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的進步不僅需要科技的發展,更需要創新,創新精神是很可貴的,我國很多大學也都開始培養大學生的創新意識了。本文就是一篇高等教育論文范文,主要論述了大學生創新課題的創新能力培養途徑。
摘要:創新是民族的靈魂,是人類社會發展的動力。高等學校是培養創新性人才的重要基地,創新能力的培養是高等教育的核心內容,也是國家創新體系中的重要環節。針對當前我國本科生創新能力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不強的現狀,本文提出了了基于專業教師指導的大學生創新項目,如何更好地激發大學生參與科學研究的興趣,調動大學生主動學習的積極性,達到培養大學生創新能力和意識的新思路和建議。
關鍵詞:創新能力,大學生,創新能力
當前國際競爭形勢相當復雜和激烈,而其實質是人才的競爭。在人才的培養中,本科生教育通常被視為一個國家教育的最重要的環節,因為其與科學研究存在高度的關聯性;高等學校教育也成為培養高素質、創新型人才的重要基地。大學生參加科研項目可以激發學生的科研興趣,拓寬知識面,獲得更新的知識,強化理論和實踐的結合,提高大學生的綜合素質[1]。大學生創新課題常以團隊的形式進行,因此可以培養協作精神,鍛煉社交能力,端正科學態度,構建創新型國家,響應國家總理李克強提出的“中國智造”理念,大學生的科研活動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因此,大學生創新型的科研項目不僅是優秀本科生教育的本質特征和活力所在,同時也是提升學生科研興趣和能力的必修課。在普遍推廣素質教育的大環境下,高校人才的培養應該要圍繞著培養創新能力這一核心來進行。近年來,我國本科生招生數量急劇擴大,全日制本科生群體在年齡,入學動機、學習經歷、就業競爭等多方面展現出多樣化,僅憑單一的課堂教學已經無法滿足全日制本科生的培養要求,急需探索培養高質量本科生的新途徑。因此對創新人才以及當代大學生創新能力的培養得到了廣泛關注,己經成為研究與實踐的重要課題之一。大學生創新項目是指國家為促進高等學校轉變教育思想觀念,改革人才培養模式,培養適應創新型國家建設需要的高水平創新人才而設立的面向本科學術層次的科技創新和創業項目[2]。在實際工作中發現大學生創新課題的實踐中存在以下問題:
一思想認識不足,科研流于形式化
積極引導和鼓勵大學生參與創新課題,旨在培養高質量的優秀本科生,激發學生對科學研究的興趣,提高大學生創新能力,培養大學生發現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但在實施過程中,部分學生往往只局限于組織幾個興趣小組、科技活動小組,或是在選題時直接從指導老師的課題里選擇一部分科研內容作為自己的創新課題,顯然這種創新能力的培養之停留在表層,并沒有觸及到創新培養的本質。而在項目的實施過程中,仍然受到傳統的“填鴨式”教學方法的影響,指導老師處于主導地位,提出具體的解決方案,學生只是方案的執行者和操作者,在創新能力培養過程中,學生的主體地位無法體現,導致創新人才的培養只是流于形式。(一)創新氛圍不足,評價機制不健全受傳統教學模式的影響,絕大部分大學生習慣于被動接受老師的灌輸式教育和來自于書本的知識,對科研的興趣不足,甚至覺得科研應該是研究生、博士生要接觸的層面,在本科生中沒有形成濃厚的創新研究的氛圍,這從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學生的科研意識和興趣。另外,對大學生的評價指標依然以學習成績為主導,雖然高校對大學生參與科研、創新有一定的激勵措施,比如在評定獎學金、考研等方面有一定的加分,但是目前沒有形成完整的、長效的激勵機制。高校教師承擔著比較繁重的教學和科研任務,要抽出時間來指導大學生創新項目的申報和實施具有一定的難度,而且增加了工作負擔。目前對指導老師的激勵也不健全,只有指導學生獲獎后在評定職稱時才有一定的加分,這對老師的過程付出缺乏認可,積極性受到影響。
二鑒于以上明顯突出且具有普遍存在的問題,本文提出能夠促進大學生積極參與、主宰和享受科研的幾點建議如下
(一)建設創新型校園文化,營造良好的創新氛圍在趨向于高度文明的現代社會過程中,文化被認為是影響人類發展漫長而最為重要的主要因素。而大學校園文化作為培育校園精神文化和發展校園精神文化所需要的文化環境的總和,它是行為和價值觀共同的行為規范的集中體現,校園文化可以對教師和學生產生潛移默化的影響。學校應該創建創新型校園文化,營造良好的文化氛圍,在創新氛圍濃厚的環境下,教師和學生才會熱愛鉆研,善于創新。良好的創新環境對學生創新思維的形成具有促進作用。(二)建立完善的課外創新平臺,創造良好的科研條件大學生創新的開展與研究生科研的開展有很大的區別,由于大學學習階段的主要任務并非科研與創新,加上經費的投入問題等,高校很少建立針對大學生的科研創新平臺,多半是借助其余的平臺來開展一些科研項目,學生往往會因為項目實施條件不充足而中止甚至放棄。因此,高校應該依托大學生創新項目創建課外創新平臺,這個平臺應該包含:第一,學生可以通過本校圖書館、互聯網獲取最新的知識信息。第二,根據不同的專業提供儀器設備,建立與已有實驗室聯絡工作,方便學生利用現有的實驗條件實施創新項目。第三,完善輔助服務系統,如為學生提供相關的安全教育和技能培訓,提供固定的交流空間和討論場所,提供相關的技術、操作方面的咨詢、指導等。良好的科研條件可以促使學生將理論與實際、知識與能力的雙重提升結合起來,創新平臺的搭建能做到因材施教,充分發揮創造空間,使學生的創新能力真正得到提升。(三)積極引導,注重學生的興趣和自主性由于本科學習階段對科研設計相關知識掌握較少,專業方向尚不了解,所以除了需要學校對創新項目進行大力宣傳外,還需要專業教師的積極引導和指導。首先,專業教師要充分利用課堂教學的機會,盡力做到課程內容前沿化、教學方法前沿化、教學設施前沿化等等,介紹該專業相關的前沿知識和最新研究動態,激發學生的科研興趣和創新意識。其次,鼓勵學生與相關專業老師積極聯系,在交流過程中發掘并尊重學生的興趣和愛好,吸納有興趣的學生直接參與自己的科研活動和學術交流,激發學生的動力、熱情和興趣,培養大學生的創新知識學習能力和實踐操作能力。第三,指導過程中要注意教師與學生的角色和地位從屬問題。在創新項目的申報和實施過程中,學生的角色地位應該是自主的,教師則屬于從屬地位,其職責則是提供引導和幫助。學生的學習主體角色在研究性學習中得到認同和尊重,會激發學生的極大學習熱情,在設立創新項目時,大學生必須主動提問,形成問題意識,這種問題意識可以促使個體不斷地積極思考,不斷地提出問題和解決問題,而發現問題正是創新的起點和開端[3]。(四)健全激勵機制和完善評價體系目前高校逐漸認識到創新在人才培養中的重要性,大學生創新項目是高??萍紕撔碌闹匾M成部分之一,是原始創新、技術創新、應用創新的一個重要生長點。對于大學生創新項目的申報和實施,無論是學生還是指導老師都需要投入比較多的精力和時間,也涉及到物力財力的投入。而現階段很多高校對于學生的評價依然以分數為主要的指標,高校教師在考核評價、晉升職稱等方面依然注重于教學工作量、項目申報及學術論文的發表,雖然很多學校對于積極參與大學生項目的學生和老師均有一定的獎勵措施,有的高校還采取了創新教育學分的激勵措施,但是對于大學生創新項目的學分替代研究尚處于空白探索階段,李蘭通過調查“大學生創新項目在人才培養方案中學分替代”,結果表明專家對大學生創新項目在學分制人才培養方案中學分替代作用的態度為100%[4]。因此,應該采取相關的措施鼓勵大學生和指導老師積極參與大學生創新項目,健全激勵機制和完善評價體系。對于指導老師,同樣的依據具體的情況給予獎勵,還可以給予適當的物質獎勵[5],這些激勵措施可以提高老師和學生參與大學生創新項目的積極性。
三結果與展望
創新是民族進步的靈魂,是當今國家核心競爭力的重要組成部分。注重大學生創新能力的培養是與知識經濟及經濟全球化趨勢相適應的一種全新的人才培養模式[6]。大學生創新項目的開展是培養學生創新意識與創業能力的一個很好的抓手,要達到計劃的預期目標,高校要以此為良好契機,積極引導和鼓勵師生積極申報和參與,增強高校創新力量。
參考文獻
[1]何玉玲,王嵐,李莉.國家大學生創新課題學生創新理念培養初探[J].中國高等醫學教育,2011,(4):35-37.
[2]呂萌荔,聶小軍,宋衛寧.淺析大學生創新項目對創新思維培養的作用[J].中國林業教育,2016,3(34):7-8.
[3]梁淑珍.淺議大學生創新思維的培養與訓練[J].江西財經大學學報,2007(2):118-121.
[4]李蘭.大學生創新項目在學分制人才培養方案中的學分替代研究[J].佳木斯教育學院學報,2014(5):132-133.
[5]何興兵,林永慧.提高大學生創新能力的有效途徑—大學生創新,項目與教師科研課題相結合[J].高教論壇,2012(4):66-67,
高等教育論文投稿期刊推薦:《高等教育研究》作為高教研究類綜合性學術理論刊物,雜志注重學術性、前瞻性和時代性,在長期的辦刊實踐中形成了注重反映高教研究前沿的學術動態,大力倡導不同觀點的學術爭鳴,特別重視扶植中青年作者,積極加強與海外專家學者的聯系等辦刊特色。雜志不定期地組織各種專題研究,刊登的論文具有選材面廣、觀點新穎、針對性強和勇于探索等特點。
論文指導 >
SCI期刊推薦 >
論文常見問題 >
SCI常見問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