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多貧困村環境優美,可通過發展特色種植養殖等產業來帶動貧困人口脫貧致富。然而,任何產業的發展都會面臨環境污染等問題,這就需要把生態環保科技作為貧困村產業發展的重要抓手。近日,《環境與生活》雜志記者隨生態環境部第八、第十二扶貧小組赴河北省承德市圍場縣的八頃、八號地和隆化縣的泉眼溝、老窩鋪等6個貧困村調研,了解當地扶貧產業發展所取得的成功經驗和目前面臨的瓶頸。
9月5日至7日,生態環境部對外合作與交流中心(簡稱“對外合作與交流中心”)、生態環境部機關服務中心(簡稱“機關服務中心”)、中國環境科學學會(簡稱“學會”)三家單位(在生態環境部系統中分屬于第八和第十二扶貧小組)聯合組成的調研組,赴河北省承德市隆化縣的八頃、八號地和圍場縣的泉眼溝、老窩鋪等深度貧困村調研慰問。此行主要通過調研扶貧產業項目進展、與貧困村舉行黨支部共建、走訪慰問貧困戶等多種形式進行。
推動環保科技項目落地是重點
本次調研出發當天(9月5日),學會同對外合作與交流中心專門簽署了一份戰略合作協議,生態環保科技扶貧就是其重要內容之一,雙方致力于推進優秀環保科技成果轉化,助力打贏脫貧攻堅戰和污染防治攻堅戰。
據了解,學會今年從十多家國家環境保護工程技術中心共引進200多萬元的幫扶資金,其中川寧生物資助的圍場縣城子鎮八頃村環境整治和垃圾分類等項目已初見成效,村容村貌得到明顯改善;中鋼天澄資助的圍場縣下伙房鄉八號地村生產車間建設項目,已成功產出蘑菇、豆角等干產品和手工制品。
此次調研期間,學會秘書長王志華、對外合作與交流中心書記周國梅與八號地村孫印書記共同為“生態環境部產業扶貧項目”揭牌。機關服務中心從江蘇一夫科技公司引進的幫扶資金已全部到位,用于隆化縣舊屯鄉石虎溝村采購蘑菇烘干機。三家單位負責人囑咐各貧困村一定要按照有關規定使用這些社會幫扶資金,發揮最大的幫扶作用。
為貧困村扶貧項目發展排憂解難
調研組此行的主要內容之一就是了解各貧困村已落地的生態環保扶貧產業項目所遇到的難題,并發揮自身平臺優勢為其排憂解難。
9月6日上午,調研組來到圍場縣城子鎮八頃村,該村在去年引進了菊芋、玫瓏瓜和有機金蓮花三個種植項目來帶動貧困戶脫貧致富。在種植玫瓏瓜的大棚里,機關服務中心主任兼學會秘書長王志華與對外合作與交流中心書記周國梅關切地詢問種植技術、銷售以及對貧困戶的帶動情況等。城子鎮黨委書記趙忠軍介紹說,八頃村發展了300個大棚,專門種植玫瓏瓜,不使用化肥和化學農藥,所產玫瓏瓜清香可口且物美價廉,年產量近20萬公斤,通過種植玫瓏瓜吸引貧困人口就業來帶動脫貧,每人每天可拿80至100元的工錢,這是務工扶貧的好方式,“可是,今年玫瓏瓜在開花期遭遇霜凍,導致掛果稍小,原來簽購銷協議的企業大肆壓價,遠低于我們的成本價,目前約5萬公斤玫瓏瓜面臨銷售難題。雖然瓜個頭稍小,但口味并沒受到影響。”調研組相關負責人表示,回北京后會充分動員各單位幫助拓展玫瓏瓜銷售渠道。
當天下午,調研組還來到隆化縣白虎溝鄉泉眼溝村,據該村的支部書記介紹,正在建設一個存量達5000頭的養豬場,能通過土地流轉費、務工等多種方式有效帶動該村貧困人口脫貧致富,但目前所遇到的瓶頸就是豬糞處理難題,怎樣讓產量巨大的豬糞既不污染環境,還能變廢為寶,成為優質農家肥來發展種植業?王志華秘書長表示,學會有幾個會員單位專門處理糞肥問題,可安排對接來解決從糞變肥的難題。
環保廁所和垃圾清運改善村容村貌
《環境與生活》雜志記者在隨調研組走訪八頃、八號地、老窩鋪等貧困村時發現,村容村貌都整體良好。主要表現在兩方面:首先是廁所,其次是垃圾清運。
在傳統印象里,農村廁所大多是旱廁,糞水四溢、蒼蠅滿天飛,蛆爬來爬去,人在如廁時要屏住呼吸。然而,在泉眼溝村,記者看到一個新型的生態環保廁所,這是河北隆化水肥一體化廁所改造的試點工程,由生態環境部國際合作司、中國東盟環境保護合作中心、深圳市深港產學研環保工程技術股份公司聯合捐建。走進該廁所,沒有惡臭撲鼻,也看不到糞和蛆。雖然比不上城里的公廁,但比傳統旱廁要強百倍,因為其糞水直接進入廁所后面密閉的化糞池,經過發酵成為肥料后還田。
記者在這幾個貧困村發現,村中擺放著藍色或綠色的鐵皮垃圾桶,高約1米,里面堆放著紙箱、玻璃瓶和廢舊塑料等。圍場縣下伙房鄉八號地村的駐村干部安樹成同志對記者介紹,農村的垃圾問題相對城市里要簡單得多,因為基本不會有廚余垃圾,剩菜剩飯魚骨肉皮都會喂豬喂狗,所謂垃圾就是一些紙殼箱、酒瓶等,平均每10戶有個垃圾桶,村民把這些可回收的廢品放到垃圾桶里,鄉鎮上的垃圾車每周來清運一到兩次。
貧困戶人均3000元就能住新房
按照有關脫貧攻堅的政策規定,要讓貧困戶兩不愁、三保障,即不愁吃、不愁穿;基本醫療、義務教育和住房安全有保障。調研組3天共走訪6個貧困村,王志華秘書長和周國梅書記在貧困戶家中都問糧食夠不夠吃、孩子是否能上學、看病報銷比例等問題。
在隆化縣韓家店鄉老窩鋪村,調研組看到一排排剛建成正在進行內部裝修的磚瓦房。駐村干部葛庫介紹,這是易地搬遷的安置房,這個自然村正從十幾里外的山溝里搬遷出來,每戶住房的使用面積大約80至100平方米,政府配齊基本電器和家具,建檔立卡的貧困戶人均3000元就可以住上寬敞明亮的新房,非貧困戶是人均1萬元。在這些新建安置房外面,是由機關服務中心捐資建設的文化墻,畫面是青山綠水和體現中國傳統文化精髓的“仁義禮智信”大字,彰顯優美生態環境與中國傳統價值觀和諧共存。
《環境與生活》雜志記者看到房間內部已經砌好了火炕,還有燃煤的暖氣片。駐村干部介紹,當地冬天最冷達到零下30多度,原來在山溝里散居的村民用火炕燒柴禾或者蜂窩煤取暖,效果不好還容易引發一氧化碳中毒,而新建住房密封性好,且火爐與臥室分開,使用水管與各房間內的暖氣片相連,既保證取暖,又確保安全。
推薦閱讀:《黑龍江生態工程職業學院學報》(雙月刊)是由黑龍江生態工程職業學院主辦的綜合性期刊。素質教育研究、高職教育研究、高教研究、心理健康教育、語文園地、數學園地、政 史 地、體 音 美、理科教學研究、外語教學研究、信息技術廣場、班主任之友、圖書館建設等。
論文指導 >
SCI期刊推薦 >
論文常見問題 >
SCI常見問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