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健康人格是指一個人心理各方面和社會環境處于一種積極、協調、統一、和諧的狀態。隨著科技的發展和時代的進步,培養“‘人格健康’的人”是當前我國教育的重中之重,而童年期是人格的培養和形成的關鍵時期。本文通過分析當前農村小學生人格發展中的問題及其成因,探索農村小學生健康人格養成的有效途徑和方法,促進兒童健康成長。
本文源自郝玉秋, 吉林省教育學院學報 發表時間:2021-04-15
關鍵詞:農村小學生;健康人格;問題;途徑和方法
一、健康人格的內涵
在我國,“格”字最早出現在《說文解字》中,其釋義原文為:木長貌,從木各聲。主要是指樹木長高,長出枝條為格。《廣韻》對“格”的定義為:格,度也,量也。及對人的品質的度量。心理學關于人格的研究從未停止。據美國心理學家澳爾波特1937年統計,人格定義已達 50 多種,現代定義也有 15 種之多。簡單地說,每個人的行為、心理都有一些特征,這些特征的總和就是人格。自 20世紀 50年代以來,人們越來越重視人的人格健康發展,結合各種實驗及研究成果,心理學家從各方面描述健康人格的特征,最具代表性的有:
奧爾波特:具有健康人格的人是成熟的人。
羅 杰 斯 :具 有 健 康 人 格 的 人 是 充 分 起 作 用的人。
弗洛姆:具有健康人格的人是創造性的人。
弗蘭克:具有健康人格的人是超越自我的人。
中國的健康人格研究和實踐發端于 20 世紀 80 年代。許金聲和曲煒等人于1988年創建北京健康人格研究會,出版《健康人格叢書》。近年來,許金聲創辦全人心理學工作坊;曲煒創辦哲學工作坊,推動健康人格理論與實踐的發展。綜合各位專家學者的研究成果,健康人格是指一個人心理各方面和社會環境處于一種積極、協調、統一、和諧的狀態。其具體表現為:和諧的人際關系;良好的社會適應能力;正確的自我意識;樂觀向上的生活態度;良好的情緒調控能力;積極向上的人生觀價值觀;堅持快樂。
二、培養小學生健康人格的時代要求
黨的十八大報告指出,“把立德樹人作為教育的根本任務,培養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習近平同志在 2016 年教師節發表重要講話,強調中小學生要努力做一個心靈純潔、人格健全、品德高尚的人。2018 年,教育部對學生綜合素質評價作出五項規定:包括思想品德、學業水平、身心健康、藝術素養和社會實踐。其中身心健康的重點是學生參加體育運動的效果、應對困難和挫折的表現等。教育的重心是“培養人”,培養什么樣的人是值得每一個教育者深入思考的問題,隨著科技的發展和時代的進步,培養“‘人格健康’的人”是當前我國教育的重中之重。
三、當前農村小學生人格發展中的問題
農村小學生由于年齡特點和心理特點,與當代兒童在人格發展的問題中存在共性,同時,由于家庭及環境的不同,他們的人格發展問題又表現出獨特個性。具體表現為以下幾個方面:
(一)抗挫折能力差。近年來,中小學生自殺事件屢屢發生,花一樣年齡的他們選擇結束生命,讓人痛心疾首。2017年9月15日,合肥一名10歲男孩,因學習受到批評,從 34 樓墜落;2018 年 12 月 27 日,陜西一名 10 歲女學生“因帶糖果被老師批評”跳樓身亡;2019 年僅 12 月份,就發生多起中學生跳樓事件。每每看到這樣的新聞,捶胸頓足之余更多的是心碎:現在的孩子連一句批評都受不住了嗎?我們的教育怎么了?心理學專家程士釗給我們的解釋是:孩子們從小沒有經歷過大的挫折,超出自己認知范圍內的這種挫折會讓孩子感到無所適從。
(二)自我中心、缺乏感恩。無論是城市,還是農村,越來越多的獨生子女家庭幾輩人的愛全部聚焦到一個孩子身上,對他們可以說是“有需必應”。無條件的物質和精神上的滿足,不僅使孩子們不知感恩,而且認為一切都是他們應得的,過分的溺愛和呵護使得他們的眼中只有自己,每天只想著自己想要什么,自己高不高興,沒有意識去看一看父母長輩需要什么,他們高不高興,累不累……這是獨生子女的家長們還沒有意識到的最大的悲哀——他們正在竭盡全力,再苦再難都心甘情愿地培養一只 “白眼狼”。
電影《哈利•波特》中哈利• 波特的表哥每年生日都會得到爸爸媽媽的37件禮物,表哥認為那一切都是應該的,僅僅因為今年的禮物“只有36件”便大吵大鬧,完全不顧爸爸“因為今年有些禮物要大得多”的解釋,我們生活中這樣的孩子比比皆是。
(三)麻木、缺乏好奇心。網絡在給人們生活帶來便利的同時,也在無聲地侵蝕著我們的下一代。現在的小孩子越來越矯情,但也越來越“聽話”了,只要有一部手機,可以一天甚至幾天不出門;父母寧可自己餓著,也要給孩子最好的,孩子的需要總是輕而易舉的得到——這使得孩子對任何事物都缺少好奇心,再新鮮的事物也會表現得麻木不仁。
我們小時候一入冬就開始盼著過年、吃糖、穿新衣、吃年夜飯,跟小朋友一起挨家串門……現在的孩子呢,買幾百塊錢的煙花能把懶洋洋的他叫到外面看一看就很不容易了,至于走街串巷看煙花,那只能是我們小時候的記憶了。
(四)自卑、孤僻,性格偏激
1.特殊群體——留守兒童。由于近些年城市化進程的加快,廣大農村地區產生了一個特殊的未成年人群體——農村留守兒童。《中國兒童福利與保護政策報告2019》顯示,截至2018年8月底,全國共有農村留守兒童 697 萬人。96% 的農村留守兒童由祖父母或者外祖父母隔代照料,其余的 4% 是由其他親友照料。其中,義務教育階段的留守兒童占總數的78.2%。
留守兒童是農村經濟社會背景下的特定產物。這群孩子缺少父母的關愛,在其他小朋友或老師面前往往表現得怯懦,生活沒有優越感,做事畏畏縮縮,不敢大膽表達自己的情感;另一方面,由于祖輩的溺愛和缺少正確的教育方法,使得孩子養成了很多不良習慣,久而久之,惡習難改,影響一生。
我們學校共有學生 792 名,父母雙方長年在外務工的留守兒童就有 78 人。去年暑假開學,我們學校的一名留守兒童不得已被父母帶到長春去上學。這個學生從小跟爺爺奶奶在家,現在已經是 6 年級的學生了,5年級時開始和一些不良少年混在一起,并學會了吸煙,經常偷爺爺奶奶的錢拿去買煙,爺爺奶奶發現后管得嚴了,一次他去班主任老師辦公室,發現老師的抽屜里放著一條煙,于是他經常找機會幫老師干活,去老師辦公室,開始偷老師的煙,每次偷一盒,開始老師也沒注意,將近半個學期老師才發現。爺爺來到學校后看到孩子,老人無奈的話語、無助的表情筆者至今難忘,后來我們都勸他如果有可能的話,還是讓孩子回到父母身邊去吧。老人表示,為了孩子,無論如何得讓父母將他接走了。就這樣,在老人的堅持下,孩子回到了父母的身邊。
2.特殊群體——單親兒童。我們學校單親兒童以 5~6 年級比例最大,這一階段有一部分單親家庭的兒童是爸爸因為家庭條件差外出打工,與媽媽結識并結婚生子,然后回到老家后年輕的媽媽們不能適應農村的生活,便拋家棄子去尋找新的生活了。于是可憐的孩子便成了單親兒童,又是留守兒童,因為爸爸為了生活還要外出打工。
其中一個孩子的奶奶來我們學校還自豪地說我不慣著孩子,這位奶奶培養出來的孩子是我們學校的“大紅人”,所有老師都認識他,三天兩頭出問題,不是打了這個,就是碰了那個,有一次生氣用拳頭直接砸破了班級的塑鋼窗……
另一位孩子的特點就更明顯,這孩子特別聰明,但是他特別希望別人關注他,一二年級時跟小朋友打架只要是沒占到上風就一直哭,三年級開始上課故意搞怪,為了吸引老師的注意力……
第三名則是典型的自閉型,不惹禍,也不跟小朋友一起玩,一天也不說幾句話……
以上兩類孩子是最可憐的,他們的一生可能都是悲劇的,至少悲劇的童年給他們留下的陰影是抹不去的,這兩類孩子也是我們學校教育中“最難啃的骨頭”。
四、農村小學生健康人格養成的途徑和方法
針對上述農村小學生人格發展中存在的問題,經過調查研究影響其人格養成的相關因素,根據農村的教育和生活環境,可以采取以下幾種途徑培養學生的健康人格。
(一)學校教育方面
1.加強德育教育
(1)充分發揮道德與法治課的德育主陣地作用。習近平同志在2019年主持召開的全國思政課教師座談會上說:“思政課教師要為學生心靈埋下真善美的種子,為學生扣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道德與法治課2016年與語文、歷史共同作為率先改革教材的科目,作為國家實現“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重要學科之一,道德與法治課在培養學生健全人格,良好品行方面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學校要充分發揮這一學科的“德育”作用,從小抓起,從小事做起,培養學生良好的品德和行為習慣,培養學生正確的價值導向,促進學生健全人格的養成。
(2)廣泛開展活動,培養學生積極、健康、向上的人生態度。豐富多彩的活動可以使學生擺脫枯燥的學習帶來的心理壓力,釋放自我、發現快樂、尋找自信,健康的集體活動還可以培養學生的互助、友愛、溝通、協作等能力,這些品質正是當今社會人才的需求,也是健康人格的本質屬性。
分享一個案例:2018 年六一兒童節,我校一個平時不太有存在感的小男孩成了一匹黑馬,短跑、長跑均冠壓群雄,表現特別出色,讓大家眼前一亮,最重要的是六一兒童節過后孩子的表現——這孩子性格內向,不愛表達,成績平平,老實巴交,所以不太惹人注意,但是兒童節過后突然找到了自信,變得陽光了許多,做事積極了,而且成績節節攀升,這就是自信的力量。
電視劇《安家天下》演繹了很多人生的道理,女主角房似錦說過這樣一句話:“每一套房子都有它命中注定的主人。”同樣,每一個孩子都有他獨特的優于他人的價值,每一個孩子都有他命中注定的機會去實現自身的價值,學校教育要做的就是為每一個孩子提供這命中注定的機會,讓每一個孩子的生命都綻放絢爛,而不是在名不見經傳中逐漸迷失自我。
2.注重教師言傳身教。模仿行為是幼兒獲取經驗、掌握生活技能的主要方法;調查表明,小學生普遍具有崇拜偶像的現象,低年級兒童更多的將身邊的人作為崇拜的對象。作為孩子生活中最重要的接觸對象之一——教師,當然極有可能成為孩子們模仿和崇拜的對象。教師積極向上的人生態度,健康的三觀、廣泛的興趣、獨特的氣質都會對學生產生積極的影響,反之則會對學生產生不良影響。
當筆者讓三年級小學生用一個詞來形容自己的班主任時,三個班的學生表現各不相同,一班比較沉默,二班同學大多說的是詞語,三班同學表現最為活躍,他們最多的形容是:妙語連珠、出口成章、知識豐富等。三班同學也是在作文比賽中成績最好的班級,從孩子們的詞語中可以看出他們的老師一定是才學淵博的。這就是老師對學生的影響,因此,教師提高自身修養至關重要。
(二)家庭教育方面
1.家長觀念的轉變。家長要轉變過分溺愛孩子,一切代辦的觀念,培養孩子生活、生存的基本能力,讓他們學會關心、熱愛生活,還孩子童年該有的天真、好奇、生氣勃勃。
家長要轉變以為孩子賺錢做借口,理直氣壯地將孩子教育責任推給爺爺奶奶的觀念。隔代教育對于孩子的成長弊大于利,現在國家政策全力保障農民工子女入學問題,無論任何理由,年輕的家長們都不能讓自己的孩子變成留守兒童。
2.家長要注重家庭環境對孩子的影響。現在的孩子缺乏好奇心,對任何事物都漠不關心,大多是手機造成的。總是聽到家長抱怨孩子整天玩手機,不愛寫作業,也不出去玩,請聽一聽孩子們是怎么說的:我爸爸媽媽下班一人拿一個手機,誰也不說話,也沒人理我。還有更多的年輕家長,只要孩子不哭不鬧就行,兩三歲就開始給孩子看手機。
家長想要孩子幸福一生,就要做出一些犧牲,在孩子小的時候為孩子做更多的改變,像倒拿報紙的父親一樣,為孩子創造有利于良好習慣和健康人格養成的教育環境,讓孩子放下手機,拿起書本,離開小屋,走向外面的世界,擁抱大自然,感悟生命的美好。
我們學校已畢業的一名男同學,現在在本地最重點的一所高中就讀,學習成績一直名列前茅,而且還顯得很輕松,放假從來不參加補課班。這個孩子的媽媽文化程度很低,倒是爺爺每天跟孩子一起做作業,一起討論一些難題,有時候爺倆都弄不明白了,就去找附近的老師幫忙解決,爺倆都樂此不疲,經常因為一道題爭論得面紅耳赤。但這卻使孩子的思維能力,鉆研興趣得到了很大程度的激發,學習從來不畏難,面對高中高深難懂的理科題,更是表現出了巨大的潛力。與家長交流時,筆者經常用這個例子教育那些沒有責任心和簡單粗暴的家長。
(三)社會環境方面
家校合作,調動社會,形成教育合力。因此,學校教育只有充分地與家庭、社會相互合作、互相促進,形成合力,才能真正發揮作用。分享兩點做法:
1.定期召開家長會。糾正家長錯誤的教育觀念和方法;讓“優秀”家長分享經驗;幫助家長創設良好的家庭教育氛圍。我們學校每個月召開一次全校型家長會,家長會上有全校家長代表發言,然后班級開小會,還有班級家長代表發言,都是優秀的家長分享經驗,供大家學習。
2.家長群互動。建立家長群,教師每天需要在家長群中反饋學生的在校表現,尤其是對于學生點滴的進步,一定要在家長群中分享,不僅是鼓勵該生繼續進步,更能激勵其他學生共同進步,同時,家長的好的做法也要在家長群經常分享,還有一項任務是經常性指導各位家長教育孩子的正確方法。因為大型家長會畢竟不能經常開,開家長會時家長可能受到很大感染,當時激情澎湃,下決心一定要下功夫好好教育孩子。可是,一段時間后家長會帶來的激情就一點點消散了,所以應利用家長群不失時機地經常性地和家長溝通、交流,堅持點燃家長的熱情,效果非常好。
五、結語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國際 21 世紀教育委員會曾提出:21 世紀教育四大支柱的核心是“學會做人”。小學生健康人格的養成關系到學生一生的奠基工程,關系到學生的健康成長,更影響到祖國的未來,學校、家庭和社會要齊抓共管,形成教育合力,促進學生健康快樂成長,為祖國培養和輸送更多的棟梁之才。
論文指導 >
SCI期刊推薦 >
論文常見問題 >
SCI常見問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