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大學教學本質上是作為高級生命體的人類的智慧保存與傳遞。只有智慧的大學教學才能啟迪大學生的智慧,只有用生命的智慧才能感染、引領大學生的智慧生命。大學教師作為高深知識的發現者、創造者與傳播者,作為大學生生命旅程的啟智者、引領者,應在大學教學中深諳大學教學之道、大學教學之技與大學教學之藝,追求大學教學之道、大學教學之技與大學教學之藝的內在統一,達成教學智慧三重境界。大學之道的要義在于大學教師引領大學生感悟生命之美與生命之真;大學教學之技的要義在于提升大學教師教學技能,提高大學生感知世界的能力;大學教學之藝的要義在于熔鑄大學教學之道與大學教學之技,提升大教師自身生命境界的同時,提升大學生為學為人的境界。
本文源自黃元國, 當代教育論壇 發表時間:2021-07-23
[關鍵詞] 大學教師;教學智慧;大學教學之道;大學教學之技;大學教學之藝
習近平同志提出,當代教師要努力成為“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實學識、有仁愛之心”的“四有好教師”,這是對廣大教師的要求與期待。大學教師作為高深知識的傳播者與創造者,作為大學生的啟智者、精神引領者,應在大學教學中將理想信念、道德情操、扎實學識和仁愛之心內化為融會教學之道、教學之技與教學之藝的教學智慧,追求大學教學之道、大學教學之技與大學教學之藝的內在統一,達成高超的教學境界[1]49-54。
然而,在大學教師的日常教學中,許多大學教師難以把握大學教學的規律,也疏于大學教學方法的提煉,對于教學藝術的追求則更少。由于忙碌于教學與科研的繁重任務中,大學教師常常感到與同事和學生的疏離。這種疏離表面上是大學教學時空的隔離,實質上是大學師生心靈的隔離,心靈沒有對話,大學師生就會走向教與學的封閉。久之,大學教師會淡漠課堂的一切,大學生則會逃離知識,逃離教師,逃離課堂。英國哲學家懷特海曾言,教育的目的是使人具有活躍的智慧[2]52。“在古代的學園中,哲學家們渴望傳授智慧,而在今天的大學里,我們卑微的目的是教授各種科目。”[2]66當今大學課堂,我們已經離智慧的傳承相去甚遠,尤其是在缺乏生命交往的大學課堂,教師何以啟迪學生智慧?本文嘗試從大學教學之道的分析入手,結合當下大學教學存在的問題,對大學教師教學之道、教學之技與教學之藝進行闡釋,以期對推進當下中國大學教學改革有所助益。
一、依循大學教學之道
道的含義非常豐富。在張岱年先生看來,“所謂道,實即究竟規律或究竟所以”。 “道字的本義是路,人所走的路是道,引申為人物存在變動所必經由的程途亦是道。物所必經由的程途,也即物所遵循的規律。”[3]而一切規律都遵循總規律,或者說普遍的規律,普遍的規律就是道。道乃實物之所以然。可見,道是萬物運化所遵循的規律,是萬物之然,萬物之所以然。正如馮友蘭先生所言,道是萬物之所以由來[4]。“大學教學之道就是大學教學之理,是對大學教學本質性、規律性的認識。”[1]49-54大學教學之道就是大學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遵循的教學規律與教學規則,是基于對大學教學本質的認識,具體而言,可以從以下幾方面分析。
(一)大學教學是大學教師之天職
教學是教師的天職。自人類文明誕生之日起,文化的傳承就成為一個民族應有的使命與責任。教師的出現,是人類文明向前邁進的重要標志。教師作為文化傳承者、價值塑造者、知識創造者,在人類文明演進中愈來愈凸顯其不可忽視的地位和作用,“傳道,授業,解惑”成為師者天職。大學,作為人類高級文明的重要載體,承擔著人才培養、科學研究、為社會服務、文化傳承之重任,教學是人才培養與文化傳承最重要、最基礎的渠道。大學教師不僅要教授為人為學之道,還要傳授進業之法,解人生之惑和學問之惑。對于大學教師而言,通過大學教學傳播知識,塑造價值,涵養大學生德性,這是大學教師的天職。
《禮記·學記》強調“建國軍民,教學為先”[5]。教學是教師的基本擔當,也是最重要的使命。大學教學之道,是傳授之道、學問之道,是大學教師立業之本。就傳授之道而言,大學教師承擔傳道授業解惑之天職,需要具備豐厚的專業素養,具備探索吸納新知識、運用新知識的能力,這是后知識經濟時代大學教師應具備的基礎性能力。“發現和傳播真理是大學教師的特殊職責”[6]。學問之道是指作為學者的大學教師,要具備研究與探索高深知識的能力。這意味著大學教師不僅需要具備充足的高深知識儲備,還需具備根據已有知識去創造新知識的能力,具備將創造的新知識用易于表達的方式傳授給大學生的能力,即“傳授之道”。因此,大學教學之道應該是教師教學過程中傳授之道與學問之道的有機統一。
當下部分大學教師天職意識欠缺。許多大學教師迫于科研壓力或者對大學教學的忽視,缺乏應有的教學擔當。“我們重視教學,但僅限于同輩之間的交流。我們只重視遠處的教學(即參加學術會議),只通過書面文字進行教學(即發表文章或出版著作)。我們并不重視在課堂上對未來的學者進行教學。我們把研究看成‘機會’(opportunities),而把教學當作‘負擔’(burden)。”[7]大學教師以育人為首業,以學術為志業,而學者的使命是“把自己為社會而獲得的知識,真正用于造福社會”[8]44。大學教師把學術前沿知識以易于理解的方式傳授給學生,就是造福社會,就是為人類做出的最大貢獻。從這個意義上講,“學者就是人類的教師”,潛心育才就是大學教師最高的師德。“學者應當成為他的時代道德最好的人,他應當代表他的時代可能達到的道德發展的最高水平。”[8]46
優秀教學是教師長期堅持卓越不止的教育信念并為之不懈奮斗的結果。這種教學是發自教師內心的呼喚,教師的天職在于教師內心深層愉悅與外部世界深層渴望之間的相遇與交融。這種交融即教學之道、教學之技與教學之藝的視域融合。這種交融是教師生命與學生生命的交融,是教師心靈與學生心靈的境遇,是師生靈魂的共舞。
哈佛大學選擇教師的標準是不僅要有卓越的研究能力,更為重要的是要能為本科生提供優秀的課程,在講臺上傳播高深的知識。為此,哈佛大學拒絕了優秀畢業生基辛格留校任教,即使是基辛格擔任美國國務卿后想回母校任教,也再次被母校拒絕。因為哈佛大學認為,優秀的教師必須為本科生上課,這是哈佛古老的傳統,也是哈佛之為哈佛的魅力所在。
(二)大學教學是把大學生塑造成人的過程
人的成長,從某種意義上講,是一個自生、自主、自為的活動過程。大學教學就是引導學生認識自我、反思自我、提升自我的活動過程。大學教學通過大學教師的知識傳授、思維啟悟、實踐歷練,使大學生能理性認識這個紛繁的世界,冷靜應對生活中面臨的苦難與現實,不斷完善自身,增強自返的能力。大學教學是為了把大學生塑造成為有思想的人,“教育所要傳遞的是對思想的力量、思想的美、思想的條理的一種深刻的認識,以及一種特殊的知識。這種知識與知識掌握者的生活有著特別的聯系”[2]23。
“生命,而非世界,乃最高的善。”[9]阿倫特把人的價值高高舉起,就是要讓生存在這個世界上的所有人意識到,人的存在與發展就是世界的中心,就是我們行動的最大意義。大學教學是大學師生生命共同之成長的活動。在這一過程中,大學師生不僅延續著自然生命,大學生的知識學習、品性養成和價值塑造都得到綜合歷練,大學師生的價值生命隨之不斷提升。
(三)大學教學是啟悟學生智慧的活動
只有智慧的教學才能啟迪學生的智慧,只有用生命的智慧才能感染、引領學生的智慧生命。“教育就是從自我內部引出智慧內核,只有這智慧內核才有力量抵制謬誤,用真理啟迪生命。教育采用的方式不是靠外部規范,而是靠理智的、反思的自明自斷。”[10]32 “除非教師把教學與學生生命內部的鮮活內核聯系起來,與學生內心世界的導師聯系起來,否則,永遠不會‘發生’教學。”[10]32
為此,大學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以學習者為中心組織教學,真正激發學生的內在動力和學習主動性。具體而言,一方面,大學教師要實現角色轉換,從主導轉為引導、指導、疏導、輔導、誘導;另一方面,“教學過程中必須把學生看作‘完整的人’,實施‘完整的人’的教育”[11]。蘇霍姆林斯基曾言,“任何一門學科的任何教學大綱只是包含一定水平和一定范圍的知識,而沒有包含活生生的兒童”[12]2。可見,單純依靠教學大綱傳授知識不足以培養出“完整的人”。對于大學教學而言,一門學科的教學大綱不可能涵蓋該門學科的所有知識,更不可能包含大學生的內在生命。這就要求大學教師在備課環節就要把每一個學生納入其中,教學過程中要充分考慮學生個體的學習需求和學習能力,并采取適宜的教學策略。
二、熔煉大學教學之技
大學教師不僅要明曉大學教學之道,還要掌握大學教學之技。大學教學之道是對大學教學之理的本質性與規律性的把握。大學教學之技就是大學教師在教學中使用的方法、技巧。這是大學教師基本的教學能力。依循大學教學的規律,把天職意識內化于心,外化于形,啟迪大學生智慧,塑造大學生堅實的根基,這是大學教學的原初境界,也是大學教學之道的基礎。優秀的大學教師不僅要授人以魚,還要授人以漁。因此,熔煉大學教學之技就顯得非常重要。大學教學之技是大學教學之道的外化,體現了大學教師對大學教育教學理念的參悟,對學科教學內容的深度理解與應用。一方面,教學過程中要注重教學內容的學術性,能夠反映學科發展的“新思想、新概念、新成果”;另一方面,要充分利用現代信息技術有效組織教學,積極啟發學生思維,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大學教學方法的取舍與大學學習心理相關聯。大學學習的研究性、學術性特點,以及大學生學習心理等決定了大學教師更應注重討論式教學、研討式教學、啟發式教學與案例式教學。從根本上講,就是要引導大學生學會自主學習、自我探究,提高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正如蘇霍姆林斯基所言,“教給學生能借助已有的知識去獲取知識,這是最高的教學技巧之所在” [12]51。
前哈佛大學校長德里克·博克博士有感于美國大學偏離人才培養這一核心使命的現實,撰寫了《回歸大學之道》。書中詳細分析了大學教學質量滑坡的六大原因,“其五,忽視教學方法”[13]。可見,德里克·博克也認識到教學方法的忽視會直接導致教學質量的下降,進而影響到人才培養質量的下滑。
筆者曾對十余個省份數十所全國普通本科院校 241 位教師進行問卷調查。在對“教師參加所在系部組織的有關課堂教學能力提升方面的講座或培訓情況”調研時,回答“偶爾參加”“經常參加”的教師分別為 136 人、82 人,分別占 56.43%、34.03%。此外,23 人所在高校的系部從未組織過相關講座或培訓,占比 9.54%。從調研數據來看,有一半以上教師很少參加課堂教學能力培訓。一方面是教師對于提升教學能力的內驅力不足,另一方面是部分高校的系部等基礎教學組織單位對提升教師教學能力的重視不夠,未采取有效措施引導教師提高教學水平。
熔煉大學教師教學之技的渠道與方法主要有三。
(一)引導大學生進行深層學習
大學學習是激發大學生個體內在智慧生命的過程。如果說中小學學習注重的是對于已有經驗的積累,那么大學學習就是在前人學術積累基礎上的一次精神探險,是一種深層學習。使用深層學習法的學生能夠將已有知識儲備和分配的學習任務結合起來,且“注重概念與概念之間的聯系,能用整體的觀點和聯系的觀點看待問題”[14]119。而使用淺層學習法的學生“學習動機具有明顯的實用性和工具性,把學習重點放在互不關聯的部分,不注重知識點與知識點之間的聯系,對學習策略不作任何思考”[14]119。大學學習更加注重知識的建構與整合,更加注重學習方法的習得與思維水平的提升。“中小學學習主要通過行為模仿、知識理解達成對知識生命的初步體認。大學學習則需大學生經由知識內化、體悟反思,達成為人為學的智慧生命。”[15]
從學生成長的維度看,大學學習也是一種發展性學習。“發展性學習意味著大學生需要具有整體性思維,能從整體性和時間性視角去考慮學習過程。”[16]“大學學習蘊含著很強的質疑、探究精神,大學學習是學在‘問’中,‘問’在學中„„教師應鼓勵學生學 ‘問’,學‘問’的過程就是做學問的過程。從這種意義上講,大學學習不僅是一種‘研習’(研磨中不斷習得),更是一種‘問習’(問疑中學習)。”[17]159-160
(二)啟發大學生批判性思維
“學習就是學會思維。”[18]大學學習尤其如此。大學生思維發展的水平決定著知識理解能力與運用能力的水平。“批判性思維是一種重要的思維品質。”[17]159-160“批判性思維(critical thinking)是指對于某種事物、現象和主張發現問題所在,同時根據自身的思考邏輯作出主張的思考。”[19]34-38大學學習的發展性與探索性,決定了大學教師在教學中應注重啟發學生批判性思維,通過設定有挑戰性的問題情景引導學生深度思考、主動探索,培養學生的好奇心,激發學生的質疑精神。美國學者保爾(R. Paul)教授提出四種培養批判性思維的教學方法。“其一,為學生提供他自己發現、自己思考的機會;其二,引出學生的不同觀點,并使之理解;其三,指出證據與根據;其四,確保探討課題的時間。” [19]34-38這些方法對于當下改進我們的大學教學有一定的啟發性。大學教學過程應當成為大學教師引導大學生從疑難情境走向確定情境的過程,在這一過程中大學生思維品質得到改善,思維能力得到提升。
(三)利用現代信息技術推進混合式教學
現代信息技術的飛速發展為大學生的學習提供了泛在的學習環境,對大學教師的教學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隨著信息技術的發展,信息技術與教育教學理念的深度融合已經成為現實,教師可以充分利用現代信息技術推進混合式教學,提高教學效果。“所謂 Blending Learning(混合式學習)就是要把傳統學習方式的優勢和 E-learning(數字化或網絡化學習)的優勢結合起來。也就是說,既要發揮教師引導、啟發、監控教學過程的主導作用,又要充分體現學生作為學習過程主體的主動性、積極性與創造性。”[20]大學教學的目的是為了促進大學學習。構建一種以學習者為中心的大學學習環境,促進學生“由外部刺激的被動接受者和知識的灌輸對象轉變為信息加工的主體、知識意義的主動建構者”,而教師 “由知識的傳授者、灌輸者轉變為學生主動建構意義的幫助者、促進者”[21]。許多大學教師結合信息技術條件下大學學習的新特點,采用翻轉課堂的形式開展教學,大學教師的角色也由傳統課堂中的“主持人”“協同者”“探索者”“學者”轉變為“學生學習活動的組織者”“學生學習的共同體成員”“學生個性化教育的推動者”“翻轉課堂教學模式的研究者”[22]。
隨著現代網絡技術的飛速發展,MOOC(大規模在線開放課程)、SPOC(小規模限制性在線課程)等相繼出現,呈現出與傳統課堂教學截然不同的教學形態。MOOC、SPOC 等在教育理念上倡導教學之技中融入教學之道,學習方式上注重打通線上學習與線下學習兩個環節,教學方式上強調教師引導與學生自主學習的融會。而且,MOOC 呈現出來的規模大、開放性、網絡化、個性化、參與性等特點,對于傳統課堂教學來說無疑是一個巨大的挑戰 [23]。這種挑戰主要體現在:一是教學空間已不僅僅限于大學課堂,而是延展至課外,學習環境也已經不僅僅限于課內,泛在的學習社區已然到來;二是學生的學習反饋成為一個教師必須隨時需要關注的環節;三是大學教學過程成為師生共同建構意義的過程,而不再是傳統意義上的“知識傳輸—知識接受”過程。但是,我們也要清醒地認識到,MOOC 在實踐中存在學生學習持續性不強、退學率高、交流互動不足等學習困境。就教師教學水平而言,MOOC 還存在對教師教學效果評價的客觀性不足等問題,僅憑教學資源的豐富程度和學生追捧程度無法判定其真實的教學質量。而且,教師專業發展支持系統的缺失也會影響教學質量。由此可見,MOOC 作為一種教育模式或教學技術,不可能替代傳統的課堂教學[24]。
三、熔鑄大學教學之藝
作為大學教師,如果只是大學教學之技得到提升,那么最多只是成為一個高超的教書匠。沒有理論與技術的融會貫通,就達不到爐火純青的藝術境界。大學教學之技重點在于解決如何引導大學生高效學習等問題,大學教學之藝則是大學教師如何利用高超的藝術達成價值觀塑造、能力養成與知識傳授的統一。大學教師應當把追求大學教學之藝的熔鑄作為畢生目標。
教學藝術是教師在長期教學實踐中凝練而成的。古往今來,教育家都非常注重教學藝術在育人養才中的重要作用。夸美紐斯在《大教學論》中強調教學是一門“把一切事物教給一切人們的全部藝術”,“它又是一種教得徹底、不膚淺、不鋪張,卻能使人獲得真實的知識、高尚的行誼和最深刻的虔信的藝術”[25]。懷特海認為,“教育是教人們掌握如何運用知識的藝術,這是一種很難傳授的藝術”[2]8。
大學教學之藝主要包括以下三點。
(一)注重大學教育理念與大學教學技巧的合一
“大學教學之藝是大學教學之道的具體化,也是教學之技的內在提升,是教學之道與教學之技熔鑄的結晶。”[1]49-54大學教學需要教師創新大學教育理念,具備精準的大學教學設計能力和很強的教學實施能力。把知識學習、能力養成、品性陶怡和價值觀塑造有機融入到教學設計中,并通過有效的教學組織在課堂教學中彰顯出來。把大學教學之藝放在合適的位置非常重要,“我們更多地了解了自身獨特性,我們就能學到展示而非掩飾自我個性的技巧,優秀教學則從中產生„„我們可以利用教學技巧使自我天資更好地表現出來,從中產生最優秀的教學”。[10]25
(二)形成獨特的大學教學風格
教學風格是教師在教學實踐中形成的具有鮮明教學語言特色、講授特色或者師生活動特色等方面的綜合展現,是教師個性化教學的集中呈現,是教育教學理念與教學藝術的高度合一。“風格是智者的最高德性。”[2]71高超的大學教師一定是能融合教學之道與教學之技,從而形成獨特教學風格的教師。“我們必須理解隱身于教學杰作背后的思想、態度、價值觀及其觀念,仔細觀察別人的實踐,但之后要著手消化和改造我們所看到的一切,使之個性化。”[26]21
大學教師教學風格的形成絕非一日之功。羅庸教授講課別具風格,鄭臨川先生在回憶羅庸老師的大一新生國文課時,寫道:“先生的《孟子·養氣章》講得棒極了,簡直像是孟子本人在當堂宣講,同學們聽了都好像感染到那一股浩然之氣,覺得心胸開闊,激發起作為一個中國人的自信與自豪感。”[27]大學教師要形成獨特的教學風格,一是要學科專業知識積淀深厚,能清晰把握本學科領域的學術資源、學科前沿知識;二是對人才培養有自己獨到的見解,熟悉大學生學習心理;三是要具備融會學科專業知識與教育教學知識的能力,充分理解與信任學生。
(三)充分理解與信任學生
好的課堂是師生相互信任、彼此成就的課堂。師生之間保持理解與信任的伙伴關系非常重要,優秀的教師總能平等地對待學生,讓學生最大程度上激發起其自我教育的能力,從而取得最優的教學效果。“理解優秀教學的關鍵不在于某些特別的做法或規則,而在于教師的態度,在于他們信任學生有能力取得成功,在于他們樂意認真對待學生,樂意讓學生自己控制自己的教育,在于他們負責讓所有的策略和做法為主要的學習目標服務,確保這些策略和做法是師生之間相互尊重、相互協調的結果。”[26]77大學教師要充分相信學生通過努力能夠成功。“我有過的最出色的老師總是讓你對自己和自己的能力感覺優良。” [26]78
“大學教師不論是在學術領域,還是在公眾領域都具有其與眾不同的角色和意義。” [28]大學教學的過程就是大學教師引導大學生成人成才的過程。大學教師的智慧就在于在教學實踐中引導學生在“知識探險”中去感悟知識的魅力,歷練自己的品性,領悟生命的價值,認識到自己的學習責任,以一種自主、自律、自為的態度去積極面對大學生活的挑戰,在于引導學生朝著“知識學習、思維訓練(尤其是批判性思維訓練)、品格塑造”三個方面努力[29]。大學教師需要在教學實踐中不斷提升教育理念,融會教育理念與教學技巧,達成教學之道、教學之藝與教學之技的內在合一。只有內心充實與睿智的大學教師才會吸引學生去追求一種內心豐實的智力生活,這種高品質的智力生活是大學生走向社會之后能享受卓越精神生活的基礎,這也是大學教師的使命與責任。
論文指導 >
SCI期刊推薦 >
論文常見問題 >
SCI常見問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