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觀眾屏息凝神,欲知后事如何時,鏡頭戛然而止,“全劇終”三個字為跌宕起伏的劇情畫上了休止符;當讀者興趣盎然,沉迷書中不可自拔時,調皮的“……”為精彩的故事情節做了看似倉促的結尾。但我們往往發現,恰恰就這些“……”激發了我們的想象力,讓我們翹首以待續集的出現,也讓我們在已知的基礎上進行無止境的猜想,期待續集的出現并為那些未完的故事譜寫自己心中的結局。
蘇霍姆林斯基說:“在人的心靈深處都有一種根深蒂固的需要,這就是多想自己是一個發現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兒童的精神世界中,這種需要則更強烈。”由此可見,好奇心和求知欲旺盛的小學生們對“續集”的興趣比大人更濃,他們童稚的想象世界中有斑斕的色彩,基于這一特點,以讀促寫,讀寫結合,利用“續集”效應,鼓勵學生在閱讀過程中展開豐富想象,結合閱讀材料或教材課文,對未完的故事進行續寫,為它們譜寫“續集”便有其重要的意義。事實證明,寫“續集”不僅能夠激發學生的想象力,而且能激發學生對寫作的興趣,鍛煉學生的文字表達能力,有效提高學生作文水平。
然而,什么是續寫?薛金星老師在《初中語文基礎知識手冊中》指出,“續寫,是指從原文出發,遵循原文思路對原文作延伸”。 由此可見,續寫就是在理解原文的基礎上,展開合理想象,創作出一篇與原文緊密相連,但又具有相對獨立性的文章。
通過分析教材,我們會發現適合續寫的故事有很多,《狼和小羊》《小獅子愛爾莎》《小木偶的故事》《凡卡》《窮人》等等,都可以利用想象,創造出“續集”。
那么,如何在教學中滲透“續集”效應,讓續寫這種寫作形式發揮作用并產生良好效果呢?
一、創設情境,激發學生的興趣
根據課文內容,規定進行續寫的方向,以提問等方式進行情境創設,激發學生的興趣與探究的欲望,讓學生在已有知識的基礎上,充分發揮想象力,為故事譜寫“續集”。比如,在《狼和小羊》一課中, 兇惡的大灰狼想吃掉可憐的小羊,它就不斷找茬,在閱讀課文的過程中學生為小羊的命運感到深深擔憂時, 文章戛然而止,以“……”結尾,留給好奇的學生們無限的想象空間,“狼往小羊身上撲去以后,發生了什么呢?”此問一出,必會引起大家的猜想,學生們會回想起自己看過的童話書或者動畫片,比如目前十分流行的“灰太狼與喜羊羊”等,從而對創作《狼與小羊》 的故事續集產生強烈的興趣。
二、暢所欲言,放飛想象的翅膀
在促使學生們思考的同時,老師還應鼓勵同學們各抒己見,踴躍發言,大膽地用語言表達自己的構想,用講故事的形式向同伴講述自己為小羊設計的命運軌跡。比如說,有同學會突破常規說:“正當狼往小羊身上撲去時,小羊一看身邊有個深澇壩里水滿滿的,于是向左一閃,只聽撲通一聲,狼掉進澇壩里折騰了幾下就被水淹死了,聰明的小羊終于戰勝了兇惡的狼。”她的續集會上演一出“聰明小羊大戰大灰狼的故事”;有的說:“狼說著就撲向小羊,小羊嚇得連忙往家跑,狼也窮追不舍,小羊一邊跑一邊叫:‘媽媽、爸爸,快救救我,狼要吃我了!’羊媽媽和羊爸爸聽見小羊的叫聲,連忙開門把小羊拉進家里,把鐵門鎖緊。狼使出全身力氣撞門,可是門鎖得太緊了,狼撞暈了頭,也沒把門撞開。等狼醒過來,看見屋頂上有一個煙囪,就爬上去,打算從煙囪里下去,沒想到小羊一家人早就想到了,羊媽媽早就燒了一鍋開水,狼一下去,就把他燙死了。……也有同學會重視團結的力量,她的續集可能會為大家帶來“團結起來力量大”,各種小動物幫助小羊對付大灰狼的故事等等。老師把課堂主動權交給學生,在一旁引導和促進同學之間相互交流借鑒,這樣有利于碰撞出思維的火花,也可以鍛煉口語表達能力,為書面寫作打下基礎。
三、以說促寫,用邏輯武裝文字
學生把自己創作的“續集”以口頭表達的方式生動有趣的再現出來,但是,要把構思定型成一篇文章,就需要把口語轉化為合乎邏輯和語法的文字,因此,在發言結束后,老師應該正確引導,誘導學生有邏輯有條理地把口頭語言轉化成書面語言,創作出一篇篇生動有趣,想象豐富,用詞準確,條理清晰的小故事。如課文《小木偶的故事》中擁有了人類所有表情的小木偶后來又會遇到什么事情呢?請大家繼續寫故事。既要大膽想象,又要把握故事的主線,把握人物的性格特點。
四、賞識學生,給與適當評價與教育
在教學過程中,要使每個學生都積極投入到自覺的學習過程中,成功的體驗和自信是必不可少的。教師對他們的賞識會給學生一種成功感,激發他們創作的欲望。續寫本事是一種開放的寫作,評價方式也應該多樣化。老師評價時用欣賞的眼光看待每一個孩子,尋找他們的優點,看到他們的進步與發展。除此之外,老師還可巧妙利用續寫并結合生活實際,在教學滲透安全教育或道德教育,比如通過《狼和小羊》的故事,以及同學們創作的“續集”,讓學生們學會如何應付現實生活中遇到的“大灰狼”。
續寫如同一座橋梁,連通的不僅是閱讀能力和寫作水平,也連接著課本內容與實際生活,更重要的是讓現實與想象結合,給寫作插上想象的翅膀。給故事創作“續集”,變的是故事的情節,角色的經歷,不變的是故事的主旨和角色的特征。在閱讀教學的基礎上,適當選材,巧妙利用“續集”效應,對所學課文進行續寫,不僅能激發學生的興趣,放飛學生的想象力,讓學生成為發現者、研究者、探索者,而且也能促進學生對作品進行更深入的解讀,加深對課文內容的理解。在教學過程中,學生在老師的指引下,深化對原文中心思想的準確把握,對文中角色的特征加以分析和揣摩,展開豐富的聯想與想象,有條理地組織語言,運用準確詞匯生動再現自己的所思所想,如此一來,好的“續集”必然會躍然紙上,讓人耳目一新。
論文指導 >
SCI期刊推薦 >
論文常見問題 >
SCI常見問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