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篇資源管理論文發表了提高我國主要礦產資源利用效率的措施建議,隨著工業發展的不斷壯大,礦產資源利用效率呈上升趨勢,論文對主要礦產資源利用在國際上的利用率進行了比較,并預測了2015年主要資源利用效率。
關鍵詞:資源管理論文,礦產資源利用
我國主要礦產資源中粗鋼、石油以及銅、鋁、鉛、鋅等是對外依存度比較高、消耗規模比較大的原材料和燃料。從縱向上看,利用效率呈現上升勢頭;從橫向上看,利用效率均低于世界平均水平。這 6 種原材料和燃料利用效率不高,表明我國礦產資源利用的整體效率不高。提高礦產資源利用效率需要做大經濟規模,縮小資源消耗規模,以盡可能少的資源消耗獲得盡可能大的經濟規模,爭取到2030 年,我國資源利用整體效率達到世界平均水平,部分資源利用效率提前達到世界先進水平。
一、主要礦產資源利用效率的國際比較。
礦產資源利用效率是指一個周期內(通常為 1 年),單位經濟規模所消耗的礦產資源規模。同樣的經濟規模,消耗的資源越少,則資源利用效率就越高;反之,消耗的資源越多,資源的利用效率就越低。
鐵礦、石油、鋁土礦、銅礦、鉛礦、鋅礦等礦產資源是我國利用效率比較高的資源,本文用粗鋼、石油、鋁、銅、鉛、鋅等原材料和燃料的利用效率來表征。原材料或者燃料的利用效率越高,則表征所消耗礦產資源的利用效率越高。
(一)粗鋼。
從 1991—2011 年,我國粗鋼消費量從 7051 萬噸上升到 6.47 億噸,占世界消費的比重從 10%上升到46%。縱向比較,我國每噸粗鋼產出從 0.54 萬美元上升到 1.1 萬美元,平均為 0.82 萬美元,粗鋼消耗相對強度緩慢下降,利用效率相對提高。橫向比較,我國粗鋼單位產出從相當于世界的 17%上升到 23%。
(二)石油。
從 2000—2011 年,我國石油消費量從 2.24 億噸上升到 4.62 億噸,占世界消費的比重從 6%上升到11%。縱向比較,我國每噸石油的產出從 0.54 萬美元上升到 1.58 萬美元,平均為 0.65 萬美元,利用效率顯著提高。橫向比較,我國石油單位產出 從 相 當 于 世 界 的 59% 上 升 到92%,利用效率提高較快。
(三)鋁。
從 1985—2008 年,我國鋁消費量從 84 萬噸上升到 1250 萬噸,占世界消費的比重從 5%上升到 33%。縱向比較,我國鋁利用效率每噸在 36萬美元左右,沒有顯著變化。橫向比較,我國鋁利用效率從單位產出相當于世界的 46%下降到 22%,鋁資源消耗相對強度在不斷提高。
(四)銅。
從 1985—2008 年,我國精煉銅的消費量從 85 萬噸上升到 513 萬噸,占世界消費的比重從 8%上升到28%。縱向比較,精煉銅的產出從每噸 36 萬美元上升到每噸 88 萬美元,翻了一番;平均 57 萬美元。橫向比較,利用效率從相當于世界的 28%下降到 26%。
(五)鉛。
從 1985—2008 年,鉛消費量從24 萬噸上升到 315 萬噸,占世界消費的比重從 8%上升到 36%。縱向比較,從 1985 年到 2008 年,我國每噸鉛的產出從 126 萬美元上升到 143萬美元,平均為 151 萬美元。橫向比較,我國鉛利用效率從單位產出相當于世界的 55%下降到 20%,利用效率趨于降低。
(六)鋅。
從 1985—2008 年,我國鋅的消費量從 35 萬噸上升到 411 萬噸,占世界消費的比重從 5%上升到 36%。縱向比較,每噸鋅的產出從 88 萬美元上升到 110 萬美元,平均為 88 萬美元,利用效率沒有顯著提高。橫向比較,我國鋅單位產出從相當于世界的 46%下降到 21%,消耗相對強度在不斷提高,利用效率相對降低。
二、2015 年主要資源利用效率預測。
(一)利用效率預測。
根據《鋼鐵工業“十二五”發展規劃》、“2012 國際石油產業高峰論壇”、《有色金屬工業“十二五”發展規劃》以及 2013 年 1 月 15 日世界銀行發布的《全球經濟展望報告》的有關數據,2015 年粗鋼、石油、銅、電解鋁、鉛、鋅的需求量分別為 7.5 億噸、5.4 億噸、970 萬噸、2400 萬噸、620萬噸和 720 萬噸,世界 GDP 和中國GDP 分別為 78.08 萬億美元、9.98 萬億美元,相應原材料利用效率分別見表 1。
綜合起來,到 2015 年,6 種原材料和燃料利用效率比目前均有較大提高,但與目前世界平均水平比較,除石油外,仍然差距較大,提高利用效率任重道遠。
(二)提高利用效率的總體思路與實現途徑。
提高資源利用效率需要做大經濟規模,縮小資源消耗總量,以盡可能少的資源消耗獲得盡可能大的經濟效益。主要途徑是轉方式、調結構、靠技術、優布局、挖潛力,爭取到2030 年,資源利用整體效率達到世界平均水平,資源消耗總量達到峰值區間,其中粗鋼等消耗大的部分資源在 2020 年達到峰值區間。此后,資源消耗規模進入平臺期,逐步進入下降通道。
一是轉變資源的利用方式。從粗放利用型向集約利用型轉換,從有水快流型向細水長流型轉換,從低端產品型向高端產品轉換,從開環型向閉環型轉換,從主要依托國內市場向依托全球市場轉換。轉變資源利用方式的基礎是促進資源利用觀念的轉化,即從低成本利用資源向全成本利用資源的轉換,從依托制度保護向依托市場競爭轉換,從重視資源本身向重視經濟效益轉換。
二是調整產業結構。從高資源密集型向低資源密集型轉化,從產能過剩型向產能適度型轉化,從貿易失衡型向貿易平衡型轉化,從小規模分散型向大規模集聚型轉化。產業結構從“二、三、一”向“三、二、一”轉化,提高服務業在國民經濟中的比重。從資源驅動型向創新驅動型轉化;從外延擴張型向內涵拓展型轉化,從低端低值型向高端高值型轉化。
三是依靠技術突破。技術突破可以促進資源利用效率的巨大跨越,要開發利用新型開采技術,降低開采過程中的資源損失,加強對工藝流程、生產設備等技術創新,大力發展和推廣應用清潔生產技術、產業鏈接技術、回收再利用技術、廢棄物資源化技術。
四是優化布局。按照推進形成主體功能區的要求,禁止開發地區的礦產資源堅決不開發,適度開發地區的礦產資源據點開發,重點開發的礦產資源深度開發;優化開發地區綜合高效利用礦產資源。開發后的資源按照環境承載能力的要求,按照建設生態工業園區的模式,建設地域生產綜合體,減少對環境的破壞和污染。
五是挖掘潛力。依靠科技挖潛力,開展科技攻關,突破低品位礦、共伴生礦、難選冶礦、尾礦和熔煉渣等資源開發利用的技術瓶頸,加強共伴生資源的多元利用、梯級利用和高值利用,發展綜合利用。依靠工藝挖潛力,優化工藝流程,加強流程再造,實現閉環生產。依靠管理挖潛力,利用現代管理技術,擴大管理幅度,延伸管理深度,提高產品檔次,提高服務質量。
三、措施建議。
(一)堅決削減淘汰過剩產能。
堅持上大與壓小相結合、新增產能與淘汰落后產能相結合,消化和轉移一批過剩產能。大力發展非資源型產業,逐步實現非資源型產業對資源型產業的替代,從高資源消耗型向低資源消耗型轉化,提高資源利用效率。充分發揮市場機制作用,推動產業關聯企業,以資產、資源、品牌和市場為紐帶,通過整合、參股、并購等多種形式,實施兼并重組,實現優勢互補,提高產業集中度。
(二)增加投入,突破技術瓶頸。
加快建立以企業為主體、市場為導向、產學研相結合的技術創新體系,創新投入機制,著力突破核心關鍵技術和共性基礎技術。擴大新技術、新產品財稅政策支持力度。修改完善落后于發展實際的技術標準。
(三)優化來源結構。
提高利用國外資源的比重,制定完善境外礦產資源勘查開發支持政策。支持有條件的企業“走出去”,廣泛參與國際間礦產資源開發企業的重組活動。鼓勵進口國內緊缺資源和產品,在符合世貿組織規則的情況下,嚴格限制高能耗、高排放、資源性產品及初級深加工產品出口。
(四)限制資源消耗過快增長。
實施資源消耗增長總量控制制度,研究制定資源消耗零增長的時間表。選擇條件合適的區域,按照循環經濟發展模式,支持建設若干資源基礎雄厚、產業鏈完整、特色鮮明、資源高效利用、環境友好的示范基地。鼓勵礦山綜合利用,中低品位礦產資源、再生資源的回收和綜合利用。
推薦期刊:《四川水泥》(月刊)創刊于1979年,由四川省水泥協會主辦。是專門報導水泥工業實用技術及經驗的地方水泥技術系列期刊,設計精美、豐富實用,因此倍受我國水泥工作者歡迎,讀者對本刊的評價是“實用性強”。本刊向讀者鄭重承諾:讀后無收益,年終退刊退款。
論文指導 >
SCI期刊推薦 >
論文常見問題 >
SCI常見問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