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后,出口和固定資產投資增速逐漸放緩,消費成為了拉動經濟增長的關鍵點,信用經濟是各行各業的連接器,也是拉動內需的“法寶”和撬動經濟增長的“利器”。當前,我國信用經濟發展面臨數據“孤島”、個人信用信息保護不足、“羊群效應”明顯等問題,隨著區塊鏈發展上升到國家戰略層面,區塊鏈與社會經濟發展融合成為趨勢,區塊鏈和信用經濟十分契合,可以解決信用經濟發展過程中遇到的問題。為推動“區塊鏈+信用經濟”創新發展,必須加強頂層設計,完善信用法律體系;保護用戶信息安全,完善風險管理體系;強化信用監管,營造良好發展環境;推廣智能合約,拓展業務場景;搭建人才支撐發展體系,提供智力保障。
[關鍵詞]區塊鏈;信用經濟;信用社會
一、引言
中國經濟經歷了二三十年的高速增長,依靠出口、投資、消費“三駕馬車”駛入了經濟發展的快車道,但2008全球金融危機后,“三駕馬車”正在失速,國外商品需求下降和中美貿易摩擦等因素嚴重阻礙了出口貿易額的增長,公開資料顯示,截至2018年5月,我國固定資產投資累計增速下降到了6.1%,再創1999年12月以來的新低,出口和投資增速的放緩突出了消費對拉動經濟增長的作用,打破邊界、連接各行各業、實現生產要素的大流通是中國經濟改革的最新特征,而信用經濟無疑是各行各業的連接器,也是拉動內需的“法寶”和撬動經濟增長的“利器”,近年來,中央正努力建設信用社會體系,信用成為了最寶貴的資產,信用是可以被數字化、系統化、全民化的全新業態。2019年10月24日,習近平同志在中央政治局第十八次集體學習時強調把區塊鏈作為核心技術自主創新重要突破口,推動區塊鏈與經濟社會融合發展,區塊鏈發展上升到國家戰略層面,區塊鏈具有去中心化、共享性、不可篡改性、可追溯性等特點,通過搭建共享平臺實現信息資源共享,可簡化信息搜集程序,提高信息處理效率,降低交易成本,當前,我國信用經濟發展面臨數據割裂、個人信用信息保護不足、“羊群效應”明顯等問題,區塊鏈技術恰好可以解決這些問題,區塊鏈與信用經濟十分契合,在區塊鏈技術背景下,信用經濟可實現持續、健康的發展。
二、文獻綜述
關于區塊鏈技術,URQUHART A(2016)認為,區塊鏈技術起源于比特幣,“區塊鏈”概念第一次出現在比特幣白皮書中,截至目前依然沒有明確的定義,總而言之,區塊鏈技術以數據庫作為數據存數載體,以P2P網絡作為通訊載體進行信息傳輸,憑借密碼學技術確保所有權和用戶隱私,依靠分布式系統確保驗證的一致性,致力于構建價值交換系統的技術[1]。區塊鏈技術的發展,將會對各行各業產生重要影響,巴曙松(2019)從區塊鏈在金融領域的應用進行分析,認為互聯網技術打破了信息孤島局面,使得信息更加對稱,提高了支付結算效率,但沒有改變金融的本質,區塊鏈具有去中心化、高安全性、去官方貨幣化等特點,區塊鏈將會顛覆信用機制,區塊鏈的本質是一種分布式共享記賬技術,通過加密驗證的方式,讓區塊鏈的參與者在無需認知的基礎上直接實現價值傳遞,重構新的金融生態和金融基礎設施[2]。年綜潛(2019)從普惠金融角度出發,認為區塊鏈解決了信任問題,擴大了金融服務半徑,使金融服務能夠覆蓋更多的客群,更多惠及中低端客戶,這和普惠金融的核心要義十分契合,具體體現在三個方面,第一,區塊鏈技術與普惠金融“普及”要義的契合;第二,區塊鏈技術與普惠金融“惠及”要義的契合;第三,區塊鏈技術與普惠金融發展在商業上可持續性地契合[3]。陸岷峰等(2019)從小微企業供應鏈金融業務進行分析,傳統的小微企業供應鏈金融業務面臨信息不對稱產生的貿易真實性風險、信息造假或操作失誤產生的操作性風險、信息造假或操作失誤產生的操作性風險、信息造假或操作失誤產生的操作性風險,區塊鏈的可追溯性和不可篡改性、去中心化的分布式存儲結構、智能合約、共識機制能夠有效解決上述問題[4]。郝國強(2019)從區塊鏈與社會信用體系視角進行研究,人類社會信任關系經歷了基于關系的人格信任—基于貨幣的系統信任—基于區塊鏈技術的算法信任,區塊鏈技術的核心在于解決互聯網數字經濟中陌生人之間的信任問題,致力于在“去信任”的環境中構造一種新型信任機制和交易規則[5]。區塊鏈技術為個人的金融數據和與芝麻信用等其他平臺的數據之間的共享提供了可能,有助于克服個人數據“最后一公里”難題,建立完整的個人信用體系。區塊鏈技術的發展對完善金融風險管理、推動普惠金融發展、重構社會信用體系等均有重要意義,隨著區塊鏈技術的逐漸普及,將會對經濟發展產生重要影響。
關于信用經濟,章政(2019)認為信用經濟是經濟發展的高級形態,社會經濟活動由“狹義信用”向“廣義信用”轉變,信用經濟活動將呈現四個特點,第一,信用經濟活動的內涵將回歸價值創造;第二,信用經濟活動的主體將趨于多元角色;第三,信用經濟活動的邊界將出現虛實并存;第四,信用經濟活動的本質是完善市場模式[6]。2008年金融危機嚴重影響了中國的出口貿易,加之房地產泡沫的存在,長期以來拉動中國經濟發展的“三駕馬車”正在失速,基建投資和出口貿易增速的放緩加重了消費壓力,另外,火爆的房地產加重了家庭債務,對消費產生了擠出效應,如何激發消費活力、拉動內需成為各界關注的焦點。王為(2009)指出,金融危機后,依靠壓縮生產規模、增收節支、打折促銷等傳統手段刺激消費的效果并不明顯,而大力發展信用經濟,營造人人講信用、守信用、保信用的環境,增加信用經濟在經濟體系所占的比重,必將為我國拉動內需、刺激消費注入新的活力,信用經濟能夠加速市場交易速度,降低市場交易成本,促進經濟的良性發展,市場經濟愈發達,越需要強化信用倫理[7]。余永澤(2019)從社會信用的經濟效益角度對信用經濟進行分析,分別從經濟增長、產業發展和微觀主體三個維度進行研究,在宏觀層面,良好的信用環境能夠提高資源配置效率、降低交易成本進而促進經濟增長;在中觀層面,信用經濟通過影響金融效率和中小企業成長速度進而對產業發展發揮作用;在微觀層面,信用經濟與個體行為相互影響,信用經濟體系將會規范引導個人消費行為,養成良好的消費行為習慣[8]。信用經濟是市場經濟發展的必然趨勢,市場經濟的發展需要信用經濟作為支撐,營造良好的信用環境,信用經濟也是破解當前消費乏力、內需不足難題的重要利器。
推薦閱讀:經濟學怎么投稿ssci
論文指導 >
SCI期刊推薦 >
論文常見問題 >
SCI常見問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