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科技在發展,高速公路建設標準也在不斷提高,工程質量管理在依靠技術管理人員現場管控質量的基礎上,更加注重采用科學高效的管理方式和先進的科技手段來提升質量管理水平。本文是一篇交通科技期刊投稿范文,主要論述了高速公路施工質量信息化管理研究。
摘要:本論述對公路施工質量管理信息化系統建設做了深入研究,從公路施工質量管理信息化系統的總體設計、系統設置與工作原理、使用功能和應用效果等方面進行了系統的闡述。質量管理信息化系統重點對公路施工中混凝土拌合站、試驗室、預應力智能張拉壓漿設備等質量控制環節設置智能信息采集監控設施,設置由數據庫群、質量監管系統平臺、遠程監控中心組成的綜合管理平臺;建立質量檢測類數據庫,采用科學的分析,向終端用戶及時提供質量監控數據信息,實現信息實時傳輸和異常狀況報警功能,從而達到高效科學的現代化管控目的;列舉質量管理信息化系統取得的良好效果,倡導積極采用科學手段和先進技術提升公路建設質量管理水平。
關鍵詞:公路,質量,信息化管理
交通運輸部提出“發展理念人本化、項目管理專業化、工程施工標準化、管理手段信息化、日常管理精細化”的五化要求,更加快了公路施工質量管理信息化建設的步伐。在項目建設伊始積極運用信息化手段及各種先進的監測技術,通過對項目各監管數據的采集匯總、查詢、分析、預警、動態視頻傳輸等,實現遠程監控,可以實時掌握施工質量動態,達到項目質量問題發現及時、整改到位、質量可控的最終目標。
1質量信息化管理系統總體設計
質量信息化管理系統涉及到施工現場、材料加工場站、設備檢測中心及管理部門數據中心四個不同地點的數據互通。系統各功能以工程信息部位和工程臺帳為控制主線,將各類標準規范及設計要求在系統初始化,以此作為判斷實際施工過程中質量問題的主要依據。質量信息化管理系統具備強大的數據采集功能、精確的數據處理功能,對施工過程進行管理與控制,重要材料指標以及生產過程結合試驗檢測設備、施工設備實現數據無縫連接,對重點施工數據進行采集和監控,分析生產及施工過程中存在的質量問題,對重大質量問題和事故實施即時預警機制,降低質量事故發生率。
2質量信息化管理系統原理與設置
質量信息化管理系統包括混凝土拌合站、試驗室、智能張拉壓漿數據采集監控系統和綜合管理平臺。2.1混凝土拌合站數據采集監控系統系統利用混凝土攪拌設備原有的一套完整的計量稱重系統(由稱重傳感器、數據采集及處理模塊、PLC及PC機等組成),在拌合機上安裝監控終端(數據采集器)與原有系統連接,實時監控混凝土拌合站的各種材料用量、攪拌時間,將混凝土拌合站中生產的混凝土每盤生產數據進行實時采集并傳輸至控制中心,控制中心根據監控中心的設定將實時的或一定時間內的每盤混合料的各種物料重量數據封存,通過網絡傳輸到綜合管理平臺的數據庫。綜合管理平臺數據庫利用大數據技術進行生產數據的統計分析,提供及時準確的質量數據跟蹤和分析,將監測結果與計劃值進行對比分析,對拌和站生產過程中混凝土配合比、生產用料、拌和時間、生產產能分析等數據進行圖形化的展示。在混凝土配合比與設計出現規范標準以外的偏差,或者材料用量出現異常時以短信方式向管理人員報警,并提供偏差比較數據,幫助管理人員及時進行糾偏處置。綜合管理平臺可以同時監控若干臺混凝土攪拌設備,就對設備的運行狀況與混凝土質量實現了集中管理。2.2試驗室數據采集監控系統系統包括數顯設備數據采集子系統、電液伺服設備數據采集子系統、試驗室信息管理系統。數顯設備數據采集子系統針對數顯類型的試驗設備進行開發,電液伺服設備數據采集子系統針對電液伺服類型的實驗設備進行開發,采集混凝土壓力試驗機和萬能試驗機等試驗過程的試驗數據,包含時間、力值、屈服力、位移等。試驗室信息管理系統系統采用Client/Server(客戶/服務器)架構,試驗表格及標準均采用公路系統現行的表格和最新標準。系統利用上述工控設備和加裝的試驗軟件,通過調用軟件數據庫中的樣品編號后自動采集檢測數據,自動繪制曲線圖,按照試驗規程自動生成格式統一的試驗報告,并通過相應的數據接口將數據傳輸到數據服務器中,在試驗室中建立相應標準對比數據庫,將自動采集的數據與之進行對比分析,生成分析統計表,并通過數據采集軟件對生成的數據庫中試驗過程數據進行實時提取和采集,并通過網絡傳輸到綜合管理平臺的數據庫。各級管理用戶可以通過系統平臺直觀地進行檢索、查看各個工程部位試件的試驗曲線、原始數據和試驗報告。系統對于不合格的試驗報告系統會進行記錄并給出不合格原因,以短信的方式發送到管理人員終端,從而嚴格控制試驗室的試驗檢測結果,達到嚴密監控施工材料質量的目的。針對試驗項目中存在齡期的試驗類型,系統做了相應的齡期提醒功能,根據實驗人員錄入的委托單內容,到期提醒用戶該項試驗并實時采集該項試驗結果,否則用戶不能做該項試驗,防止用戶遺漏試驗、誤傳試驗數據或傳送虛假的試驗數據等不規范操作。2.3智能張拉、壓漿數據采集監控系統系統主要由張拉壓漿控制電腦、數據庫服務器、同步監管單位電腦組成。系統設計采用Client/Server與Browser/Server(瀏覽器/服務器)架構。通過張拉采集控制儀實時傳輸與處理張拉信號數據,計算機實時反饋各類參數及信息,內置式傳感器實時采集預應力筋的延伸量和施加的張拉力數據,實時反饋至計算機,并通過采用目前通用的WlFl無線傳輸控制技術,實現計算機與張拉設備的無線控制,自動生成報表,系統設備配置保證現場施工端數據、曲線等重要技術信息與遠程端真實同步,遲滯性不高于3s。在壓漿時系統采集每個油表壓力值,將實際的進/返漿壓力、水膠比、持壓時間等重要的數據采集到平臺里,實現了壓漿理論值與實際值的分析比對,實現對壓漿質量的監控。系統平臺數據庫對工藝數據的對比分析,實現對工藝質量數據的監控和管理,并對超限數據的報警處理,各級管理用戶通過遠程監控中心進行張拉、壓漿工藝質量數據的檢索和查看,并對梁體張拉、壓漿的工藝質量進行綜合評定。2.4綜合管理平臺綜合管理平臺由數據庫群、質量監管系統平臺、遠程監控中心組成。建立質量檢測類數據庫,數據庫采集和錄入各項目現場的數據信息建設本系統應用所需的空間數據庫,對采集的前端數據進行統一的部署和管理,按照不同管理單位的應用需求形成對前端采集數據的專項分析,并形成分析成果。建立項目質量監管系統平臺,實現對所有拌合站、試驗室、預制場等子系統的集中管理,并通過遠程監控中心或電腦端實現對數據信息的實時展示。數據的共享具有嚴格的權限管理,根據不同的管理需求靈活設置,各級監控管理人員根據系統劃分的權限獲取管轄范圍內的數據。
3質量信息化管理系統功能和效果
(1)系統對混凝土生產配合比、拌合材料用量、攪拌時間、混凝土和金屬材料試驗檢測、智能張拉壓漿數據等參數進行采集和實時監控,并通過數據、圖表的方式進行數據的實時展示,進而判斷該工藝過程的質量情況。系統在各項設備儀器工作時自動采集數據并上傳到信息管理系統,避免人為修改數據,防范數據的造假現象,有效保證了數據的真實性。(2)系統可以使用電腦、手機等終端通過網絡訪問監控系統中心服務器查詢信息,在不具備上網條件情況下(如在會議、旅途或野外工地)通過系統實時短信提醒實施監控,能夠使質量管控人員不受地點和時間限制,及時獲得各項信息,實現信息傳輸快捷高效。(3)系統可通過設置不同的查詢條件實現對相應的試驗數據的具體情況的查詢,系統錄入各種規范標準參數和設計值,在數據采集后進行分類匯總,對不同類型的數據進行統計,與規范標準和設計值進行對比驗證,分析誤差范圍是否保持在合理的范圍內,對誤差范圍較大或不合格的數據,自動提交至不合格臺帳進行匯總并提交管理終端。對于超限的數據用過短信、應用程序等實現分級報警以及問題的處理回復監督,從而使質量管控人員能夠在第一時間發現質量問題,并利用系統提供的準確數據及時進行處置。(4)系統可建立完整的質量追溯信息庫,一方面將各類不合格統計報表自動歸類,同時系統可收集錄入質量通病及防治措施、典型質量問題整改案例、先進的施工經驗、樣板工程、科研項目等內容,項目技術管理人員調閱查詢相關文件資料,借鑒成功經驗來指導施工。(5)系統按照項目管理層級設置信息綜合管理平臺,形成以項目辦、監理駐地辦以及管轄范圍內的標段項目部的內部三級監管模式,同時也接受第三方檢測機構以及行政監督部門的外部監督,從不同層次的管理角度滿足不同的管理需求。通過信息化管理系統,使各類質量信息完整、及時、準確地在各相關單位之間傳輸,各級管理人員可以隨時得到想要的資料并進行分析,以有效解決當前工程管理能耗高、效率低、信息交流阻塞等問題。
4結束語
公路施工質量信息化管理系統的應用對公路項目建設管理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大幅度提升了質量管理水平和工作效率。質量信息化管理系統在實際應用中對設備和網絡的要求限制了部分功能的有效實現,在如何更加簡便、易于操作方面還需要不斷完善改進,使公路建設相關方都能高效快捷地利用信息化管理資源,實現對工程質量的全方位監管。
交通科技論文投稿期刊推薦:《現代交通技術》(雙月刊)創刊于2004年,是國家科技部、國家新聞出版總署批準,由江蘇省交通廳主管,江蘇省交通科學研究院主辦,《現代交通技術》編輯部編輯出版,面向全國公開發行的交通建設運輸類科技期刊。辦刊宗旨是:促進交通科技進步,力爭始終站在現代交通科技發展前沿,立足綜合交通運輸技術,重點反映公路工程、水運工程、運輸工程、交通規劃與管理實踐等方面的學術進展和發展動態,傳播科技信息,推廣交流先進技術、科研成果和實踐經驗,不斷提高科技人員和廣大交通領域職工的管理水平和業務水平,促進科研更好地為經濟建設服務,推動我國交通事業的發展。
論文指導 >
SCI期刊推薦 >
論文常見問題 >
SCI常見問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