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利用外資為我國經濟建設服務,是我國改革開放以來的一項重大舉措。經過二十多年的不懈努力,湖南省利用外資的規模不斷擴大、質量不斷提高,已成為促進國民經濟發展的主要力量。湖南省利用外商直接投資對湖南經濟增長起了一定的作用,不僅彌補了建設資金的不足,促進了就業,還優化了產業結構,引進了一批先進的技術。
關鍵詞:FDI;經濟增長;效應
湖南實際使用外商直接投資從1983年起步的0.0026億美元增加到了2009年的45.98億美元。其中工業實際利用外商直接投資35.18億美元,增長22.9%。2009年年末,世界500強企業已有47家在湘落戶。全省實際引進境內省外資金1442.98億元,增長17.3%。其中工業引進資金895.72億元,增長20.7%。全省實際引進到位資金億元以上項目194個,實際到位資金363.94億元。FDI對湖南經濟增長的效應也越來越大。
一、FDI的資本效應
外商直接投資進入東道國后,會對東道國的資本形成產生影響。FDI對發展中東道國經濟增長最直接的貢獻就是資本形成和積累。
首先,外商直接投資有效彌補了湖南省的資金缺口,促進了資金積累。反映FDI對東道國資本形成的有兩個重要經濟指標:一是外商直接投資流量占全社會固定資產的比重;二是外商直接投資存量與國內生產總值比率。一般發展中國家這兩項指標為8.0%、12.5%。1993年以來,外商直接投資流量占湖南省固定資產投資比重都在5%以上,即湖南固定資產投資每增加100元,其中5元多是由外商直接投資流入實現的,這個比例1997年還達到了11.04%。1984年湖南省實際外商直接投資存量僅占僅占GDP總量的0.03%,但是這一比率一直保持上升趨勢,到2007年已經達到14.9%。這一現象說明FDI的資本積累效應大小是隨著湖南經濟發展階段的變化而變化的,而FDI對GDP的促進作用是逐年增加的。
其次,外商直接投資的流入,不僅從數量促進了湖南省的資本形成,更為重要的是極大地改善了湖南省的資產質量。外國跨國公司投資設立新的分支機構,直接形成高質量的資產增量;外國跨國公司通過注資、并購現有老企業,注入優質資源(如先進的技術、經營和管理經驗、營銷網絡等),可以將現有的低質量資產改造成為高質量資產。如伊萊克斯收購中意電器,改變了企業的虧損狀況,將低質量的存量資產變成高質量的存量資產,2004年銷售收入達7.53億元。如華菱集團引進世界最大的鋼鐵企業米塔爾公司入股后,為華菱管線提高了高性能船板、CSP生產線生產電工鋼等六項填補國內空白的世界頂尖技術,并在華菱全面改革其組織架構、運行機制和傳統的管理模式,核心競爭力得到不斷提升。這說明FDI提高了資本存量的質量,提高了經濟增長的質量。
再次,外商直接投資可以使國外其他企業在湖南進行關聯投資。近年來,跨國公司特別是世界500強企業在湖南的投資,帶動了其他外商投資企業為其配套的跟隨性配套投資。跟隨性配套投資是指一家來華投資的跨國公司,以往在國外有大量的配套企業為其提供中間產品和相關服務,這些配套企業為了保證繼續為客戶企業提供最有競爭力的配套產品,會進行跟隨性投資,即跟隨著這些企業來我國投資。這種跟隨性投資在各個國家都大量存在,但在發展中東道國表現得尤為明顯。由于發展中東道國缺乏高水平中間產品和相關服務的提供者,那些已經前來投資的跨國公司會引導、鼓勵、支持其原先在海外的配套企業前來投資。如LG曙光飛利浦電子有限公司在2002年帶來了十幾家配套外資企業落戶開發區,不僅推動了湖南省電子制造業迅速上規模和水平,而且進一步延伸了電子信息產業鏈,隨后維用—長城電路有限公司、韓國玻殼項目、湖南湘計惠能科技有限公司、蘇博泰克數據系統有限公司等一批大型FDI企業相繼落戶湖南,形成了電子信息產業鏈,初步實現了產業集群發展;博世汽車部件有限公司、長沙日立汽車電器有限公司、日本三菱、巖井、住友公司、中國臺灣信昌機械等境外多家企業進駐湖南能推動汽車產業鏈的形成和發展;湖南HEG電子玻璃有限公司、長沙良基冷卻設備有限公司、伊來克斯電器有限公司等有利于形成湖南家電產業鏈。
二、FDI的產業結構效應
產業結構變動主要是指第一產業、第二產業和第三產業產值占國民生產總值比重的變化情況。投資在各產業部門的重新配置與調整是改變已有產業結構的直接原因,外商直接投資作為固定資產投資的重要組成部分,將形成新的生產能力從而改變原有的產業結構。其作用主要表現在三個方面:一是促進了固定資產投資總量增長及其結構調整。二是通過這種調整,帶動了三次產業之間比例的變化,加快了產業結構升級。三是推動了產業內部的結構優化,特別是工業結構的調整升級。
湖南省三大產業在國民經濟中的比重演變過程,如圖1所示。
從圖1的產業結構變化來看,1978年湖南省第一、第二、第三產業比為40.7:40.7:18.6,隨著改革開放,第一產業比重不斷下降,到2009年底,第一產業僅占國民生產總值的15.2%,第二產業比重不斷上升,2007年占國民生產總值43.9%,第三產業也穩步上升,到2009年份額為40.9%。
三、技術外溢效應
所謂外資技術外溢,即指一國在吸收外商直接投資的過程中,國內企業通過向外資學習逐步積累豐富的知識和創新技術以及先進的管理經驗,在國內國際市場上競爭力增強而產生的效應。
發展中國家利用外資的目標之一就是獲取外國的先進技術、促進產業技術水平提高。因為FDI不僅是資本的轉移,還伴隨著技術的轉移和先進管理經驗、方法的轉移。國內外很多研究表明,發展中國家通過吸收和利用外商直接投資,使該國的管理水平和勞動生產率有了大幅的提高,從而增強了企業的競爭能力,并對東道國技術進步做出貢獻。外商直接投資東道國技術外溢的影響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第一,前后向關聯效應。很多外商直接投資帶來的技術外溢效應是通過跨國公司在東道國的分支機構(從東道國角度來看,即為外資企業)與當地供應商和客戶間的前后向關聯關系表現出來的。外資企業在產品或加工工藝以及營銷等方面具有豐富的知識,當東道國公司從中獲得利益而又不需支付有關費用時,會形成技術溢出效應。在這里,后向關聯是指外資企業與東道國當地供應商(上游公司)之間的關系;前向關聯是指外資企業與東道國當地客戶(下游公司)間的關系。
第二,外資企業培訓當地雇員??鐕究偣鞠蚱鋰夥种C構轉移的技術不僅包括設備、無形資產、技術和管理專家,還包括對分支機構所雇傭的當地雇員的培訓。此類培訓涉及各個層次的雇員,既包括簡單的生產操作員、較復雜的質量監督員,也包括高級技術專家和高級管理專家。培訓的形式靈活多樣,包括現場傳授、舉辦講座、外派強化培訓,甚至到投資國接受系統教育等。盡管高層職務最初一般由來自投資國的專家擔任,但當地人員的比重也會不斷提高。當地雇員在外資企業工作期間積累的各種技能,隨著這些雇員的“跳槽”或創辦自己的公司而產生技術溢出效應。
第三,示范效應與競爭效應。跨國公司進入后所帶來的技術溢出效應不僅在于先進技術在東道國的擴散,更在于強化了國際交流的渠道,使得跨國界的示范效應成為可能。外資企業一般采用比國內企業更為先進的技術和管理經驗,對國內同類企業產生了顯著的示范效應。如平和堂、沃爾瑪家樂福等大型外資超市落戶湖南后,湖南的零售業逐步進入了超市時代,為湖南零售企業經營提供了新的經營理念、先進的管理經驗和營銷技術,提高了湖南零售業經營水平和服務質量,尤其是使省會長沙商貿流通業快速發展并穩居全國省會城市前列。
盡管示范效應是導致溢出的一個重要因素,但純粹由示范效益所帶來的技術溢出效應可能并不重要,原因是實踐中示范效應通常與競爭效應結合在一起。外資企業的加入加劇了中國市場的競爭程度,對國內同類企業產生了顯著的競爭效應。增強了國內企業技術進步、提高勞動生產率的外部壓力。從長期來看,當外國公司與當地公司以同等規模在同一個市場上相互競爭時,當地公司有一種逐步采取與外國公司相似的生產技術的趨勢。如以LG曙光為代表的外資企業帶動了湖南本地電子信息企業發展,博世、日立、日本三菱、巖井等推動本地汽車制造企業的發展;另外,外資企業與湖南當地企業進行技術競爭,加速了技術開發的速度和提升了技術水平,如湖南內資企業的機電產品、高新技術產品在制造業及其出口中的比重不斷提高,在一定程度上就是與外資競爭的結果。
第四,外資企業在投資地設立研發機構。20世紀90年代中后期以來,為了更好地滿足國內消費者的偏好、提高產品差異能力和充分利用國內的智力資源,大型跨國公司紛紛來中國設立研發中心與制造中心。伊萊克斯是第一個將其在中國的研發中心和制造中心落戶湖南的世界500強企業。這些研發機構通過對中國員工的培訓、對當地的示范和模仿效應產生了技術外溢效應,提高了相應產業技術的研究與開發能力和技術水平。
四、FDI的就業效應
實現充分就業是一國宏觀調控的目標之一,也是我國政府宏觀經濟政策的重要目標。湖南省正處在經濟發展的轉軌時期,體制改革與結構調整不可避免地造成下崗與失業。宏觀上已經從短缺經濟轉向過剩經濟,市場化相對飽和與生產銷售困難給就業帶來很大的壓力,同時產業結構正從勞動密集型向資本密集型和技術密集型調整,這更增加了就業的困難。由于存在投資乘數和加速原理,FDI可以引致國民收入和國內投資加倍增長,從而在增加國民收入總量中增加就業機會。因此,引進外商直接投資來增加就業機會是我國政府外資政策的主要目標之一。
從數量上來看,FDI對東道國產生直接的就業效應,主要表現為其投資主體直接雇傭本地員工取代母公司的員工,這就是人力資源的本土化,而由此吸納的當地就業人數的多少又取決于人力資源本土化程度的高低及其在東道國投資的產業和行業構成,人力資源本土化程度越高、投資于勞動密集型產業和行業的比例越高,吸納當地員工的人數就越多。隨著湖南省利用外商直接投資的增加,外資企業吸收從業人數也在不斷增加。1995年,湖南外商投資企業從業人數為5.87萬人,而到2008年增加到19.69萬人,這說明外商直接投資對就業的促進作用是積極的。外商投資企業已成為湖南省吸納就業、緩解就業壓力的重要渠道。
參考文獻:
1、湖南省統計局.2009年湖南省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統計公報[DB/OL].湖南統計信息網,2010-04-06.
2、馬宏.中國利用外商直接投資的經濟效應及對策分析[D].內蒙古大學,2005.
小編推薦優秀經濟期刊 《上海經濟》快速發論文
《上海經濟》創刊于1984年1月,創刊至今,在反映上海的經濟研究成果領域,《上海經濟》以專業性、客觀性在企業領導、政府部門官員和學者為主的讀者群中樹立了良好品牌。獲得了歷任上海市領導的支持。
論文指導 >
SCI期刊推薦 >
論文常見問題 >
SCI常見問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