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防治校園欺凌現象的發生,家長要改善教育方式,營造良好的家教家風;學校要加強思想道德法制法規的教育;社會各部門要提升綜合防控能力,特別是公安、司法、婦聯、團委等要聯動構建多方治理體系,多管齊下,才能保障校園安全,保證學生身心健康。
【關鍵詞】校園欺凌;成因分析;治理策略?
校園欺凌現象從各種媒體曝光的頻率來看愈演愈烈,備受社會廣泛關注,僅去年筆者所在的縣區公開的校園欺凌事件就有六起,這也說明校園欺凌現象具有一定的普遍性,同時,它還具有嚴重的危害性,甚至能引發暴力性違法犯罪。校園欺凌不僅對被欺凌者的身心造成直接傷害,也對欺凌者本身產生消極影響,甚至直接引發違法犯罪行為,嚴重影響著家庭、學校和社會的和諧安定,所以一定要引起足夠重視。目前,校園欺凌已經納入教育綜合評價體系,也讓教育工作者看到了減少校園欺凌現象的希望。
一、校園欺凌的含義
“校園欺凌”是一個外來詞,也有學者稱為“校園霸凌”。最早被定義為:校園欺凌是一名或多名學生長時間地重復暴露于一個或多個學生主導的消極行為下造成身體和心理上的傷害和不適應,該行為具有故意性、反復性和多次性的特點。嚴格地講,校園欺凌不同于校園暴力,校園暴力主要是通過肢體或借助工具等暴力的行為,對對方造成較為嚴重的身體傷害,具有直接性、外顯化的特點,而校園欺凌主要通過肢體摧殘、語言傷害、網絡影響、關系不融洽等形式進行傷害,不僅造成受害人身體上的傷害,而且帶來心理或精神上的痛苦,呈現多元性、隱蔽性、長期性的特征。
針對校園欺凌問題,教育部聯合十一部門于2017年11月21日頒發了《加強中小學校園欺凌綜合治理方案》,并將中小學校園欺凌界定為發生在校園(包括中小學校和中等職業學校)內外學生之間,個體或群體單次或多次,蓄意或惡意通過肢體語言及網絡等手段實施欺負、侮辱,造成另一方(個體或群體)身體傷害、財產損失或精神損害等的事件。從近些年媒體曝光的校園欺凌事件中可以發現它的幾個特征:一是校園欺凌的范圍是在校園內外學生之間;二是發生的頻次多,主觀上故意造成了后果;三是和學生之間一般的打鬧有很大的區別;四是造成了身體傷害,財產損失或精神損害。
二、校園欺凌成因分析
1.家庭和學校教育的缺失易使青少年產生欺凌的行為。我們常說家庭是溫暖的港灣,家長不僅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而且還是終身老師。如果家庭出現變故,父母離異或者父母長期外出,易使子女缺少足夠的家庭教育和家長的監督、關愛;還有對子女教育的方式或方法不恰當,過分溺愛或者動輒打罵,往往易使其子女養成叛逆或唯我獨尊的性格。另外,家長與同事或鄰居發生矛盾時,采取不冷靜、不理智的處理方式,也對子女產生了巨大的影響。這幾種現象往往使子女在校園成為欺凌者的概率大幅度增加,這些會在潛意識中對孩子的欺凌行為發揮了慫恿和引導作用。還有學校教育的缺位,是導致校園欺凌現象產生的主要因素,在“一好遮百丑”、分數至上、應試教育為主的教育大環境下,德育和法紀教育是講起來重要,做起來次要,忙起來不要。
超大的班額讓教師難以“因材施教,因人而異”,使得教師很少有時間去研究學生的性格特點和家庭背景,尤其對基礎差、成績差、行為差的學生更是疏于管理,甚至視而不見,一旦出現了問題只是蜻蜓點水式地批評,一帶而過,致使個別學生“越差越濫”,最后造成學校欺凌事件的發生。
最重要的是,最近幾年出現教師權威受到挑戰的現象造成了在學校無論發生什么事,全社會都指責老師,許多老師本著“事不關己高高掛起”和能躲就躲的處事原則,更害怕“躺著也中槍”,所以選擇“佛系”和“躺平”,致使個別學生“小時偷針,大了偷金”,校園欺凌現象時有發生。另外,學校選聘的法制副校長也是擺設,有的幾年都不去學校一次,只有考核時學校照好話填上就行了。還有缺乏警示教育,學生沒有敬畏之心,一旦出了事,還滿不在乎,更有甚者說“反正不會犯下死罪”,法律意識淡薄。
2.不良的社會風氣助長了校園欺凌現象的產生。青少年成長是一個發展的過程,如何“扣好人生第一粒紐扣”,打好人生底色,學生時代最為重要。特別是在人生觀、價值觀和時代信仰方面許多學生茫然不知所措。缺失的人生觀、價值觀,極大地沖擊著原本清純的校園,拜金主義、個人主義、讀書無用論、“拼爹現象”、盲目追星也誘發青少年學生產生多種不良行為,一些影視作品、書刊資料、電視娛樂節目體現的多是“負能量”,沒有真正地起到“鐵肩擔道義”的價值取向,也極大地影響了健康文明校園的文化氛圍,加之網絡發達,社交軟件盛行及智能手機的普及,使得青少年更容易沾染暴力文化,效仿暴力行為,甚至產生網絡欺凌行為。網貸消費被套牢事件經常發生,許多學生要交“安全保護費”,安徽某市還曾出現一個小學生斂財幾萬元的現象。
另外,法律法規的不完善也給校園欺凌現象提供了土壤和空間,特別是有些學生或家長甚至有些領導拿著《未成年人保護法》當擋箭牌,針對已發生的校園欺凌都是以批評教育為主,懲治力度不夠。最為重要的是學校的老師和領導都是本著“能遮就遮、能蓋就蓋”,大事化小,小事化了的原則,以金錢來息事寧人為唯一目標,在一定程度上縱容了校園欺凌現象的再度發生。
再者,對問題學生開設的專門教育的工讀學校也都撤并,致使那些管不了、管不好、不敢管的學生成了學校的“幽靈”。農村控輟保學做得不好,大批留守兒童失學,在社會上“游蕩”,也不時地去學校會會舊友,也給校園欺凌創造了機會。
3.青少年的心智不成熟、好模仿、好表現、喜新奇的個性發展特點是引發校園欺凌現象的重要因素。青少年學生可塑性極大,這個時期往往是人生的“分水嶺”,如果不加強教育和正面引導,很容易產生叛逆心理,尤其是初中生,由于個體心理發展不成熟,表現欲極強,特別是在異性面前。青少年學生自控力較差、好奇心強、好沖動、易偏激且不服輸,特別是在強手面前更是要顯擺自己。
青少年面對過重的課業負擔,缺乏體育藝術的熏陶,缺乏積極向上的拓展活動,致使同學之間缺乏友好相處,容易斤斤計較,以自我為中心。教師只關心學習好的學生,對學習不好的學生諷刺挖苦,甚至徹底放棄。留守兒童缺少家庭的溫馨,沒有依靠,沒有存在感,再加上有些學生家庭有變故,本身自卑,感覺低人一等,或者學生學業成績差,沒有理想也看不到未來,沒有奮斗目標也沒有奮斗的方向,長此以往形成自卑和報復心理的可能性增大。另外,青少年學生缺乏生活閱歷,法律意識淡薄,分辨能力差,容易讓人挑唆,所以極易產生校園欺凌現象。
論文指導 >
SCI期刊推薦 >
論文常見問題 >
SCI常見問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