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篇農業經濟問題發表了三農問題的解決和中國夢,中國夢是中國共產黨第十八次全國代表大會召開以來,習近平同志所提出的重要指導思想和重要執政理念,實現中國夢必將解決“三農”問題,論文首先分析了21世紀“三農”主要面臨的問題和戰略。
摘要:針對當前三農存在的問題,闡述了解決三農問題對于實現中國夢的重要意義和對應策略,以期為實現中國夢和振興三農有所啟發。
關鍵詞:農業經濟問題,農村勞動力,途徑方法,中國夢
一、21世紀“三農”主要面臨的問題
(一)中國農業的目前現狀
中國農業的發展水平相比于發達國家,不管在技術上、農業的基礎設施都相差甚遠。技術水平低,農業的基礎設備差,農業的生態環境差,很難抵抗自然災害。同時,中國農業發展的自然環境資源約束十分突出,中國人口多,土地少,資源的匱乏。隨著21世紀口的猛烈劇增,中國人均的耕地面積1.5畝。隨著21世紀中國人口高峰期的到來和城市面積的增加,耕地面積將更加嚴峻;第二是水資源缺乏,預計2030年后,缺水將會越來越嚴重,農業用水形勢將更加嚴峻。中國農業目前存在很大矛盾與新的問題。
(二)農民的經濟的收入少
近年來農產品出現階段性的過剩,農產品銷量低,價格低于勞動力,導致農民的收入低,目前我們的農場品處于供大于求的階段,體現了產品多,優質品少,這將導致農產品價格不斷下滑,并且將導致難銷的狀態,這就大大影響經濟的增長。
(三)農村經營規模小
農村幾乎都是小戶經營,規模甚小。使得農村很難實現大規規模經營和效益的獲得,再者土地的分散,農業資金的匱乏,嚴重阻礙我國農業發展。農產品價格高,缺乏市場的競爭力,更加約束農業后期的發展,所以解決農村經營規模小,是農村經濟可持續發展中最關鍵步驟的。
(四)鄉鎮農業發展緩慢
隨著鄉鎮農業發展的緩慢,城鄉差距逐漸拉大,曾經靠農村經濟發展的鄉村已出現下滑趨勢。特別是近幾年,隨著經濟的不景氣,外出務工的農民回到農村,導致農民對農業的大幅度依賴,城鄉的差距在逐漸的擴大,這將直接影響到消費擴大的重要因素。
(五)農村勞動力轉移難,城鎮發展艱難
由于人多地少,人均耕地的減少,促使農村剩余勞動力逐漸增加。農村居民收入主要是靠非農產業,只有徹底轉移農村剩余勞動力,才能解決“三農”問題,客觀分析我國農業、農村、農民的問題、以及面臨的內部主要問題和困境,借鑒發達國家的經驗,才能更好地促進經濟發展。
二、21世紀解決中國“三農”問題的戰略
(一)解決食品安全問題,確保經濟穩定
隨著我國人口的不斷增加,人均耕地不斷減少,人多地少的矛盾將會突出,農業在社會中的發展性將決定了中國在國際競爭中所占的位置。中央反復強調糧食農業對于中國經濟發展的特殊性,中國處于人多地少,因此在新世紀的發展中,必須客觀的面對糧食安全性,必須符合社會主義市場經濟要求,保證糧食的供求平衡,客觀面對糧食供應形勢,采取措施調節糧食生產,這樣才能確保全國經濟以及社會經濟穩定發展。
(二)全力推進農業文化的生產
農業產業文化是隨社會的經濟需要而產生的,在改革初期,實行家庭承包制,其制度具有長期可發展的潛力,將任務分配到每個家庭中,必須進一步發揮其潛力。將規模小,經營范圍小擺脫,走向高效,擺脫傳統的制約,農業生產化將解決這個弊端,進而提高農業的產量。
(三)創建新型的農業科技技術
現代化農業,是以科技為基礎的農業,在世界農產品的競爭下,原是以價格為競爭,正在轉變以價格、質量、科技為主的全方面競爭。因此,要著眼未來農業的發展,必須加強農業科技化的創新,加強農業生產的發展。為使農業創造出新型的科技體系,農業科技躍居世界前列,國家對農業的質量要求將更加重視。21世紀,中國農業先進生產力的發展將依附現代科技,將科技運用到農業中,提高農產品技術。大力發展農業教育方面的研究,以科技為主,為農業事業培養一批優秀的人才。加快科技體制的改革,通過承包、租賃、以及轉包等多種形式,實現科技農業化,將科技和農業合作,大力發展農業標準化的產生。
(四)加入WTO,發展農業優勢
加入WTO,改變農業結構不合理的狀況,將農業經濟機構進行調整,從而有利于更大范圍的吸納外資金。可以學習發達國家的農業經驗,進行學習并改進農產品的質量,拓寬農業的發展空間,有利于農業經濟的整體素質和提高農業效益。人多地少是中國農業的基本國情,只有通過合理分配,相互合作,才能打破地區農業區域的界限,只有注重農產品的加工,形成一些高科技技術產業,將農村剩余勞動力轉化成特色產業,才能提高我國農業的競爭力。
(五)提升城鎮化的建設速度
城鎮化建設是解決中國“三農”問題,既要注重其內部問題,又要注重解決外部條件。發展小城鎮是推進中國城鎮重要的途徑,小城鎮建設要合適布局,合理規劃,把重點放在有潛力的城鎮中去,完善農村市場體系,發揮農村地域的經濟優勢,這樣中國經濟將可獲得持續可發展的動力。改革開放以來,大城市大量的引進農民工,為城市建設做出了重要的貢獻,隨著城市建設的完善,農民工在城市工作的人群數量越來越多,這樣將大大提升城鎮建設以及很好地將農村剩余勞動力轉移。
三、實現中國夢,“三農”是基礎
(一)農業現代化在實現中國夢中的地位及作用
黨的十八大明確提出,堅持走中國社會主義特設道路,中國夢的核心是實現國家現代化,現代農業是國民經濟發展的基礎。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是實現中華名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讓十幾億人民有飯吃,讓億萬人民進入小康社會,將農村建設成農民幸福的家園,推出“三農”是實現中國夢的重要指標。
(二)如何讓億萬農民同步進入小康
過上小康日子是中國農民的夢想,同時也是黨的目標。在習近平主席講話中提到:“小康不小康,關鍵看老鄉。”只有農民工富裕了,工農鄉鎮共同發展,才會共同走上建設小康,實現中國夢。體現在農民的收入快速增加,從1949年到2012年,全國人民人均收入從44元提高到7917元,這將是經濟的一個提升。農民生活水品提高,人均的消費從62元提升到6000元,短短幾十年,就可以看出消費結構發生巨大的變化。農村貧困人口大幅度減少,從改革開放初期的2.5億減少到3000多萬,是一個很大的改變。
(三)促進農民增收,實現中國夢
提高農業生產效率,增加家庭收入,改變傳統農業,拓寬農業功能,培養新的收入,加速改善農產品價格形成機制,保證農產品價格合理,增加產量;讓在外工作的勞動力積極返鄉回家創業,加大培養農業技術,提高技術含量,將農民工工資穩定提升;加大農業的補貼,隨著國家財力的增加,大幅度增加農民生產和收入;推進農村改革,增加農民財產的收入,將土地承包制落實到人頭,將會給農民帶來可觀收入。
(四)推動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美好家園
新世紀以來,農村的面貌發生很大的變化。黨的十八大明確指出,在發展中不平衡,不能找到發展的問題所在,工農城鄉的不平衡是目前經濟的主要構成矛盾所在。為了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應該加大統籌城鄉的發展力度,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的建設,讓農民平等參與現代化建設中。推進新農村建設,必須掌握好生產發展、文明生活、公正的管理、村容整潔,這是中央主要提倡的目標,首要的是解決好農民工的生活問題;再者就是解決農村公共事業的發展,將城市公共服務做到最好;最后,就是解決好城鄉要素不平等問題,實現城鄉一體新型城農關系,從而實現中國夢。
參考文獻:
[1]李明.實現中國夢,基礎在“三農”[J].華中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5,01:1-6.
[2]王璠.中國共產黨解決“三農”問題的理論探索——自十六大以來[J].西北農林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2,02:1-7.000476-02
作者:張謙 單位:信陽職業技術學院
推薦閱讀:現代農業科學雜志綠色發展理念下巴州區生豬養殖業的經驗借鑒
黨的十八屆五中全會將綠色發展作為關系我國發展全局的五個重要理念之一,綠色發展的重要支撐就是綠色生產方式。本文是一篇現代農業科學雜志投稿的論文范文,主要論述了綠色發展理念下巴州區生豬養殖業的經驗借鑒。
論文指導 >
SCI期刊推薦 >
論文常見問題 >
SCI常見問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