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社會的發展,我國各項體制也都在不斷改進和完善,社區公共服務也不例外,在改革過程中也發生了很大的變化,人們的生活水平也得到了很大的提高。本文是一篇城市管理論文范文,主要論述了城市社區公共服務設施供給優化路徑。
摘要:隨著經濟體制的改革,我國社會體制發生了較大的變化,一些社會矛盾也日益凸顯,特別是社區公共服務設施供給矛盾尤為明顯。社區的公共服務質量對于滿足社區人民的物質文化需要,加強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具有重要作用。本文首先對城市社區公共服務設施供給存在的問題進行了分析;接著對存在問題的原因和優化模式進行了研究;再次對優化路徑選擇進行了分析;最后對其進行了展望,以期為中國城市社區公共服務設施供給優化提供參考和借鑒。
關鍵詞:城市社區,公共服務設施,多中心供給,優化路徑
我國的社會體制隨著經濟體制的改革,發生了較大的變化,特別是“單位人”轉化為“社會人”,導致一些社會矛盾也日益凸顯[1]。十六屆四中全會上提出推進社會管理體制創新,十七大強調要“建立社會協同、公眾參與的社會管理格局”以緩解社會矛盾激化的現狀。提升社區的公共服務質量,才能使更好的滿足社區人民的物質文化需要,協調好各種關系,有助于加強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2-3]。同時完善社區公共服務設施的供給是提升社區服務質量的必由之路,也是構建和諧社會的重要途徑,同樣是參與國際競爭的重要方面。
1.城市社區公共服務設施供給存在的問題
1.1供需失衡首先是需求量增加。隨著社會經濟的進一步發展,社區公共服務設施需求也相應增加,而且由于個體的差異性,社區公共服務設施需求也呈現出多樣性和差異性的特點;其次是供給不足。很多社區內只有一些道路和警衛室等基礎性設施,但是諸如小區學校以及其他文化娛樂設施很少,不利于小區居民的文化精神素質的提高,同樣出現了一些公共服務設施出現閑置的現象;再次是普遍覆蓋率較低,種類不全,同時還有供給規模不足[4]。1.2空間分布不均我國我國城市社區公共服務設施的布局不合理主要表現在,很多社區只是考慮了形象美觀等因素,導致公共服務設施位置不合理,影響了居民的生活[5]。例如道路的布局出現很多彎曲、環狀,將銀行設置在社區內偏僻的場所,浪費居民時間。1.3損耗嚴重,存在安全隱患社區公共服務設施是人人都可以享用的資源,隨著規模的擴大,使用的頻次和頻率都會增加,但是設施的管理和維護卻相對滯后,導致很多設施損壞較重,很多公共設施長期裸露在室外,自然損耗也較為嚴重。某些小孩,特別是在沒有監護人陪伴的情況下,容易造成事故的發生;一些道路和社區安保設施的損壞,容易導致居民生活的不便,造成隱患。
2.城市社區公共服務設施供給存在問題的原因分析
導致城市社區公共服務設施供給存在問題的原因主要包括以下幾方面:(1)政府包攬。在我國,由于政府壟斷供給,帶來政府自身職能不清,缺乏其它組織和個人對它的監督,供給效率低下、供應不足的問題。(2)缺乏整體規劃。我國的公共服務基礎實施供給缺乏統一的規劃,常常臨時零敲碎打,各機構之間缺乏協調和溝通,導致了公共資源的浪費,給人們生活也造成了諸多不便。(3)缺乏多元來源和長效機制。從目前來看我國社區的公共服務設施資金供給角度來看,表現出湊資渠道路徑很窄,財政撥款較少,社區居委會在資金的使用上缺獨立自主權。同時運轉機制缺乏協調,回應更新機制欠缺也是主要的原因。
3.我國城市社區公共服務設施供給優化模式分析
針對我國城市社區的公共服務實施供給存在的問題,結合前人的研究,我國的城市社區公共服務設施供給優化模式可采用多中心、一體化的供給模式。在這個模式中,政府依然提供者,非營利性組織逐漸承擔具體的生產職能;政府和非政府之間不再是領導與被領導關系,而是彼此監督與合作。多中心、一體化的供給模式具有供給主體的多中心,供給內容的多樣化,供給方式的網絡化等特點。從其優勢角度來看,多中心的供給主體能提供多樣化、全面的社區公共服務設施,使得政府和非政府組織彼此之間相互制約與競爭,提高競爭力,公共服務來源于居民切身的實際需求,最終由居民享受服務,提供者與生產者可以分別屬于不同主體,使得供給能在合理的規劃之后實施,更具效率。同時從城市社區公共服務模式供給模式可行性角度來看,城市化步伐加快,社區建設的進一步發展,政府強有力的推動,民間意識的覺醒,第三部門的發展,進一步推動管理體制的革新,促進了社區服務水平的提高。
4.我國城市社區公共服務設施供給優化路徑選擇
首先要結合實際,合理規劃空間布局。要對社區公共服務設施要進行統一的規劃,設施的布置,要以便民為原則,布局應該考慮距市中心的距離;其次,要轉變觀念,樹立質量為本。充分認識到公共服務設施供給對我國和諧社會建設的重要作用,同時重視引進其它的供給中心,形成多中心供給,還要明白供給的最終目的是方便居民生活;再次,重視需求,合理配置設施種類。一方面要增加公共設施的供給總量和種類,同時結合不同人群的需求進行不同的布置,關注特殊群體對公共服務設施的需求。最后以政府為主導,明確主體分工定位。具體做到完善政府職能,強化社區第三部門職能,提高居民參與意識,以社區為依托,以網絡連接為平臺,促進我國城市社區公共服務設施供給。
5.結語
城市社區公共服務設施供給優化路徑是一項相對復雜和系統的工程,前人通過基本理論分析、文獻研究法、比較分析等方法其進行了研究,取得了豐碩的成果,同時也應該認識到存在的不足,在今后的研究中,對于社區公共設施供給優化需要建立可實施的、可視化的最終指標性評估標準,同時要選取具有代表性、普遍性的案列調查研究,提高論據充分性,豐富和完善我國城市社區公共服務設施提出的供給模式。
參考文獻
[1]周春山,高軍波.轉型期中國城市公共服務設施供給模式及其形成機制研究[J].地理科學,2011,31(3):272-278.
[2]陳偉東,張大維.中國城市社區公共服務設施配置現狀與規劃實施研究[J].人文地理,2007(5):29-33.
[3]丁元竹.促進我國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的戰略思路和基本對策[J].經濟研究參考,2008,(48):11-12.
城市管理論文投稿期刊推薦:《國際城市規劃》雜志于1986年正式創刊,由建設部主管,中國城市規劃設計研究院主辦,面向國內外公開發行,是目前國內唯一一份全面解讀國際城市規劃理論與實踐的國家級學術刊物。其前身是國家城建總局城市規劃設計研究所于1979年創刊的《城市規劃研究》,1986年更名為《國外城市規劃》,2007年正式更名為《國際城市規劃》。
論文指導 >
SCI期刊推薦 >
論文常見問題 >
SCI常見問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