷的現代主義和功能主義、盲目攀比與崇洋媚外的英雄主義和形式主義、追求片面效益與公眾利益相背離的功利主義等。
問題的提出從城市公共空間失落的主觀原因分析,無論是現代主義、形式主義還是功利主義,其根源在于缺少人文關懷、漠視了人的基本需求,沒有從人體尺度與人的活動規律來進行城市公共空間的建設。而一個好的城市空間除滿足人對空間的基本功能需求以外,應具備易達性、可識別性、適應性等特征,能激發人與人、人與環境之間良好的互動,并產生認同感與歸屬感。因此尋找失落空間的實質在于通過提升城市公共空間品質、追尋人性價值的回歸,從而彰顯人與環境和諧相處的城市價值。而環境行為學以人的感知與需求為基礎,注重研究人的外顯行為與環境之間的關系與作用,其研究與應用正是重構城市失落空間的有效途徑。
楊公橋(立交橋)橋下空間重構研究
1.研究背景對環境行為的研究興盛于20世紀60、70年代的歐美地區,凱文•林奇、C•亞歷山大、舒爾茨建構了對人與城市、建筑之間感知聯系的初步認知,并將空間行為研究引入城市規劃設計領域。環境行為學作為心理學的組成部分,將人類的行為(包括經驗、行動)與其相應的環境(包圖1 研究框架圖2 區位分析圖3 場地分析123括物質的、社會的和文化的,圖略)兩者之間的關系與作用作為研究對象;它力圖運用心理學的一些基本理論、方法與概念來研究人在城市與建筑中的活動及人對這些環境的反應,并反饋到規劃設計中以改善人類的生存環境[4]。城市公共空間基本功能就是滿足人們的行為需求,因此對行為的深入研究就構成了城市公共空間設計的基礎。因此,本研究以環境行為學理論為基礎,選擇一個中等尺度的城市空間——楊公橋(立交橋)橋下空間為研究對象,通過場地狀況與空間行為現象分析,找出空間失落根本原因和直接原因,進而提出空間優化與改造策略。
2.研究框架(1)研究對象與研究內容選擇楊公橋(立交橋)橋下空間為研究對象,具體研究對象包括作為空間活動主體的人、由使用者行為構成的活動事件和作為行為發生地的活動場所。本研究關注點包括人與場所本身,也包括兩者之間相互作用的過程,這個過程體現為環境作用下的人的行為。空間活動主體部分的研究內容包括使用者的類型、需求、身心滿足程度、對環境的反應等;活動事件的研究內容包括人群活動類型、活動時間分布與空間分布、活動頻率;活動場所的研究內容包括外界條件、空間質量、設施水平等。(2)調研過程與手段針對研究對象的多重性與復雜性,本案例采用綜合研究方法,具體調研過程與手段包括查閱資料文獻、場地測繪、問卷調查、實地觀察與記錄、采訪詢問。①查閱資料文獻:通過區位資料、上層規劃了解區域交通、經濟發展背景,掌握楊公橋節點在城市空間體系中的地位與作用;②場地測繪:對場地本身進行觀察、測繪,記錄周邊環境條件對場地的影響、場地空間形態質量、空間設施水平等;③問卷調查:時間為2011年11月27日,8:00~18:00。每一個半小時內發放20份問卷,總計發放120份問卷,收回有效問卷110份,有效率為91.7%。問卷調查包含三部分內容:樣本的個人情況、樣本的活動特征、樣本的空間滿意度。通過問卷調查掌握作為空間活動主體的人群狀況與需求、反應等資料;④實地觀察與記錄:工作日和周末不同時間段到場地和周邊進行拍照,客觀記錄場地行為活動,進而分析人群活動類型、活動時間分布與空間分布、活動頻率等;⑤采訪詢問:隨機選擇樣本,對不同人群進行采訪,詢問有關場地和場地內人群相關問題,掌握身心滿足程度與空間滿意度等信息。(3)研究框架(圖1,圖略)本研究屬于實證研究類型,通過對楊公橋橋下空間環境行為的觀察與記錄,獲取客觀數據,強調調查分析到結論(空間失落原因)推演的邏輯過程;并以基于空間失落的原因提出優化重構策略與方案提升空間質量,進而反證環境行為研究對于提高城市公共空間品質與價值的重要作用。
3.調查分析(1)區域研究楊公橋立交橋是重慶沙坪壩區的重要交通樞紐節點,承擔內環高速與區內交通的連接與轉換,同時也聯系212國道、城市主干道、地鐵等多種交通,形成區域發展的共同紐帶。楊公橋立交橋周邊存在大量居住區、教學區和商業區(圖2,圖略),人口比較密集 主要從客觀場地條件與使用者主觀評價兩方面結合進行分析。場地屬于立交橋下的三角形空間,周邊為7~11m的堡坎,有較強的圍合感,空間形態不明確,行人有壓抑感;場地與周邊綠地缺乏緊密聯系,場地內綠化條件一般,沒有體現二次空間限定作用。由于場地周邊存在較大高差,內外空間視線聯系不強,由于場地構成簡單,場地內視線通透,64%的人認為場地“安全”。由于場地地處偏僻、外向性差,且缺乏夜間照明設施,安全狀況調查中36%的人認為場地“不安全”。此外,場地基礎設施缺乏、衛生條件較差、周邊車行交通流量巨大帶來噪聲與粉塵污染也成為場地失去活力的原因。(3)行為研究本場地行為研究主要包括人群活動類型、活動分布與頻率、人行流線分析、業態分析等(圖4,圖略)。場地內活動人群主要包含周邊居民、學生與菜農、小商業者,活動類型包括穿越、等候、散步、休閑、棋牌、擺地攤、購物等,其中必要性活動比例達54%;場地活動時間主要集中于白天,晚上較少有活動發生。場地周邊有3個出入口,流線以點到點的穿越性路線為主,景觀活動流線缺失;場地內及周邊業態以無證小商業為主,缺乏管理,露天經營、經營條件很差,衛生狀況一般,大多數經營業主希望改善條件、設置固定的攤位。
4.整理總結綜合以上對楊公橋橋下空間的背景條件、場地現狀、人群行為的主客觀因素分析,可以總結出導致該空間失落的原因在于場地現狀條件的制約和社會層面問題。其中,場地現狀條件是構成空間失落的直接原因,具體如下:①該空間為立交橋橋下附屬空間,這個根本屬性決定了其必然受巨大流量交通的影響,噪聲與粉塵污染對場地使用造成很大干擾;②與周邊區域聯系不暢:車行交通割裂聯系、出入口較少,周邊高差大、視線聯系弱;③空間界定模糊、功能定位不清晰也是造成使用狀況不佳的原因之一;④綠化條件一般、基礎設施缺乏;地處偏僻,夜間存在安全隱患。此外,社會層面問題是構成場地失落的根本原因,具體如下:①場地地處中心區邊緣,且為立交橋下附屬空間,建設投入力度與中心區域相比明顯不足;②場地處于數個街道片區交接部位,長期處于政府相關部門監查管理盲區,衛生狀況不佳且存在安全隱患;③場地毗連中心區邊緣的城中村及舊危房組團,人員構成相對復雜,亟待引導與規范其公共行為;同時該片區低收入人群較多,社會矛盾突出,如何解決其就業與生活問題也是需要考慮的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