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出生在湖南的一個偏遠地區的農村家庭。小時候,我穿的衣服幾乎都是舊的,有別的大孩子穿過的,也有城里的孩子捐來的。有一次,我穿了一條像是女孩子才穿的帶花邊點綴的褲子去上學,遭到了同學的嘲笑,我只好在課間的時候躲在廁所里,等上課鈴響了之后再跑進教室,這樣就沒有人可以看到我穿“女人褲子”了。
類似的事情有很多,它們讓我在自卑、敏感中度過了中小學時光。
為了供我讀書,母親和父親一起去了木廠工作,正是父母的奮力托舉,我才能夠進入大學。剛進大學的時候,許多社團都有納新活動,我不敢報名,因為報名需要填寫聯系方式,而我連手機都沒有。同學請客吃飯我也不敢去,因為我沒錢回請他們。
當時有些同學喜歡在宿舍打游戲,懶得下樓吃飯,我便為他們跑腿送快餐,每次跑腿都能收到五毛錢的跑腿費。幾毛錢,對一個寒門學子來說,究竟意味著什么呢?五毛錢可以在食堂買到一坨米飯,一塊錢可以打印一份參考資料……
大學畢業后,我進入了一家航空公司工作。而當我意識到自己可能無法成為有編制的正式工后,便不顧父親的反對,選擇了辭職。在那之后,我當過證券公司的業務員,賣過飼料,做過房地產中介,曾拿著500塊錢一個月的底薪,住過漏雨的出租屋。后來,兜兜轉轉進入教育培訓行業,我當時看好這個行業,便全身心地扎了進去。
為了業績,我深夜12點跑到順豐快遞的物流中轉站,歷經3小時,只為找到第二天要用的文件;連續開車幾百公里,只為搶在競爭對手之前和合作單位把合同敲定。那時,我最喜歡的歌是《夜空中最亮的星》,我知道,夜空一定有一顆最亮的星,一直在照亮我前行。
2016年9月,我有幸接觸到了公眾號寫作。由此,我開始每天白天上班,晚上寫文章。直到有一天,我的一篇文章在朋友圈刷屏,被《人民日報》、新華社轉載。
我永遠記得第一次拿到微信公眾號原創標簽的時候。
我永遠記得第一次收到《意林》雜志郵寄給我稿費的時候。
我永遠記得自己的文章第一次登上微博熱搜的時候。
我決定辭職的時候,已經可以靠寫作每個月帶來上萬元的穩定收入。緊接著,便是無數個夜晚披星戴月回家,無數個凌晨熬夜寫稿子,無數個晚上因為選題而焦頭爛額……2019年,我的微信公眾號后臺粉絲突破200萬,殺入中國微信500強,我望著屏幕,淚奔。
不久前,同學組織聚會,有些富二代同學點名要我一定來。和這些近二十年沒見的同學聚在一個高檔的餐廳里,喝著咖啡,我感慨萬千。其中一個富二代同學笑著對我說,以前讀書的時候叫我下館子吃飯,我從來不去,這次能夠出來,很難得。我沒有回答他,只是轉過頭看著窗外的車流,仿佛看到曾經那個自卑、孤獨的自己。
“用了20年的時間,我才敢和你坐在一起喝咖啡。”我在心里這么說。
【觀點速用·正視磨難】
“我”小時候雖然因貧窮而變得自卑敏感,卻始終不乏斗志,憑借自己的不懈努力,最終走向成功。磨難,也許會讓人彷徨,陷入迷茫,但對于能夠正視磨難,迎難而上的人來說,磨難,是一種饋贈,與磨難“相撞”,更能讓你明白自己究竟可以變得多強。
【適用話題】環境;成長與成功;堅持
論文指導 >
SCI期刊推薦 >
論文常見問題 >
SCI常見問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