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4-9 | 教育研究
一、引言
生態(Eco-)一詞源于古希臘字,意思是指家(house)或者我們的環境。生態學已經滲透到各個領域,生態視覺下的教育強調師生的生存與合理發展,強調人與教育和諧。我國教育在長期應試教育影響下,已脫離了以人為本的人文生態,教育需要回歸生態成為大家的一致共識,也是新課改的出發點和歸宿。教學是教育的基本途徑,要實現教育生態,首先要實現教學生態。作業是教學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是影響學生學習效果的重要因素,是學生除課堂教學外較容易產生厭煩、畏縮、焦慮等消極心理的重要教學環節,生態作業是生態教學的組成部分。
小學是兒童學習的奠基階段和形成積極心理的關鍵時期,小學各科教學要有利于兒童學習效率的提高及積極心理的形成和發展。小學數學是兒童最難學、最不容易學和最容易引發各種消極心理的學科之一,在教育實際中有大量學不好和不愿學數學的兒童,有研究表明小學兒童“數學學業情緒的總體水平不高,且情緒發展水平隨年級增長反而降低”[1],因此,生態的小學數學作業設計很值得我們研究。小學數學作業,是圍繞小學數學知識,由教師布置,學生在課外時間獨立或合作完成,從而促進小學數學課程目標達成的各種數學學習活動。“作業”可分為“課堂作業”和“課外作業”兩大類,本研究討論的“作業”是指“課外作業”,亦即“家庭作業”。
小學數學新課改已過去10多年了,目前處在不斷深化階段,但小學數學作業設計卻一直游離于新課改之外,一直被忽視甚至被無視。數學作業設計問題已成為數學課改中最薄弱的環節,是課改深化的瓶頸。在小學數學課堂上,新課改精神已有所體現,傳統的課堂教學模式、教學方法等已得到較大的改進,但數學作業設計卻未見有明顯的變革。如若不對作業進行改革,我們的小學數學課程改革將事倍功半。
作業改革既是深化課程改革的需要,也是促進學生提高學習效率、形成和發展健康心理的需要。因此我們必須重視數學作業對兒童增強學習效果和形成積極心理的重要影響作用。優質數學作業“有助于提高學生的學習技能,有助于促進學生紀律的內化、自制力的提高……”[2],劣質數學作業會“因為引起了欺騙行為而助長了學生的不良品性”[3]。因此,教師應根據兒童的年齡特征和教學內容,以人為本,從兒童內在需要及個性特點出發,充分考慮到兒童的知識技能、能力、情感、興趣、求知欲等因素,設計能發展兒童潛能,達到個體、環境、作業內容和諧統一的數學作業。我們把這樣的數學作業設計定義為生態作業設計,本研究以新課程標準下的小學數學為例,探討小學生態數學作業的設計。
二、當前小學數學作業中存在的弊端
我們隨機抽取某一小學數學高級老師,對其布置的五年級上冊“分數加減法”(教材為北師大版)單元數學作業與該單元考試成績進行統計分析,結果發現:與單元考試成績顯著相關的數學作業只占全部作業的67.6%。說明有三分之一作業對兒童數學學習的效果影響不大。據調查,當前小學數學作業中存在的弊端有:
(一)作業內容乏味
作業中只有單調的數字和乏味的運算符號,沒有生活背景,缺乏情趣。陶行知先生說過:“沒有生活做中心的教育是死教育,沒有生活做中心的學校是死學校,沒有生活做中心的書本是死書本。”同樣,沒有生活情趣的作業是死作業,死作業對學生來說是冷冰冰的。死的作業對兒童是沒有學習效果的,缺乏生活氣息、單調乏味的作業必將慢慢磨滅兒童的數學學習熱情。
(二)作業形式單一
教師布置的作業幾乎是書面作業,兒童的作業過程就是在作業本上寫寫算算,他們沒有機會嘗試那些能激發好奇心、求知欲諸如動手實踐、社會調查等形式的作業。“教師布置作業總以‘鞏固知識’和‘強化技能’為出發點,多數是以書面作業為主,抄抄寫寫完事。”[4]過于單一、缺乏探索和實踐的作業難以滿足和激發兒童的好奇心、求知欲。
(三)作業難度統一
教師布置全體同學統一的作業,不管學生能力高低,統一的作業要求,一樣的評價標準。較高數學水平的兒童“吃不飽”;較低數學水平的兒童對一些較難的數學作業,即使作出了很大的努力,可能還是無法達到作業要求。老師在評價作業時,只簡單評價學生的作業結果,無法評價學生在作業過程中所付出的嘗試與努力。當兒童無法完成作業時,為了逃避批評,只能抄襲作業,這樣會嚴重挫傷兒童學習數學自信心,甚至會促成他們欺騙的不良品質,統一的數學作業不利于數學水平較高和較低兒童的學習。
(四)作業方法唯一
教師布置的數學作業是學生能獨立完成的,教師重視獨立,漠視合作,往往要求學生獨立完成。這樣的作業方法,容易養成兒童獨立完成作業的習慣,造成他們缺乏合作精神,難以讓兒童體驗到和伙伴合作作業過程中的喜悅和成功。
(五)作業質量低效
一些老師喜歡采取多多益善的題海戰術,他們認為作業越多、訓練越多,學生掌握知識技能就越好,越能考出好成績。老師布置的題海作業中,很多來自于小學數學課外學習資料,而它們是低效、重復的[5]。“小學生課業負擔過重一直是困擾我國教育實踐乃至社會生活的一個突出問題,而課業負擔過重又突出表現為課外作業的超量、過量。”[6]過量作業限制了兒童的自主探究和個性發展,容易助長兒童的敷衍態度;而機械重復的作業,兒童不用思考,只要“依樣畫葫蘆”就能把作業完成好,容易養成懶于思考的不良品質,難于培養創新精神。
三、生態小學數學作業設計的理論依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