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高等教育領域的“放管服”改革,為推進高職教育治理現代化奠定了全新的理論視野和實踐框架,也對高職院校行政管理提出了轉型要求。文章通過對高職院校行政管理“放管服”改革在內在邏輯、推進原則和改革困境等方面展開探析,提出了內部權力結構調整、管理運行機制、治理意識和能力提升等“放管服”視閾下高職院校行政管理轉型路徑,為進一步提升高職院校自主辦學活力和人才培養質量提供了管理改革的借鑒。
《高校社科信息》以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和“雙百方針”,理論聯系實際,開展教育科學研究和學科基礎理論研究,交流科技成果,促進學院教學、科研工作的發展,為教育改革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做出貢獻。
2017年教育部等五部委發布了《關于深化高等教育領域簡政放權放管結合優化服務改革的若干意見》,正式奠定了我國高等教育治理現代化“放管服”改革的基本框架思路。在這一背景下,緊跟國家深化教育改革精神,推動高校行政管理向“放管服”的轉型,是高職教育領域實現現代大學治理的關鍵一環。因此,為了有效推動和深化高職教育管理領域的思路轉向、治理變革和模式創新,真正實現辦學自主權下放后高職院校的“法治”和“善治”,高職教育行政管理“放管服”改革必須始終圍繞構建現代大學制度的目標,充分激發辦學活力、辦學質量和育人水平,為建設優質高職院校奠定高效的管理基礎。
一、高職院校“放管服”改革的內在邏輯與推進原則
(一)改革的內在邏輯
要推進高等教育領域“放管服”改革,我們就必須對市場經濟體制下高等教育自主辦學進行根本性變革,重構符合中國特色現代大學制度要求的高校政校關系、權責主體、權力邊界等權力主體關系。這是高職院校“放管服”改革必須遵循的內在邏輯,簡政放權和放管結合的核心在于持續優化教育服務,形成高等教育治理系統,提高教育優質服務的供給力,最終辦成人民滿意的優質高職教育。
(二)改革的推進原則
高職院校“放管服”改革必須遵循三個推進原則:一是堅持需求導向,厘清權力放與不放的邊界。即要明確高校在學科專業設置、成果處置、經費處理、選人用人等方面自主辦學的權責清單,行政職能管理部門要管好自己該管能管的事,下放自己不能管管不好的事。二是堅持治理導向,立足法治建設確保改革有法可依。將改革放權的各項管理事項依托法治方式不斷推進,同時制定執行相應的監管制度和追責機制,建立起高校“放管服”現代治理體系。三是堅持服務導向,構建多元主體協同治理關系。打破高校內部管理結構中普遍存在的二級學院受制于職能部門的內部治理關系,實現管理權力主體多元化,優化政治權力、行政權力、學術權力和民主管理權力等多元主體協同治理機制。
二、高職院校行政管理“放管服”改革困境
高職院校行政管理“放管服”改革的實踐過程,還需進一步厘清高校內部行政管理在理念、職能、執行及監管等方面的盲點難點,使高校實際管理運行能從行政強權的體制中解放,確保二級學院等“自治”機構能接好放下來的權力,真正實現管理效能最大化。下面,文章將闡明高職教育領域行政管理存在的改革藩籬,為進一步探索與內部治理提升相適應的“放管服”轉型清除路徑障礙。
(一)簡政放權缺乏合理的權力運作基礎
高等教育領域“放管服”的目的在于通過改革加快高校實現治理從行政性質向治學性質的過渡和轉化。當前高職院校內部管理結構,基本上呈現縱橫向分布狀態:職能部門負責縱向管理,擁有行政管理主導權;二級學院負責橫向管理,主要負責業務執行和落實,受制于學校職能部門。正是行政管理職能泛化,導致簡政放權缺乏有效實施的治理組織基礎,只有重新通過厘清權力范圍,進行分類管理和量化分工,配套協調下放機制,引導學校的行政主體和治學主體合理定位,才能解決大學內部管理過度行政化的問題,形成利于簡政放權的內部治理體制和機制。
(二)放管結合缺乏科學到位的管理效果
高職院校的行政系統往往存在不同組織機構交叉設置、職能相似、權責不清等問題。放管結合要推行,就必須破除傳統行政管理機構造成的人員臃腫、資源浪費、效率低下等弊端,改變“全面管理多、分類管理少”“過程管理多、結果管理少”的行政管理模式,特別是必須克服行政管理權力運行中存在缺乏健全監管體制的情況,特別是像職代會、教代會的民主監督主體功能虛設、職責缺位的現狀還較普遍,必須通過完善監管理念和監管機制,逐步建立起事前科學到位、事中依法監管、事后高效落地的高職院校行政治理體系。
(三)優化服務的管理意識和水平不高
當前高職院校行政管理理念還存在“官本位”意識,教育管理權力的過度集中,導致管理人員服務意識淡薄,服務水平不高,更多時候把師生當成行政管理對象,而非管理的服務對象,這違背了優化服務的初衷,也降低了高校行政管理服務質量。這一行政管理模式下的行政人員必然在管理理念、管理方式、職業素養與優化服務的要求不相適應。因此,為將“放管服”改革落實到行政個體中,就必須把服務導向性的理念引入行政管理中,建立以人為本的工作理念,提升為人服務的職業素養,規范人性化的程序流程,從而打造一個崇尚學術、服務師生、高效高質的服務型行政管理系統。
三、高職院校行政管理“放管服”轉型路徑
(一)科學重置多元組織架構,設立扁平化組織結構模式
“放管服”改革下的大學現代治理,其核心就是要破除唯一管理機構和單一權力中心造成的權力腐化和管理效能低下等現狀,引入多元治理主體,引入合作管理概念,形成多元治理的高效組織架構。因此,從宏觀治理結構調整層面,高職院校行政管理必須立足不同部門內部的協同治理,依托章程為核心的內部法治制度體系建設,構建黨委、行政、學術委員會、職代會、教代會的多元利益綜合體,深化高校管理體制改革,為“放管服”改革奠定堅實的組織保障。從微觀管理結構建設層面,高職院校行政管理模式必須參照簡政高效服務的要求重新設計,建立扁平化的內部管理結構,針對行政分工領域和發展需求,進行部門精簡、職能重設和工作梳理,推動行政權力中心的分散和下移,確保行政隊伍決策機制高效運行,為建立起更加暢通的多元主體中心協調溝通機制提供了組織基礎。 (二)完善權力協調運作機制,提升內部治理和監督效能
要實現高職院校行政管理的放管結合,就必須依據改革目標及內涵,通過權力清單、責任清單和負面清單的形式規范行政權限的行使,建立科學有效的權力協調運作體系和監管機制。一是必須建立權力清單統一放權的標準。譬如,在經費使用、成果處置、職稱評審、選人用人、學科專業設置等方面,要按照國家政策原則對行政管理的人財事權制定統一明確的放權規定,要根據權力下放的管理梯度明確放權的范圍,還要創設相應的回轉機制和運作程序,確保放權后職能的有效承接。二是必須建立責任清單和負面清單確保職責落地。職能部門和學院之間的權責界限必須明晰,確保放下來的權力有相應的責任部門和責任人去對接、執行和監管,才能確保事前、事中、事后權力不越位,也不缺位,各項責任監管到位。
(三)深化服務導向型理念轉型,變革專業服務管理職能
高職院校行政管理的服務轉型,從本質上分為服務理念轉型和管理職能轉型。首先,要建立正確的服務管理價值觀,改變重管理輕服務的觀念,糾正管理下放后服務意識淡薄的風氣,逐步建立起“以人為本、立德樹人”的服務理念。其次,依托績效管理變革行政管理服務職能。通過從目標管理到績效管理的轉變,逐步建立管理的質量意識、參與意識、服務意識、成本意識和效益意識,從而更好地實現行政管理服務的基本職能。此外,還需要立足績效評價體系,對行政人員崗位分工和職能進行優化,建立起專業能力和綜合素質考察績效評估體系,針對性地展開多崗位服務素質培養和考核,完善行政監管問責制度,倒逼績效改革,使高校服務型行政管理隊伍成為結構合理、能力突出、運行順暢的專業治理團隊。
高等教育領域“放管服”改革的目標是立足現代大學治理的改革和創新,解放新的利益空間,釋放新的發展效能,為學校自主辦學、教師自主治學和學生創新發展肅清結構性藩籬。改革的陣痛在于涉及到眾多權力主體的利益博弈,高職院校行政管理“放管服”改革必然在實踐中砥礪前行。
參考文獻
[1]鐘曉敏.加快教育“放管服”改革推進大學內部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基于大學權責清單制度的探索[J].中國高教研究,2018(02):25-28.
[2]鄧文,潘君.“放管服”視域下我國高校行政管理體制改革的困境及出路[J].當代經濟,2018(03):119-121.
[3]劉冬冬,閆曉丹.高等教育“放管服”改革:內涵邏輯、困境分析及消解路徑[J].重慶高教研究,2017(11):20-26.
[4]鄭政捷.我國高校權力主體關系的擅變與重構——基于“放管服”改革視角[J].中國高教研究,2018(01):43-47.
論文指導 >
SCI期刊推薦 >
論文常見問題 >
SCI常見問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