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文是中學課程中很重要的一個科學,不論是小學還是大學我們都在接觸著語文,語文也是一切文科學習的基礎學科。大學的文學專業也不例外,首先要打好語文基礎才行。本文是一篇中學教師投稿范文,主要論述了高中語文教學方法研究。
關鍵詞;語文教學,多媒體,探討
一、培養創新意識,拓寬思考的維度和寬度
多媒體技術通過具體的音頻、視頻、圖文等形式將抽象的文字進行直觀的展現;通常學生在閱讀文字時,腦海里也會描繪出自己理解的畫面,在將二者進行對比分析后,既有利于理解掌握相關內容和知識,又在一定程度上訓練了形象思維的能力。教師利用多媒體設計出更具綜合性、多樣性的課堂問答,促進學生想象能力的提高,從而培養其創新意識,拓寬其看待問題的角度及思考問題的維度。杜甫是唐朝著名現實主義詩人的代表,其作品多反映社會矛盾和民間疾苦。在《登岳陽樓》中,詩人采用想象與寫實相結合的寫作手法,既描繪了洞庭湖的壯闊,又展現了詩人的廣闊胸懷。在《茅屋為秋風所破歌》中,詩人將茅屋被秋風所迫的焦慮,升華為憂民之情;這也是詩人廣闊胸懷的另一種體現。在教學時,教師利用多媒體技術向學生展示兩首詩所表現的畫面,既有助于學生理解詩句的內涵和詩人的情懷,也有助于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擴寬學生思考的維度和寬度。
二、實現多媒體技術的有效使用,促進教學方法改革的優質和高效
多媒體信息技術對語文課堂教學的促進作用顯而易見,但是為了達到更加優質高效的教學效果,在具體使用中,教師仍然需要注意幾個問題。正確認識多媒體教學多媒體技術只是教師為了更好地完成教學目標所借助的輔助工具。無論社會發展到什么階段,它都無法取代教師和學生在教學中的地位和作用。因此,教師必須正確認識多媒體技術,使之真正服務于課堂教學。在運用多媒體技術進行教學時,如果教師“照本宣科”,讓學生跟著課件的“思維”進行學習,不僅會失去課堂示范作用,更會失去教師個人的教學風格和魅力。教學是一個不斷變化、不斷發展、不斷進步的過程。如果一味依賴多媒體教學,忽視課堂中的師生互動,錯過學生一閃而過的創造,將使學生形成定性思維,遏制學生獨立思考能力的提高,阻礙學生思維活躍性及創新性的發展。因此,要正確認識多媒體教學的意義,根據教學內容合理選擇教學形式,而不是一味地亂用、濫用。正確認識語文文科的特殊性與其他學科最大的不同是,語文通過文字表述內容,傳達情感,并給我們帶來無限的遐想。語文教學的目的是提高學生的語言運用能力和語文素養,如果以多媒體為教學的主要形式,以影音和圖片代替學生的閱讀和想象,不僅無法實現語文教學的目的和意義,更會弱化學生的語言感受能力、文字品味能力和文章閱讀能力,學生語文素養的提高也無從談起。綜上所述,多媒體技術有其獨特的優勢,對我們的教學起到錦上添花的效果,對于這一新生事物,我們既要努力去適應去使用,但也應該有冷靜的頭腦,在課堂中真正做到適當、適量,合理而高效地使用它,讓這一新生事物充分發揮其應用的效用。
參考文獻:[1]成平廣.淺談現代教育技術與高校就業指導工作[J].科技資訊,2005(6).
中學教師職稱論文投稿期刊推薦:《新語文學習》(教師)(雙月刊)創刊于2005年,是由江蘇教育出版社主辦的教輔刊物。讀者對象:中小學階段語文教師、教研人員(各版本教材)。合初中生閱讀,暢游語文天地,感悟人文情懷,直擊考試資訊,開啟創新思維,帶你領略母語的無窮魅力,讓語文學習成為輕松樂事。
論文指導 >
SCI期刊推薦 >
論文常見問題 >
SCI常見問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