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校情結是學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一項重要內容,它的形成有利于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有利于促使學校教育事業的發展。本文從就業工作開展的視角出發,探究如何將母校情結融入就業工作全過程,以幫助學生培養濃厚的母校情結。
《時事報告大學生版》堅持為社會主義服務的方向,堅持以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和鄧小平理論為指導,貫徹“百花齊放、百家爭鳴”和“古為今用、洋為中用”的方針,堅持實事求是、理論與實際相結合的嚴謹學風,傳播先進的科學文化知識,弘揚民族優秀科學文化,促進國際科學文化交流,探索防災科技教育、教學及管理諸方面的規律,活躍教學與科研的學術風氣,為教學與科研服務。
一、大學生母校情結出現淡化
當前高校大學生的母校情結有所淡化,據第三方研究機構麥可思對畢業生調查形成的《應屆畢業生培養質量跟蹤報告》顯示,很多高校的大學生對母校的滿意度和推薦度均出現不同程度的下降。這一點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大學生的母校情結出現淡化,其母校情結淡化的原因有多個方面,我們主要探討在以下兩個方面:
1.學校層面。
高等學校的擴招導致學校師資力量與學生資源的矛盾突出,學校的教師資源不足直接影響了學校的教學質量,同時對學校的學生居住條件、學習環境也產生了嚴重影響。另外,高校的教師、輔導員、班主任與學生面對面溝通的時間也在減少,很多老師上完課就走人,很多輔導員、班主任責任心下降,只是在班級開會的時候才會出現。這些都在很大程度上影響了學生對學校的情感培養,淡化了母校情結。
2.學生個人。
現在社會網絡的普及,移動終端的發達,微博、微信等多種新媒體的產生,使得很多學生沉迷手機、電腦,學生的課余時間基本都被網絡霸占,甚至有些大學生上課都是手機不離手,學生參加課外活動的主動性越來越弱,很多學生都是“兩耳不聞窗外事,一心只玩我手機”,同學相互之間的交流也在減少,同窗情也在淡化。
二、大學生母校情結培養的重要意義
(一)培養大學生的母校情結,有利于促進學校的發展
1.有利于提升學校的聲譽和社會地位。
學校的聲譽和社會地位在一定程度上是需要依靠它為社會輸出的杰出人才來創造的,他們的母校情結使得他們形成對學校的良好評價,積極向社會各界推薦學校,從而幫助學校在全社會形成一個良好的口碑,高校輸出的優秀人才越多,那么它在社會上形成的影響就越大,聲譽就越高。
2.有利于搭建學校與社會的良好溝通橋梁。
大學生畢業后走向工作崗位,走向社會,遍布全國乃至全世界各地,分布在社會各界,他們在社會上展現的能力和對母校良好的評價,在很大程度上有利地影響到了學校未來的招生就業工作的開展。社會通過他們對學校形成一個良好的認識,而母校通過他們為學校提供人才招聘需求信息、科技合作資源等途徑,既幫助母校拓展了用人單位需求市場,又為學校的校企合作開辟了一種新的途徑。
3.有利于促進學校的教學發展。
母校情結使得大學生畢業后還愿意為學校的發展貢獻自我力所能及的一份力量。一方面,他們通過來校為學弟學妹們開展經驗交流會、就業創業講座等,為學?,F在的學子們樹立榜樣,發揮積極的激勵作用;另一方面,他們還可以通過捐贈教學樓等形式為學校的建設添磚加瓦,通過設置獎學金等,鼓勵學弟學妹好好學習,為學校的教學發展發揮積極推動作用。
(二)培養大學生的母校情結,有利于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
1.有利于培養學生的自我認同感和榮譽感。
大學生對學校真摯的母校情結會使得他們對學校產生極大的認同感,以校為榮,并愿意時刻維護學校的形象,為學校的榮譽而戰,由此幫助大學生建立良好的自我認同感,并形成榮譽感。
2.有利于提升學生的自信心和責任感。
當母校情結幫助學生建立了學校認同感和自我認同感之后,這將會加強學生在活動中的成功體驗,從而提升了學生自信心,并且學生意識到學校的發展好壞與自己息息相關,由此激發學生的進取心,形成一種為校而戰的責任感。
3.有利于培養學生的團隊意識和合作精神。
大多學生由高中獨立學習的狀態進入到大學后,在團隊合作方面會表現出各種不足,而母校情結幫助學生建立的榮譽感和責任感使得學生愿意積極主動參加學校的各項活動,從而在各項活動中培養并不斷加強團隊意識和合作精神。
三、畢業生就業工作開展對培養大學生母校情結的重要意義
一方面,學校工作是一個龐大而復雜的系統,包括思想工作、教學工作、學生工作、就業工作等等,任何一個環節的缺失都會影響了學校工作秩序的正常運行。而母校情結的培養是學校政治思想工作的一項重要內容,它恰恰是融入在學校其他各項工作的方方面面,當然也就融入在學校的就業工作中,因此就業工作開展中不可忽視大學生母校情結的培養。
另一方面,母校情結的培養不是一蹴而就的,情感的培養過程漫長,但失去卻在一瞬間。筆者從事就業工作期間就碰到這樣一個案例:一位畢業生畢業半年后打電話到母校咨詢報到證改派事宜,接電話的就業工作人員態度不耐煩,語氣冷淡,當時那個畢業生就說“以后都不會再給學校打電話了,太失望了”。前期培養了三年的母校情感在這一瞬間蕩然無存,因此,在學生畢業之際,離校之后,學校就業工作的開展過程中更應該注重加強對于畢業生母校情結的維護。
四、積極開展大學生就業服務工作,培養大學生深厚的母校情結
(一)強化就業工作服務意識,提升就業工作育人水平
學校應強化就業工作相關人員的服務意識,樹立為畢業生就業服務的思想觀念,學校做好畢業生就業工作推薦的同時,還應做好就業服務工作。尤其需要加強輔導員、班主任的就業服務意識,他們是與學生最直接接觸的人,也是掌握第一手學生信息的人,當畢業生出現就業困難、就業疑惑的時候,最先想到的就是求助班主任、輔導員,因此對班主任、輔導員的就業工作服務意識培養顯得尤為重要。當畢業生前來咨詢就業有關政策、疑惑時,不給冷臉,熱情周到,給予畢業生耐心細致的解答;當畢業生遇到就業有關困難時,給予他們及時有效的幫助,讓畢業生在離校之際、離校之后仍能繼續感受到學校的溫暖人情、人文關懷,從而進一步增強學生對學校的情感。
(二)加強就業過程人性化服務,將就業工作落到實處
第一,在這個移動終端發達的時代,學生手機不離手,網絡不下線,學校就業部門必須走出傳統工作模式,結合當前大學生的新特點、新規律,充分發揮新媒體的力量和作用,將就業指導與服務工作平臺拓展到新媒體上,通過開通微信、微博等公眾號,將有關就業工作、人才需求、招聘會開展等信息發布在此類平臺;并安排專人管理平臺,設置咨詢答疑服務,對學生實施一對一、點對點的就業服務,讓學生體會到學校實實在在而非形式化的就業服務。
第二,通過開展豐富多彩的就業指導活動,包括“就業推薦材料創意大賽”、“就業座系列談會”、“企業面對面”、“招聘模擬舞臺劇大賽”等,讓學生走出教室、走出宿舍,在活動中了解當前就業形勢,提升自身就業技能的同時,拉近學生于學校的距離,讓學生感受到學校人性化的就業指導服務。
(三)完善畢業生就業跟蹤服務機制,培養綿延不斷的母校情結
畢業生在畢業后,他們與學校的聯系就逐漸減少,有的甚至再也不聯系,那么學校對開展畢業生畢業后就業跟蹤服務、就業質量調查就十分困難,導致問卷調查量少質低。因此學校必須完善畢業生就業跟蹤服務體系:
第一,保留聯系方式。在畢業生離校前,學校應建立畢業生聯系方式數據庫,包括手機、QQ、微信等多種聯系途徑,并及時更新數據庫,避免畢業生聯系方式發生變更導致聯系中斷。
第二,保證聯系頻率。在畢業生畢業后三年時間內,學校安排班主任、輔導員等專門人員與畢業生主動聯系,確保每半年與畢業生至少聯系一次,詢問畢業生就業現狀,對有問題、有困難的學生提供指導幫助。
第三,開展“面對面”交流。學??梢酝ㄟ^設立“校友返校日”等形式,或者每年寒暑假安排有關人員對于畢業生就業比較集中的城市、單位進行走訪,與畢業生召開 “面對面”座談交流會,真實了解畢業生的就業情況,把握畢業生的就業心理變化,一方面開拓了學校的就業市場,同時又讓畢業生感受到了學校的人情關懷。
學校開展有效的畢業生就業跟蹤服務工作,既提升了學校就業工作服務水平,促使學校就業工作發展,又在一定程度是加深了畢業生與學校的情感,培養了學生綿延不斷的母校情結。
參考文獻:
[1]賈華格.大學生母校情結培養的學生工作視角[J].高等教育,2012,(6).
[2]胡解旺.略論地方普通高校校友的母校情結[J].嘉應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2014,(1).
[3]袁先海.運用網絡博客開展大學生就業指導和服務工作若干探索[J].經濟研究導刊,2009,(32).
論文指導 >
SCI期刊推薦 >
論文常見問題 >
SCI常見問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