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幼兒園素質教育中,禮儀教育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加強對幼兒的禮儀教育,不僅可以增強幼兒自信心、獨立性,還能培養幼兒的秩序感與專注力,有助于塑造幼兒健全的人格,為他們美好的人生打下堅實的基礎。基于此,文章結合禮儀教育內容和幼兒的特點,闡述了幼兒園教學中禮儀教育的具體融合策略,如通過環境創設、課堂教學、趣味故事、游戲活動及實踐活動等途徑融入禮儀教育。
王潔;張倩;, 天天愛科學(教育前沿) 發表時間:2021-09-03
關鍵詞:禮儀教育;學前教育;幼兒園教學
在日常生活中,禮儀是最基本的行為規范,也是一種行為藝術,直接影響人際交往能力。對心智不成熟、思想意識發展緩慢的幼兒來說,禮儀是他們思想水平的基本表現。因此,在幼兒園教育工作中,教師應重視并有效融入禮儀教育,幫助幼兒糾正錯誤的行為習慣,養成禮貌的行為,做到言行舉止得體大方。基于此,文章就禮儀教育在幼兒園教學中的具體融入措施展開研究。
一、禮儀教育的重要性
中國自古以來就是禮儀之邦,禮儀是每個人立足于社會必須遵守的行為準則與規范,是德育的重要組成,更是國家文明標志。在幼兒園教育中融入禮儀教育迫在眉睫。
第一,禮儀教育能夠增強幼兒自信心、獨立性,使幼兒更懂得尊重他人,幫助幼兒建立良好的行為習慣。這樣的幼兒在生活中更受人們歡迎,被越來越多的人接納,從而更好地適應周圍的環境,會因此形成良好的人際交往能力以及健全的人格。
第二,禮儀教育能夠培養幼兒的秩序感與專注力。對幼兒進行禮儀教育,會讓他們懂禮貌,比如,當別人在做一件事情時,他們會有禮貌地去征求對方意見,所以,無論是生活還是學習都會更加有秩序,這也在無形之中提高了幼兒生活和學習質量。約翰戈特曼的研究結果表明,懂禮貌、懂禮節的幼兒身心更加健康,他們更富有同情心,更關心他人。因此,禮儀教育有助于培養幼兒秩序感與專注力。
第三,幼兒園階段是培養幼兒品德與禮儀的黃金時期,這個階段的他們可塑性極強,通過與周圍環境的互動形成相應的行為習慣。所以,對幼兒進行禮儀教育尤為重要,一方面,會讓教育效果事半功倍,另一方面,會讓幼兒一生受益。
二、幼兒園禮儀教育的內容
幼兒園的禮儀教育內容較為廣泛,包括以下幾類:1. 基本禮儀。包括基本的交往禮儀、儀容儀表以及日常交往中的禮貌用語。2. 幼兒園禮儀。保持良好的學習態度,遵守幼兒園的各項要求,此外,還包括戶外活動禮儀、午休禮儀以及用餐禮儀等。3. 家庭禮儀。顧名思義,在家庭生活中需要具備的禮儀,如吃飯的時候不說話、去別人家做客懂禮貌、在別人來訪自己家中的時候保持歡迎態度、尊重長輩、幫家長干家務活等,這些都是幼兒需要具備的家庭禮儀。 4. 公共場所禮儀。主要包括認識交通規則以及安全常識等,比如,常見的過紅綠等需要遵守的規則。5. 節日禮儀。如國慶節、建軍節、建黨節時播放國歌時需要行注目禮,甚至跟著旋律唱歌,勞動節時能夠主動承擔勞動任務如擦黑板、打掃教室等,這些都是幼兒需要具備的節日禮儀。
三、在幼兒園教學中融入禮儀教育的策略
(一)通過環境創設融入禮儀教育
幼兒獲得的知識、技能以及養成的習慣等,從某種程度上說都是與周圍環境互動的產物,換言之,在早期教育中,環境的育人價值是不可忽視的。綱要中也明確指出,幼兒園應該根據幼兒的特點給他們創造豐富的、健康的生活環境,使幼兒各方面發展需求均能得到滿足。因此,幼兒園要重視環境這一潛在教育資源的價值并充分利用,為禮儀教育的實施提供良好的支撐。
例如,在花壇、草坪等地樹立牌子,上面寫上愛護花草樹木、不可踐踏花草之類的標語,每天都看見這些標語,幼兒自然而然就養成了愛護花草的良好行為。又如,在衛生間、餐廳的水龍頭等地貼上愛護水資源的宣傳語,每天看到這些標語,幼兒自然就養成了愛護生態環境、保護水資源的良好行為習慣。
此外,幼兒園還可以通過宣傳欄、校園廣播等經常播放一些關于禮儀的歌曲,如早晨幼兒進園時播放《上學準備歌》《進出校門歌》等,課間活動等時間播放《愛護公物歌》《禮貌用語歌》,放學時候播放《文明出行歌》等,浸染在這樣的歌聲中,幼兒會逐漸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這是融入禮儀教育的有效途徑。
(二)通過課堂教學融入禮儀教育
課堂教學是對幼兒進行教育的主陣地,也是融入禮儀教育的重要途徑,在現實生活中,幼兒園教師應當針對幼兒的學習情況進行合理分析,結合幼兒身心特點和現狀在教育過程中融入禮儀教育。例如,在閱讀教學活動中,教師可以選擇一些關于禮儀的繪本,如《你別讓河馬走開》《圖書館的獅子》《我懂禮貌》等,這些繪本的內容都是關于講文明、懂禮貌,在指導幼兒閱讀時,教師可以讓幼兒進行角色扮演,將繪本內容以情景劇的方式展現出來,使幼兒獲得身臨其境的感悟,也從中認識到禮儀的魅力,知道禮貌的人更容易受到大家的歡迎與喜愛。相對于口頭教育,這種讓幼兒親身感悟與體驗的方式更能引起他們的共鳴,并讓他們形成深刻的印象,對于幼兒良好行為習慣的培養有積極作用。除此之外,教師在課堂上可以通過與幼兒的互動融入禮儀教育,如使用“謝謝”“請”等禮貌語用與幼兒交流,這在無形之中熏陶幼兒,借助他們較強的模仿能力,促進他們對知識與技能的內化。換言之,教師在和幼兒課堂互動的過程中經常使用“請”“謝謝” 等話語,幼兒在與其他人相處的過程中,自然也會使用這些禮貌用語。
(三)通過趣味故事融入禮儀教育
幼兒普遍喜歡聽故事,利用趣味故事融入禮儀教育是一項有效措施。在實際教學中,幼兒教師可以通過給幼兒講故事融入禮儀教育。這就要求教師根據禮儀教育需求選擇生動形象、針對性強的故事,以此為載體融入禮儀教育。例如,給幼兒講述孔融讓梨的故事:“孔融七歲的時候,恰逢祖父六十大壽,有一盤酥梨放在桌子上。”為了喚醒幼兒聽故事的興趣,也為了增強他們的情感體驗,教師在講故事的時候可以借助多媒體技術,利用多媒體技術給幼兒播放孔融讓梨的視頻,然后在講完故事后讓幼兒談一談自己的收獲。
通過這個趣味性故事讓幼兒明白尊老敬長的道理,以此培養幼兒以禮待人、尊老愛幼的良好習慣。除了《孔融讓梨》的故事,教師還可以給幼兒講述程門立雪的故事:“宋代有兩個學者叫游酢和楊時,他們去找程頤學習,當時老先生正在閉目養神……”在講完這個故事后,同樣讓幼兒談一談自己的感悟。通過這些蘊含大道理的小故事融入禮儀教育,培養幼兒以禮待人的良好行為習慣。
(四)通過游戲活動融入禮儀教育
每一個幼兒都愛玩,這是他們與生俱來的天性,在幼兒園教育中,教師可以以此為切入點,通過豐富的游戲活動融入禮儀教育,提高幼兒的接受程度。例如,幼兒具有較強的模仿能力,教師可以組織幼兒進行角色扮演,根據實際情況模擬生活場景,讓幼兒在情境中扮演相應的角色,以此培養幼兒良好的行為習慣。
舉個例子,幼兒教師可以創設一個 “做客”的生活場景,讓幼兒扮演主人與客人,通過“主人”與“客人”的互動幫助幼兒掌握基本的禮儀,以此提升幼兒的人際交往能力。又如,教師將教室布置成餐廳的場景,讓幼兒扮演服務員與顧客,其中,“顧客”點餐而“服務員”則為其服務。在幼兒扮演角色的過程中,教師應給予幼兒適當的指導,比如,引導幼兒使用“請”“謝謝”“不客氣”等禮貌用語,從而幫助幼兒養成禮貌的行為。再則,教師可以模擬“問路”的場景,讓幼兒扮演問路者與指路者,使用“請”“謝謝”等禮貌用語。這些游戲活動的開展既能愉悅幼兒的身心,又能促進禮儀教育的融合。
(五)通過實踐活動融入禮儀教育
實踐活動是幼兒園教育體系中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教師可以以此為載體融入禮儀教育。例如,有著悠久歷史的中國在發展過程中涌現出諸多的古典文獻,包括《三字經》《弟子規》等,這些古典名著主要強調對幼兒的行為和品德教育,是禮儀教育的最佳素材。幼兒園教師可以組織幼兒開展朗誦活動,如《弟子規》朗誦活動,以此熏陶幼兒,引導幼兒懂禮、知禮、學禮,從而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除了傳統文化誦讀活動,教師還可以組織幼兒參加各種社會實踐活動,如環保志愿者等公益性活動,培養幼兒愛護生態環境的意識,并養成良好的衛生習慣等,從而實現禮儀教育的有效融入。
綜上所述,行為習慣的培養應當從娃娃抓起,在幼兒園教育工作中,教師應認識到禮儀教育的重要性并結合實際情況建立教學方案,通過環境創設、課堂教學、趣味故事、游戲活動、實踐活動等途徑融入禮儀教育,使幼兒在日常學習和生活中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從而擁有幸福、美好的人生。
論文指導 >
SCI期刊推薦 >
論文常見問題 >
SCI常見問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