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4-10 | 會計審計
摘 要:本文通過考察我國政府會計環境現狀,剖析政府會計環境與政府年度財務報告制度的緊密聯系,指出當前構建我國政府年度財務報告制度的必要性以及應當重點關注的問題,以期為政府會計改革進程提供參考。
關鍵詞:政府會計環境 政府年度財務報告制度
一、引言
近年來,國外政府會計一系列改革引起了全球會計界的廣泛關注。在有關部門和機構的大力推動下,我國政府會計研究也取得了較豐富的成果。“十一五”規劃以來,政府一直都在提政府會計改革,其核心就是政府年度財務報告制度的建立。社會公眾對政府年度財務報告關注度日趨提高,財政部的相關部門也一直在做著積極的探索。自2010年全國“兩會”起,公眾對出臺政府年度財務報告制度的熱議就一直在持續升溫。2010年7月底召開的全國財政廳(局)長座談會上,財政部部長謝旭人又一次提及“研究構建政府會計準則和制度體系,建立政府年度財務報告制度”,讓這一話題再次成為社會關注焦點。可見,構建適合我國國情的政府年度財務報告制度勢在必行。筆者認為,政府會計是特定環境下的產物,研究政府會計、構建政府年度財務報告制度,離不開對政府會計環境的考量。美國會計學家杰佛里•S•阿潘和李•H•瑞得堡就曾指出,“在分析一個國家的會計制度時,必須考慮所有的環境因素”。本文正是基于對當前我國政府會計環境的分析,討論其與政府年度財務報告制度的內在聯系,最后指出建立政府年度財務報告需要重點關注的問題,期望能對我國政府會計改革進展有所幫助。
二、我國政府會計環境現狀
政府會計環境作用于會計實踐,影響著政府會計改革發展的方向。早期英美關于政府會計改革的研究中,眾多學者一直在努力探索政府會計環境因素與政府會計改革之間的關系。德國的Lüder教授在這方面做出了突出貢獻,他結合行為理論和政治經濟學理論,綜合考慮各種環境因素對政府會計改革的影響,建立了政府會計環境評估模型。李建發通過政府會計的歷史沿革,對比中外政府會計,提出了政府會計的環境性前提與規范性前提概念。對于政府會計環境范疇的理解,不同的學者持有不同的觀點。本文基于研究需要,將政府會計環境劃分為國內環境和國際環境兩大類。
(一)國內環境
在政府會計領域,政治因素是會計改革發展的決定性因素,政治管理體制和政治態度往往決定了政府會計改革發展的目標和方向。集權制國家政治管理體制下,政府對經濟活動干預較多,會計往往作為國家經濟管理工具,會計職能導向為滿足國家宏觀經濟管理需要;而非集權制國家,國家對經濟干預較少,會計職業化較發達,較多體現為獨立性和市場化。我國是社會主義國家,經歷了從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的轉變,政治體制也在經歷從高度集權向社會主義民主的轉變。
法律因素很大程度上影響著政府會計的存在。法律是統治階級意志的體現, 整個會計活動過程都要受到會計法律的規范和制約。在成文法系國家,會計規范往往是法律或法規的一部分。比如,法國、德國的法律體系屬于以成文法為特征的歐洲大陸法系,其政府會計原則受法律的影響既廣且深,關于政府會計和報告的規定,在法律中制定有詳細的規則。與成文法系國家不同的是,習慣法的國家(比如英國和美國)一般不通過立法對政府會計原則做具體規定,即使某些法律涉及到對政府會計的要求,也只是原則性的規定。政府會計原則一般由會計職業團體或各有關方面聯合組成的專門機構主持制定。我國《預算法》僅對政府預算作了相關規定,《會計法》則對會計核算、監督、機構設置、法律責任等方面進行了總體性的原則規定,而且主要是針對企、事業單位。除此之外,沒有任何針對政府會計的法律規定。
經濟因素是影響政府會計發展的核心因素,它包括一個國家所有制結構、經濟管理體制、經濟發展水平等。改革開放后,我國從公有制經濟發展成為以公有制為主體多種經濟成分并存,經濟水平已突飛猛進,近來更是超越日本成為全球第二大經濟體。
文化、教育、科技等因素也在一定程度上影響政府會計改革進程。
(二)國際環境
截至目前,已有超過半數的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OECD)成員國在其政府會計中不同程度地引入了應計制會計核算基礎。新西蘭、澳大利亞等國已經實施了完全應計制的政府會計和預算,美、英等國建立了一套以修正的應計制為基礎的政府會計規范體系。而且,許多發展中國家也正在改革自身的政府會計,準備向應計制政府會計過渡。這些政府機構旨在通過實施改革,建立符合新公共管理要求的新型政府會計模式,為提高政府財務信息質量、增強財政透明度,最終提升政府的工作效率和社會公信度創造有利條件。針對政府財務報告制度的改革,國外無一例外地將公眾作為主要的信息使用者,認為政府財務報告主要是為了報告和解除政府對公眾的受托責任。
三、政府會計環境與政府年度財務報告制度關系辨析
前文對我國政府會計環境作了簡要分析,筆者認為,政府會計環境是政府年度財務報告制度推出的土壤,與政府年度財務報告制度構建密不可分。
(一)政治管理體制改革是政府年度財務報告制度建立的前提
新中國成立后,我國一直實行高度集權的政治管理體制,立法機關、管理部門是會計信息的主要使用者,政府會計的主要目的是向立法機關(人大)和政府提供財政預決算信息。改革開放以來,發展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積極穩妥推進政治體制改革,成為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事業的指導方略。政治體制改革的不斷推進,激發了全黨全國各族人民的創造性、積極性和主動性,有力地促進了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的全面協調發展。一方面,為服務經濟和社會的發展,政府主動退出“不該管”的領域,實行政企分開,推動政府信息公開,建立公務員制度,服務型政府建設日趨完善,同時積極介入公共事務,加大對教育、醫療、社會保障等民生領域的投入,政府權責更加明確;另一方面,穩步擴大人民民主,不斷加強黨的自身建設,反腐力度不斷加大,官員問責機制、監督機制日益常態化,這些舉措實實在在地保障并增進了人們的政治權利。擴大公民的有序政治參與、人人參政議政,是政治管理體制改革的方向,也為我國政府年度財務報告制度的出臺提供了充分的前提條件,社會公眾參政議政,不僅需要了解政府預算執行情況,更需要理解政府整體的綜合財務狀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