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4-9 | 公共管理
海島的開發在上海市建設國際化、現代化大都市的過程中,有著重要作用。隨著上海地區社會經濟的快速發展,土地資源短缺對上海市發展產生巨大的制約作用,海島資源特別是無居民島資源的開發利用已成為21世紀上海海洋經濟發展重要條件之一。對于無居民島的土地資源,無論是島陸資源還是灘涂資源的保護和合理開發利用都應給予足夠的重視。
1990年上海市開展了海島資源綜合調查工作;國家海洋局組織申報的908專項于2003年9月獲國務院批準立項,通過全面籌劃我國海洋綜合調查與評價工作,徹底摸清我國海洋家底及其變化與趨勢,為優化現行海洋功能區劃,制定海洋保護規劃提供技術支撐和科學依據,對我國邁向海洋強國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和長遠的歷史意義;2004-2005年,東海海洋工程勘察設計研究院開展了一次多方位、多學科的上海市無居民海島綜合性海島資源調查。李九發等[1]通過上海灘涂后備土地資源及其可持續開發途徑進行了分析;左書華和李九發[2]對潮灘的發育過程和灘涂土地資源可持續開發進行了研究;郭偉其等通過對無居民海島的綜合性海島資源調查,多方面對上海市無居民海島的資源情況進行了分析,并總結出其資源特征[3],陳秋明基于生態和經濟兩方面對無居民海島開發適宜性作了研究[4]。
本文通過歷史資料及文獻的收集,結合本次在上海市908專項資助下對上海市無居民島的現場調查及研究,建立上海市無居民島土地資源開發評價體系,從保護和開發兩個方面評價了上海市無居民島土地資源的開發適宜性,為上海市無居民島土地資源管理和可持續發展決策提供了基礎資料。
1研究區域概況
上海地處副熱帶地域的東海之濱,冷暖空氣交往頻繁,天氣變化復雜,四季氣候多變,常出現雨澇、臺風和暴雨等災害性天氣。上海市管轄的海島有冬暖夏涼、溫度起伏和緩的特點,受海洋氣候調節,氣候溫和,年平均氣溫在15.0~15.7℃,冬季嚴寒和夏季酷熱程度比市區和同緯度內陸地區輕。光照充足,全年日照總量為1750~1950h;雨量充沛,海島平均降水量為1057~1169mm,但年際和季節變化較大,夏季為主要的降雨季節。光、溫、水同季,有利于農作物生產。上海海島周邊水域存在兩種不同性質的潮波系統,東海前進波和黃海駐波,潮汐性質屬半日潮型,一日內有兩次漲落潮過程。長江河口水量充沛。據大通站多年資料,年徑流總量為9.24×1011m3,多年平均輸沙量為4.68×108t。海水鹽度的分布基本特征是南、北高,中央低,鹽度由西向東逐漸增大[5]。上海市無居民海島從成因上可分為三大類:一類是河口沖積沙島,主要集中在長江口口內南支河段,如東風西沙、扁擔沙(又稱東風沙和東風東沙),南、北港分流口附近的青草沙,攔門沙河段有九段沙,北支的黃瓜沙和顧園沙,以及本文暫未涉及的一些島沙,如瑞豐沙、白茆沙、江南亞沙等。第二類是基巖島,形態受噴山巖的形態而定,面積很小,如長江口門外的佘山島以及在杭州灣內有大金山島、小金山島和浮山島。第三類在暗礁基底上采用人工建造方式形成的人工島,雞骨礁。無居民島的土地資源包括島陸資源和灘涂資源。針對上海無居民島的現狀:各基巖島及人工島的面積在0.0014~0.229km2之間,相應的潮間帶面積約0.01km2,本文將九段沙、東風西沙、扁擔沙、青草沙、黃瓜沙和顧園沙6個主要的河口沖積沙島定為研究目標。各無居民海島主要特征見表1。
2開發適宜性指標體系的構建
2.1指標體系構建原則
影響無居民島土地資源開發利用的因素復雜多樣,合理地選擇評價因子應遵循針對性、理好開發與保護關系、具有可行性、層次性、動態和靜態相結合五項原則。
2.2指標的選擇
本文的指標選擇是以劉容子和齊連明[6]相關土地資源的分類體系作為評價的框架,具體評價指標基于此模型針對上海無居民島的具體情況特征進行篩選。由于無居民海島生態環境極為脆弱的特點,海島的開發根本宗旨應以生態保護優先,本文選擇從保護和開發兩個角度分別進行指標的選取,結合上海無居民島的實際情況及數據的可獲得性,將適應性評價的指標體系分為三層,目標層、準則層及指標層,具體見表2。
2.3指標權重的確定
本文選擇層次分析法(AHP)和德爾菲法(Delphi)相結合的賦值方式[7],其能夠最大限度地降低評價工作中的主觀性和片面性,有效的提高評價過程的可操作性。評價步驟為:(1)構建遞階層次結構;(2)專家根據1-9及其倒數的標度方法進行打分構造兩兩比較判斷矩陣;(3)進行層次單排序及一致性檢驗以減小誤差出現的可能性;(4)使用matlab軟件計算矩陣最大特征根及其特征向量,得出各指標因子的權重,見表3。
2.4評價指標定量化處理
本文主要結合多位學者的研究成果[6-15],制定出無居民海島土地資源開發適宜性評價指標的量化處理標準及其相應分值,具體如表4所示。2.5土地資源開發利用情況等級劃及開發適宜性的確定分別計算上海無居民島生態保護指數(P)和開發利用指數(E),分別表示其包括的所有指標因子的綜合指數,其表達式為P=∑i=ni=1Pi×Wi;E=∑i=ni=1Ei×Wi(1)式中:Pi表示生態保護體系下各個因素的分值;Ei表示開發利用評價體系下各個因素的分值;Wi表示各個因素對應的權重。將上海市無居民島的需保護程度和可開發應用程度分為高(8~10分)、較高(6~8分)、一般(4~6分)、低(0~4分)4個等級。在判斷土地資源開發適宜性時,本文參考陳秋明[4]的研究成果,建立保護與開發的互斥矩陣,將評價結果分為優先開發、適宜開發、限制開發、禁止開發和灰色區域(暫不開發),見表5。
3評價結果
根據以上確定的指標和權重,結合本次調查的數據資料、相關文獻的搜集和其他學者的研究成果,計算上海無居民島土地資源生態保護和開發利用指數,并進一步確定土地資源的開發適宜性等級,并根據各準則層綜合指數確定上海無居民島土地資源開發方向,統計結果見表6。九段沙的開發類型為限制開發,這類海島應嚴格控制開發規模和強度,在合理其生態環境的前提下,有節制地開發旅游、度假、休閑、科研等同時具有自然生態保護意義和開發利益的基于生態。青草沙的開發類型為限制開發,其生態保護指數和開發利用指數均為一般,進行大規模不宜進行大規模土地資源的開發利用,由于其具有豐富的淡水資源和適宜地形,已建成大型淡水水庫,成為上海市的第三個水源;東風西沙、扁擔沙和黃瓜沙的開發類型應為適宜開發,可適度開發起海島的島陸和灘涂資源,如島陸可適當開發生態農業,休閑旅游;灘涂可根據政府的規劃,科學的開展圍海造地,成為上海的極為寶貴的潛在的土地后備開發資源或根據實際情況,根據當地資源優勢適當開發海水養殖。顧園沙由于其生態保護指數和開發利用指數均為低,雖然生態環境不敏感,但開發價值也低,暫時不具備開發利用的價值,因此暫不開發。但隨著區域經濟和科學技術的發展,將來可能會具有利用的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