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本文以“播音生的日常”為例,淺析播音主持垂域新媒體相關探索實踐。“播音生的日常”新媒體實踐平臺,綜合了“五位一體”的基本能力訓練、“運營+制作”的新媒體能力培養、“理論+實踐”的項目制探索。播音與主持藝術專業的教育正在變革,希望“播音生的日常”能在新媒體播音主持教學和實踐上帶來一定思考與啟示。
關鍵詞:播音主持;新媒體;微信公眾號;播音生的日常
江幸芷; 金廣迪; 杜洋, 傳媒論壇 發表時間:2021-10-31
“播音生的日常”——播音主持垂域新媒體矩陣構建的探索,建立了以微信公眾號為主要平臺,抖音、視頻號等為輔助的播音主持實踐平臺,實現了播音媒體矩陣探索嘗試。在學習播音主持道路上搭建展示平臺,做播音生的新媒體記錄者和成長見證者。
一、“播音生的日常”簡介
(一)新媒體環境下的播音主持
由于媒介發展日新月異,媒體環境發生巨大變化,這對以培養傳統廣播電視從業人員的播音主持專業提出了挑戰。根據教育部《普通高等學校本科專業目錄》顯示,播音與主持藝術(代碼130309)隸屬藝術學一級學科,戲劇與影視學二級學科。在傳統媒體和新媒體的發展中,播音與主持藝術是一個見證者,是具有文學、新聞、藝術等多學科交叉發展的特點的經歷者。
回顧專業發展歷程,播音專業具有著鮮明的紅色基因。新中國的播音事業開始于陜北革命老區,1940年中國共產黨領導的第一座廣播電臺——延安新華廣播電臺誕生,標志著人民廣播播音的開始。在過去很長的一段時間里,規范的播音風格與形式占據著媒體的主流。隨著新媒體的迅猛發展,傳統媒體受到很大沖擊,轉型與融合成為發展新趨勢。新媒體的海量信息、多元傳播,給播音主持行業帶來挑戰的同時,也帶來了新機遇。
在媒體深度融合的背景下,傳統媒體通過技術創新搭建了眾多平臺,新媒體環境下“兩微一端”特色鮮明。如“央視新聞”微博、微信、客戶端等,成為新媒體中典型案例。如今,播音專業不僅僅著眼于培養廣播電視傳統人才,更是面向新媒體培養復合型人才。專業實踐平臺也不僅局限于廣播電視等傳統媒體,更有著眾多新媒體平臺的加持。
(二)關于“播音生的日常”
對于播音主持專業來說,新媒體正是一個絕佳的實踐機會。以傳媒類“網紅大V”為例,微博上有“中戲北電的帥哥們”“北電中戲的美女們”火爆網絡。播音類型的微博有“中國播音主持網”“播音班的師哥師姐們”,微信公眾號有“播音中國”“播音緣”“播音僧”“播音夢工廠”“播音班的日常”[1]等,創作了眾多專業內容,具有較大影響力和傳播力。
“播音生的日常”——播音主持垂域新媒體矩陣構建的探索,是2020江蘇省高等學校大學生創新創業訓練計劃項目,曾榮獲2020南京傳媒學院“互聯網+”大學生創新創業大賽二等獎。在運營“播音生的日常”項目之前,團隊有著運營“播音班的日常”微信公眾號的運營經驗。自2020年3月20日起,微信公眾號“播音生的日常”與用戶見面,“播音生的日常”播音主持垂域新媒體矩陣構建正式開啟,希望建立以微信公眾號為主要平臺,抖音、視頻號等為輔助的播音主持實踐平臺,嘗試打造播音雜志類型媒體矩陣。微信公眾號“播音生的日常”作為項目核心打造內容,每日發布精彩推文,已吸引粉絲近萬。
(三)微信公眾號“播音生的日常”
作為播音主持雜志類型公眾號,“播音生的日常” (微信公眾號:boyinrichang)分為“播音干貨”“精彩專題”“聯系我們”三大內容板塊。
“播音干貨”,凝聚播音知識,助力專業學習。內容包括練聲素材、普通話測試、播音人物等。原創練聲素材,為播音主持專業學生提供規范詳細的練聲干貨;普通話測試相關推文,示范朗讀音頻助力普測;播音人物專題,讓播音生銘記那些為我國播音主持事業做出貢獻的前輩;公眾號也在第一時間推送全國大學生廣告藝術大賽等比賽相關信息,是一個非常實用的播音百科全書。
“精彩專題”,匯集八方資訊,關注播音專題。內容包括“Show Time”作品展、招聘信息站、比賽信息站、播音資訊等。“Show Time”為播音生們的精彩作業展示。針對新媒體,學生們進行各種創新與嘗試,創作了豐富多彩的作品。例如,針對時下熱點的專題展示,如花式繞口令、找“塞班”“驚雷”等,反響火熱。招聘信息站、比賽信息站,為用戶提供及時、豐富的資訊選擇。播音資訊站更是豐富多彩,既有實時發布高校考研招生信息的“播音考研季”,也有專業類型的“播音員主持資格證”專題,更有豐富閱歷與知識的“播音芝士”等。
“聯系我們”,打通線上線下,拓展互動方式。作為線上線下的溝通渠道,可以讓創作者與用戶直接進行互動。“關鍵詞”檢索,跳出推文獲取資訊。“私信”聊天,播音小助手線上答疑。更有播音課程、普通話一甲、演講朗誦等內容作為拓展空間。“聯系我們”為將來發展線上線下課程與合作提供了廣闊空間,也為今后播音主持相關培訓的開發提供可能。
二、“播音生的日常”創新實踐探索
“播音生的日常”運營團隊的大多來自于南京傳媒學院(原中國傳媒大學南廣學院)播音主持藝術學院,其播音與主持藝術專業的人才培養也是緊扣“大口語傳播”,體現“厚基礎、寬方向”[2]。在新媒體環境下,“播音生的日常”項目也正是五位一體基本能力、新媒體 “運營+制作”能力、“理論+實踐”項目制實踐的充分結合展現。
(一)“五位一體”基本能力訓練
“五位一體”的基本能力訓練,即“策劃、采訪、編輯、播音主持、制作能力”的訓練。
(1)“策劃”能力——專業素質能力。在“播音生的日常”里,每一位運營者都有自己獨特的視角,從不同的角度出發策劃不同專題。不論是比賽、招聘,還是其他內容,運營者都能夠對每一個專題進行全方位的策劃與執行。比如,“播音干貨”專題中,將播音主持的“練聲素材”與“大廣賽”巧妙融合在播音主持實踐專題中。
(2)“采訪”能力——工作素質能力。采訪能力方面,運營團隊定期對知名校友與師生進行采訪,鍛煉運營者采訪能力,為今后工作打下專業素質基礎。從選擇采訪對象、到編寫采訪提綱、再到正式的采訪環節以及最后的素材整合,公眾號的每一個運營者都參與其中,各司其職,得到相應鍛煉。
(3)“編輯”能力——專業基礎能力。它能鍛煉每一位運營者的編輯與寫作能力。從初稿到定稿,可能會經歷無數次修改,才能形成一篇篇推文。這既磨煉了意志,又鍛煉了能力。目前,公眾號已發布近千余篇推文,從小編、到責編,運營者的編輯能力得到了不少鍛煉。
(4)“播音主持”能力——專業核心能力。作為播音與主持藝術專業的學生,播音創作能力至關重要。內部技巧,內在語、對象感、情景再現。外部技巧,重音、停連、語氣、節奏。“內三外四”技巧融匯在創作之中。在 “普通話測試專題”“Show Time”等眾多環節,都是專業的精彩展示。直接接受大眾檢驗,學生實踐能力得到了充分鍛煉。
(5)“制作”能力——專業拓展能力。在公眾號運營過程中,小到一個音視頻的制作、推文內容的制作、推文的排版制作,大到整個公眾號的IP運營與制作,都無不體現“制作”能力。制作與運營的素質,更是一種職業能力的拓展和訓練。
(二)“運營+制作”新媒體能力培養
新媒體環境下,播音主持人才培養需要新媒拓展和結構調整,除了繼承傳統的人才培養模式中的精華之外,還要注重新媒體帶來的新要求。創新與創作過程中,新媒體的運營與制作能力至關重要。
麻雀雖小五臟俱存,新媒體的運營與制作與傳統媒體運營的模式相似,公眾號就像一個小小的媒體,制作推文就像制作一檔節目,運營者們先“采集”、后“編排”、再“播送”,最后推送給用戶接受反饋,并在之后進行互動。公眾號運營中,運營者分工明確,從選題到寫稿到編輯再到排版,將每一篇推文不斷完善,最終呈現專業化、最優化的成果。
“播音生的日常”微信公眾號服務播音主持愛好者,通過音視頻等輔助工具,利用新媒體使傳播內容更有趣、更多元。公眾號中的“聯系我們”版塊與“留言板” 功能,能讓運營者直接得到來自關注者的反饋,直接與用戶交流。這些都對學生未來真正的媒體運營和反饋積累了實踐經驗。
(三)“理論+實踐”項目制探索
“播音生的日常”將理論與實踐結合,既申請了理論的、學術的科研項目,又進行了實踐項目的運營。作為江蘇省高等學校大學生創新創業訓練計劃項目、南京傳媒學院“互聯網+”大學生創新創業大賽二等獎項目,“播音生的日常”既得到了項目制的資助,又得到了項目化的運營鍛煉。在項目制實踐探索的道路上,做到了“1+1>2”的效果。讓運營者們欣慰的是,項目運營過程中,“打賞”“流量主”等設置也為項目賺到了一定流量與資金,這是對項目運營的肯定和支持,更是項目制的變現與收獲。
三、結語
如今,新媒體正改變著我們的生活方式,對播音主持專業提出了新的要求。播音主持從業者面臨著新的機遇和挑戰,播音主持專業師生也在各媒體平臺嘗試新的實踐與探索。
放眼整個新媒體類型的平臺,從事新媒體運營與傳播的播音主持類型的院校自媒體專業賬號并不多, “播音生的日常”以南京傳媒學院播音主持藝術學院播音專業為基點,通過本專業學生與播音主持愛好者共同參與,構建實踐平臺,提供播音資訊,助力學習生活,取得了良好成效。其項目的實踐性、實用性,正更新著播音主持專業的教學和實踐方法,讓這個實踐性極強的專業增加更多新媒體色彩。
在新媒體環境教育新形勢下,播音與主持藝術專業的教育也正在變革。“繼承傳統,立足新媒”,打造優質新媒體人才培養師資團隊,探索大口語傳播下新媒體播音主持人才培養新模式,十分重要。希望“播音生的日常”——播音主持垂域新媒體矩陣構建的探索,能夠在新媒體播音主持教學和實踐的探索上帶來一定思考與啟示。
論文指導 >
SCI期刊推薦 >
論文常見問題 >
SCI常見問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