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目前的短期資金緊張,和今年上半年金融機構各項存款同比少增(包括居民儲蓄存款同比少增)、票據融資銳減、企業庫存增加特別是占用資金增加、流動資金被挪作他用現象嚴重等原因是分不開的。當然,也存在銀行信貸資金管理方面問題的因素。為什么企業感到資金緊張呢?這中間有兩個問題不能不提及,一是流動資金被挪作他用的現象越來越普遍。另外就是中小企業貸款難問題。宏觀調控并非針對中小企業,但銀行信貸政策的收緊必然會涉及一些企業的資金。許多中小企業自有資金少、經營規模小、信用等級低等原因,難以滿足銀行所需要的貸款條件,其結果,許多中小企業可能面臨短期資金短缺的境地。
一段時間以來,有企業反映宏觀調控政策實施后,銀行新增流動資金貸款大幅度減少。對此,一些企業叫苦不迭。同時,一些學者、地方政府的官員也開始紛紛發表看法,認為銀行的信貸方針與國家宏觀調控的初衷有矛盾,不該搞“急剎車”、“一刀切”……
應該說,目前企業資金緊張的情況是存在的,特別是對中小企業而言。這個雖然表面看來只限于銀行和企業間資金流動的問題,實際上牽涉到國民經濟發展的方方面面,既和整個國家經濟體制改革的大背景是緊緊聯系在一起的,又與今天國家宏觀調控和金融深化改革的大環境密不可分。而具體來說,目前的短期資金緊張,和今年上半年金融機構各項存款同比少增(包括居民儲蓄存款同比少增)、票據融資銳減、企業庫存增加特別是占用資金增加、流動資金被挪作他用現象嚴重等原因是分不開的。當然,也存在銀行信貸資金管理方面問題的因素。因此,我們必須客觀地看待流動資金緊張問題。
今年國家實施的本輪宏觀調控是動了真格的,也正因為如此,經濟運行中一些深層次的矛盾進一步顯現出來,資金問題就是這種矛盾的反映。我國是資金短缺的發展中國家,長期以來企業自有資金不足,生產、建設大都靠銀行貸款。在計劃經濟時期,國有銀行和政府的關系是,政府上項目,銀行就拿錢,其結果造成了大量的銀行不良資產。在近幾年,為片面追求政績,一些地方政府大量介入微觀經濟活動,干預市場和企業,甚至越權審批項目。從2003年下半年至今年年初,固定資產投資增長過快、新開工項目過多、建設規模過大,由此引發的貨幣信貸增長過猛、生產資料價格上漲過快、濫占耕地、煤電油運供應緊張等問題愈演愈烈。為此,本輪宏觀調控的重點之一就是遏制投資沖動。尤其在我國經濟發展過程中,已經出現了許多泡沫和金融風險的苗頭。中央采取的一系列針對性強、力度大的調控政策措施,包括了控制信貸規模、清理整頓開發區和土地市場、控制部分行業過度投資、加強經濟運行調節、抓好糧食生產和市場供應等,就是將泡沫擠出、預防風險的有效手段。就整體經濟發展而言,我國央行在今年的金融宏觀調控中措施是得力的。國有商業銀行有保有壓,控制貸款發放對抑制部分行業過熱起到了積極的作用。就這一點說,貸款從一些過熱行業或者是劣質市場的退出,對防范金融風險意義非同尋常。
據統計,今年6月末,金融機構人民幣各項貸款余額為17萬億元,按可比口徑比去年同期增長16.3%,增幅比去年同期減緩6.8個百分點,比上年末減緩4.8個百分點。
盡管增幅減緩,但短期貸款還是增加的。那么,為什么企業感到資金緊張呢?這中間有兩個問題不能不提及,一是流動資金被挪作他用的現象越來越普遍。用銀行人士的話說,銀行的流動資金放出后,不能按計劃收回,所以就不能馬上再放出。長此以往的結果,流動資金周轉速度放慢,銀行收益減少,企業貸款受限,也會形成不少的不良貸款。而許多企業由于庫存增加,也占用了大量的銀行流動資金。在這種情況下,加上宏觀調控的作用,銀行對這些企業控制短期信貸資金也是情有可原的。
另外就是中小企業貸款難問題。有評論說,本輪宏觀調控中控制信貸資金是“城門失火,殃及池魚”,連帶中小企業流動資金貸款難的問題更加突出。事實上,宏觀調控并非針對中小企業,但銀行信貸政策的收緊必然會涉及一些企業的資金。而且,因為中小企業“貸款難”的問題一直沒有很好解決。盡管今年我國股份制商業銀行的貸款增長較快,但出于市場競爭的需要,他們的許多貸款也投向大客戶和高端客戶。此外,國有商業銀行加強了信貸風險的控制。再由于許多中小企業自有資金少、經營規模小、信用等級低等原因,難以滿足銀行所需要的貸款條件,其結果,許多中小企業可能面臨短期資金短缺的境地。
當然,造成企業短期資金緊張的具體原因我們還能舉出很多,但如果能夠客觀地看待這個問題,得出的結論就會不一樣。因為無論對銀行或是企業,都是挑戰與機遇并存。
黨的十六屆三中全會提出了協調發展的新的發展觀,而這也是今年宏觀調控政策取向的根本。從此出發,我們決不能忽視本輪宏觀調控對結構(生產、資金、資源配置等)方面的要求。作為銀行,既要合理把握貸款投向,又必須規避信貸風險;流動資金既要支持國民經濟發展中的短線行業和產品,又要為有市場、有效益、有利于增加就業的中小企業提供支持。在這一點上,無論是國有商業銀行,還是其他金融機構,認識都應該是一致的。
作為企業,恐怕也一定要轉變“躺”在銀行身上的老習慣,一是要增加自有資金比例,二是要生產市場需要的產品,同時,要提高信用觀念,管理好資金用途,與銀行真正建立起互利互信的共同發展關系。在此基礎上,國家宏觀調控政策的實施就會成為銀行與企業“雙贏”的有利條件。
論文指導 >
SCI期刊推薦 >
論文常見問題 >
SCI常見問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