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基于課程質量的內涵,回顧了翻轉/混合式教學效果及其影響因素相關文獻,從教學過程、教學主體、教學途徑和教學支撐(平臺)等角度,研究提出了翻轉-混合式教學課程質量的綜合評價指標體系,包括教師工作質量、學生學習質量和平臺支撐質量3大類、10小類,45項指標,闡述了各指標的基本內涵,并構建了翻轉-混合式教學課程質量的綜合評價模型。研究結果有助于高校和教師更好地開展翻轉-混合式教學,提升其質量。
關鍵詞:混合式教學;翻轉式教學;課程質量
由于翻轉-混合式教學的獨特屬性,傳統課堂教學質量評價指標難以有效度量,通過對課程質量概念的界定,以系統思想、綜合評價理論與方法為指導,基于翻轉-混合式教學運行的屬性和特征,本文研究了“互聯網+”教育背景下,高校翻轉-混合式教學課程質量綜合評價問題。
一、相關文獻回顧
解筱杉等(2012)指出混合式教學是一個復雜系統,包含教師、學生、教學支持、教學過程和評價等因素,它們相互聯系、相互作用,從不同層面和角度對混合式教學效果產生不同的作用[2]。相關研究成果梳理如下:
教學過程方面:前期工作,分析學習需求,確定教學目標;教學平臺構建,教學資源設計和開發;學習活動設計,確定學習內容、學習計劃及其評價策略;在線和課堂教學實施,管控學習過程;教學效果測量與評估[3-7]。
教師主體方面:主講教師是翻轉-混合式教學最根本的因素[8](李寶等,2016),教師期望的合理傳遞影響大學生學習態度[9](劉紅霞等,2014),教師參與程度、師生互動對學生的學習效果有顯著影響[10-11](王琛等,2014;
李曉文,2015);教師的教學能力和教學方法、課堂面授,線上線下討論的設計和組織影響混合式教學質量[12-13]
(毛曉仙等,2015;夏慶利等,2017);教師關注學習困難生、學習支持影響翻轉課堂的教學效果[13-14](夏慶利等,張成龍等,2017);教師教學管理也影響教學效果[14](張成龍等,2017)。
學生主體方面:學生對教學規則的接納度和反應直接影響到混合式教學效果[15](舒杭等,2016);學習動機、學習氛圍、交互行為是影響學生學習滿意度最直接的因素,學習風格、學生學習背景是最根本的因素[8](李寶等,2016)。
教學支撐(平臺)方面:學習資料、學習管理平臺功能設計對學生的學習效果有顯著影響[8、10、11、13、14](王琛等,2014;李曉文,2015;李寶等,2016;夏慶利等,張成龍等,2017);微課和題庫建設影響翻轉課堂教學效果[13](夏慶利等,2017);課堂物理、制度、心理和虛擬等學習空間影響教師的教學和學生的學習[16](楊延等,2017)。
其他因素:Badurl Khan指出翻轉/混合式教學設計時還需考慮教學機構、教學要素和倫理等因素[17];課程特征會影響翻轉課堂教學質量[11](李曉文,2015);恰當的教學規則是混合式教學實施的關鍵和保障,直接關系到其實際教學效果[15](舒杭等,2016)。
國內學者專家關注翻轉/混合式教學效果(教學質量)相關問題的研究,但美中不足:一是教學效果與教學質量內涵的研究深度欠缺,相關概念如課程教學質量、課堂教學質量、教學設計質量、教學實施質量等的異同和關聯少有分析;二是教學效果(質量)的影響因素系統性研究不夠,且其影響效果如何評價未見研究;三是翻轉-混合式教學課程質量的綜合評價研究少見。
二、翻轉-混合式教學課程質量綜合評價體系構建
混合式教學是把傳統課堂教學方式的優勢和網絡化教學的優勢結合起來的一種教學模式[18](何克抗,
2004);翻轉課堂是將學生的課下預先學習與課上教師主導討論、解析相結合,形成師生教學互動的一種教學模式[19](王鳳秋等,2017)。混合式教學不一定會“翻轉”課堂,但“翻轉”課堂一定是混合式教學。研究生的學習特點(學習與研究結合)、學習能力和教學環境(小班教學)能夠接受、適應和保證翻轉課堂[19](王鳳秋等,2017),翻轉課堂對于促進研究生深度學習具有顯著的效果[1](陳明選等,2016)。
質量的基本內涵指產品或服務滿足明確或隱含(潛在)需要能力的特征和特性的總和。課程教學質量是通過一門課程的完整教學活動,基于師生雙向互動,所形成的符合人才培養目標和滿足社會需求的效果,包括教的質量和學的質量,是兩者有機統一的整體體現。課程教學效果是指在課程教與學的全部相關環節和活動的作用和影響下,學生在態度、知識、能力和素質等方面發生的改變狀態。課程教學質量與課程教學效果內涵相似,又有所差異,不宜簡單等同視之,有時也難以明晰地將其分割。
本文中課程質量是指在翻轉-混合式教學模式下,相關要素如教師工作、學生學習和平臺支撐滿足課程培養目標,有助于大學生學習態度、專業知識、業務能力和個人素質良好形成的各種特性和特征的總和,可以通過相關指標構成的體系予以量度和判斷。根據上述相關文獻回顧,基于翻轉-混合式教學課程質量的內涵,遵循翻轉-混合式教學過程的一般結構[2、3、4-8、15、20],本文從教師工作質量、學生學習質量和平臺支撐質量三個方面構建了翻轉-混合式教學課程質量的評價指標體系(如表1所示),并確定了各指標的內涵。
(一)教師工作質量評價
教師工作質量:在翻轉-混合式教學模式下,教師為保證和提高教學質量,教學準備、教學實施和教學管理等工作全部特性和特征的總和或所達到的水平。
1. 課前/線上工作質量指標
(1)分析學生:為確定教學目標,更好地進行教學設計,分析大學生的學習行為特性、與課程相關知識存量、學習需求與要求、學習中可能遇到的問題等。
(2)教學設計:為有效實現教學目標,對課程教學活動相關要素如教學內容、教學時間、教學目的、教學對象、教學思想、教學安排、學習評價要求等的規劃、安排和決策。教學設計應適應大學生的自學,具有良好的啟發性,主要以PPT和教學視頻方式呈現和提供。
(3)提供資源:基于教學目標和教學設計,精心選擇并及時更新與推送教學擴展資源,包括參閱教材、實務(踐)性資料,主要以文本、圖片、視頻、動畫和課件等形式呈現,能夠支持大學生自主與協作的學習研究,滿足其個性化學習需要,更好地理解與掌握課程內容。
(4)布置任務:根據教學內容和要求,針對性設計完整、有特色的思考/練習題、研討問題、模擬試題和分析案例等,作業的數量與難度應適應大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和學習計劃。
(5)明確要求:根據對大學生的分析和教學目標,對大學生完成課前教學任務(如觀看視頻、PPT和相關資源,完成作業等)提出具體針對性的要求和建議,如發帖、筆記、作業和學習獎罰規則等,制定一個學習指南和課程教學日歷并予以公布。
(6)管理學習:為督促大學生完成課前學習任務,保證和提升課前學習效果,教師網上查閱大學生作業、預習時長和討論次數與質量等信息,針對性管控其學習行為。
(7)指導學生:通過討論區、聊天室、E-mail、QQ群和微信群等網絡通信工具,教師對大學生網上學習提出的疑問或感想、體會等進行同步/異步的交流與反饋,開展針對性指導和評價,并適時提出新問題,整理集成普遍性問題并解答。
2. 課堂/線下教學質量指標
(1)設計核調:基于教學設計,根據課前大學生學習情況,反思、補充、調整并確定課堂教學的重難疑點、課堂討論問題、自主探究及小組合作討論的問題。
(2)教學傳遞:基于教學設計,教師以真誠和飽滿的情感,通過語言、板書/PPT把課程重難點內容傳遞給大學生,激發和保持其積極向上的學習情感、學習興趣和學習動機,積極參與課堂教學活動,更深入理解課程內容。
(3)教學調節:教師以獨特的教學風格與大學生之間形成互動,營造氣氛融洽、節奏明快、效率最大、效益最優的高效課堂,促進和有助于大學生參與課堂教學活動。
(4)指導學生:通過小組討論、自主思考、展示成果等方式,以及個別或集中指導,教師鼓勵大學生積極主動參與,激發其思考、提出問題,并解答這些問題。
(5)評價成果:教師點評大學生課堂學習成果,引導其反思知識、能力和素質收獲,反思和總結其學習過程、學習態度、學習經驗和學習方法等。
3. 課后/線上工作質量指標
(1)布置作業:根據教學設計和課堂教學狀況,反思和確定大學生課后作業,包括主觀與客觀題、基本內容與拓展知識題、理論與實踐題等,作業的數量與難度適當。
(2)提供資源:基于教學設計和課堂教學情況,精心選擇并及時更新與推送課后學習資源,主要以文本、圖片、視頻、動畫和課件等形式呈現,推動大學生課后在線復習、深層思考,真正理解和掌握并適當拓展課堂學習內容。
(3)管理學生:為鞏固和提升課堂教學效果,教師網上查閱大學生作業、討論次數與質量等信息,針對性管控大學生課后學習行為。
(4)指導作業:教師及時收集、批閱大學生作業,全面了解大學生對課堂教學內容的理解與掌握情況,反饋作業中存在的問題,并恰當評價大學生作業,引導其反思作業過程中知識、能力和素質的收獲,反思和總結其作業態度、經驗和方法等。
(二)學生學習質量評價
學生學習質量:在翻轉-混合式教學模式下,大學生為保證和提高學習質量,自主、協作和積極地完成課前、課堂和課后等環節學習任務全部特性和特征的總和或所達到的水平。
推薦閱讀:《菏澤學院學報》課程教育研究是國家核心期刊
論文指導 >
SCI期刊推薦 >
論文常見問題 >
SCI常見問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