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近年來,天津積極推動京津冀協同創新,在技術創新、載體建設、主體培育、區域合作等方面,已經取得了一系列階段性進展成效。與此同時,京津冀協同創新仍然面臨技術轉移承接能力相對薄弱、津冀扶持力度有待加強、研發轉化體制機制障礙亟待破解、公共服務資源差距仍然存在等一系列問題。在下一步工作中,天津應持續貫徹落實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強化先進制造研發基地功能定位,加大重點領域和關鍵環節改革試點力度,促進創新資源集聚,加強創新成果轉移轉化,推動京津冀協同創新優勢互補、政策互通、資源共享、產業共贏。
關鍵詞:京津冀;協同創新;天津之為
《防災科技學院學報》(季刊)創刊于1999年,由防災科技學院主辦。以防災減災為特色,努力促進政府防災減災各部門、各科研院所和各高等院校相關災害科學的研究成果交流。
一、京津冀協同創新取得的進展成效
近年來,天津認真落實《京津冀協同發展規劃綱要》,多層面、多領域、多渠道推進區域協同創新,在建設技術創新體系、培育科技創新載體、提高企業創新動能、提升支撐保障能力、推進區域合作等方面,已經取得了明顯成效。
(一)技術創新體系初具規模
一是綜合科技創新水平保持全國前列。科技部最新發布的《中國區域創新能力監測報告2018》顯示,天津綜合科技創新水平指數達到80.75%,連續16年位居全國第三,其中科技創新環境指數首次突破90%,達到92.9%,位居全國榜首。[1]
二是大力引進國家級院所及國內高水平研發分支機構。與北京高校、科研院所共建北京大學新一代信息技術研究院、清華大學高端裝備研究院、北航智能制造研究院、天津京津科學技術研究院等一批新型研發機構,引進北京大學嚴純華院士團隊在南開大學組建稀土材料與應用實驗室,2018年新建中國科學院天津工業生物技術研究所、天津航天機電設備研究所等科研機構,科研機構總數超過150家。
三是推進三地協同攻關。與北京、河北共同制定《發揮中關村節能環保技術優勢推進京津冀傳統產業轉型升級的工作方案》,22項京冀地區新技術在20多家鋼鐵、重化工企業得到示范應用,涵蓋了余熱利用、能源回收、廢酸和廢水深度處理等諸多領域。簽定《共同推動京津冀基礎研究合作框架協議》,圍繞京津冀城際軌道交通關鍵技術、高端智能裝備制造技術、精準醫療等領域開展協同攻關,2018年已發表論文32篇,申請發明專利8項,獲得軟件著作權2項。
(二)科技創新載體日趨完善
一是加快建設天津濱海——中關村科技園。2016年11月掛牌以來,新增注冊企業978家,注冊資本金107.2億元,百度(濱海)創新中心、北創百聯孵化器、砹立方產業加速器、中關村軍民科技濱海創新中心、天津科技大學生物工程學院知行卓越創新實驗室等創新平臺注冊成立,中創信測、威努特、致導科技、深之藍等重點項目均已入駐運營。[2]
二是搭建大型科學儀器共享平臺。天津大型儀器開放共享平臺已聚集清華大學高端裝備研究院、天河超算中心等服務機構86家,50萬元以上大型科學儀器845臺(套),設備原值15.5億元,設備原值占全市50萬元以上大型儀器總值的50%。共享平臺內大型儀器對外服務開機時長達到60余萬小時/年,比開放共享前增長近一倍,平均開機率從30%增長到50%以上,服務企業數量由2013年的862家增長到2018年的9 000余家,年科技服務總量達2.2億多元,市場化運行呈現快速增長的態勢。
三是完善科技成果轉化交易市場功能。2019年7月,天津科技成果轉化交易市場大廈正式啟用,聚集了10個國家20多家科技中介服務機構,為本市科技型企業與海外400多家企業、科研機構搭建對接合作平臺,與12個國家20多家機構發起成立“一帶一路”技術轉移協作聯盟,達成合作意向400多項。
(三)企業創新活力不斷增強
一是著力培育科技型企業。實施科技型企業成長計劃升級版和創新型企業領軍計劃,充分釋放各級各類科技型企業創新能量。2018年,天津5 038家企業被認定為國家級高新技術企業,5.47萬件專利獲得授權,科技型企業達到10.5萬家,分別同比增長8.36%、23.09%和31.18%,科技型企業已成為推動高質量發展的生力軍。
二是加快構建智能科技產業鏈條。發布實施《天津市人工智能“七鏈”精準創新行動計劃(2018-2020)》,打通自主可控信息、智能安防、大數據、先進通信、智能網聯車、工業機器人和智能終端等七條智能產業鏈,支持企業智能化改造項目183個,獎補資金6.2億元,拉動投資60億元,實現主營業務收入超過1 000億元。
三是復制推廣北京“雙創”服務模式。主動對接優客工場、創業公社、東方嘉誠等眾創空間,積極推動一批文化創意園、產業創新中心等實體機構落戶,持續引入北京成熟的創新創業服務模式和產業園集群運營模式。
(四)支撐保障能力顯著提升
一是深入推進科技領域“放管服”改革。修訂《天津市促進科技成果轉化條例》,制定出臺《關于深化體制機制改革釋放科技人員創新活力的意見》等一系列政策文件,初步形成“績效工資穩定增長+橫縱向項目收益+成果轉化收益”的“三元薪酬”結構。超過50%的高校院所優化了單位基礎性績效工資和獎勵性績效工資比例,超過80%的高校和近50%的科研院所完善了橫向課題經費的管理和分配辦法,超過90%的市屬高校和65%的科研院所制定了成果轉化收益分配、獎勵、公示及異議處置制度。
二是著力緩解科技型企業融資難題。設立天使投資引導基金(5億元)、創業投資引導基金(10億元)、科技小巨人企業并購引導基金(5億元)、政策性擔保資金(10億元),努力構建多層次、全方位的科技投融資體系。設立專項補貼資金,支持科技型企業股份制改造、掛牌上市和科技成果轉化。圍繞主導產業設立新一代人工智能科技產業基金群(1 000億元)和生物醫藥產業母基金群(300億元),有力地助推科技型企業的發展。
論文指導 >
SCI期刊推薦 >
論文常見問題 >
SCI常見問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