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微信群的組建豐富和延伸了人際關系網(wǎng)絡,使群體溝通和信息傳遞更加方便、高效,不過微信群在運行過程中也出現(xiàn)了很多問題,文章主要就群成員潛水現(xiàn)象進行分析,結(jié)合微信群的功能和特點,分析群成員潛水的原因,探究其中的傳播學規(guī)律,激發(fā)用戶參與交流、共享信息、發(fā)揮群體智慧等。
關鍵詞 微信群;潛水原因;社會資本
推薦閱讀:《網(wǎng)絡新媒體技術》(雙月刊)創(chuàng)刊于1980年,是由中國科學院聲學研究所主辦,海洋出版社出版的公開發(fā)行的科技刊物。其辦刊宗旨是發(fā)展信息科學,推廣計算機在各行各業(yè)的應用和發(fā)展。
微信具有社交、娛樂、獲取信息等多種功能,是目前使用最廣泛的社交軟件之一;微信群是微信的核心功能之一,是進行群體溝通的一種方式,是群體溝通和交流的得力助手。張靜在《知與行的變遷:微信影響力研究》中指出:“微信群是指在微信上,有著相似特質(zhì)、共同目的、共同目標或價值觀的兩個或兩個以上的微信用戶,通過微信平臺聚集進行互動和交流的群體。”[1]由于微信群的群體屬性,在運用微信群進行交流、信息傳遞時,也同樣具有群體傳播的優(yōu)勢和弊端。
1 微信群的特點
微信群的特點概括如下:1)組建的方便性;2)加群方式的簡易性和相對私密性;3)信息獲取和溝通的便捷性;4)交往成本的廉價性;5)壓縮時空的內(nèi)在交互性;6)匿名和非匿名共存的自由性;7)種類、內(nèi)容等的多樣性等。
微信群以智能手機為載體,網(wǎng)絡為傳播媒介,微信客戶端為平臺,在信息獲取上幾秒鐘即可實現(xiàn),手機或者電腦等是物質(zhì)成本,不僅可以傳遞文字、聲音、圖片、語音、視頻,還可以線上實時視頻通話和語音通話等,在時空上打破了“六度空間社交理論”,在對方認可的前提下,僅熟人拉進圈即可與所需結(jié)識之人溝通,形成可能性的“二度空間社交理論”[2]。
微信群的加群方式不超過100人時可以通過掃描二維碼、好友邀請進群,超過100人只能通過好友邀請才能進群,而不能通過搜索進群,這是微信群私密性的體現(xiàn),也說明微信群是圈子文化的線上縮影,是群體交往的線上轉(zhuǎn)移。
在通過微信群進行交流時可以實名也可以匿名,這也促使微信群交流的參與自由,匿名狀態(tài)下互相交流而又處于不被知狀態(tài),不囿于身份、地位等外界標簽,交流相對自由;但是對于群成員來說互相熟悉的微信群,線上交流也同樣會有群體傳播過程中面臨的問題,比如,群體壓力、趨同心理以及沉默的螺旋等。微信群成員具備的某種共同點,可能是血緣、地緣、也可能是興趣等,共同點越多、訴求相似程度越大,群成員對相應群的依賴性也越強;龐大的微信用戶群體,多樣的群類型,微信群這種群體傳播方式為我們的工作和生活等提供媒介,也是對“人的延伸”。
2 微信群的功能
微信群的功能大致可以概括為:1)獲取信息、傳遞信息;2)獲得社會認同感和歸屬感;3)拓展人際關系獲得更多社交資本;4)進行自我認知和人際認知;5)加強相互之間的聯(lián)系進行線上線下的交往的聯(lián)動和轉(zhuǎn)移等。
微信群信息的接受和傳遞,也包括群成員溝通和轉(zhuǎn)發(fā)的信息等,比如工作群中的各種通知、親友群里的家長里短、興趣群中的資源分享等。
微信群是滿足個人需求,獲得社會認同感和歸屬感的情感需求等的一種途徑,尤其在微信群的熟人社交中,積極尋找線上隊伍獲得歸屬感,參與到群體中來形成集合體,這是人的社會性的體現(xiàn),尤其是標簽化群更為嚴重,比如親友群、工作群等,個體的缺失會滋生孤獨感以及被群體孤立的恐懼。
微信作為社交類App在維系原有社交,拓展社交渠道獲得更多社會資本方面,微信和微信群可以說為用戶提供了一個便捷的交流“廣場”,雖然微信群具有一定的私密性,但是這種互相邀請好友不斷壯大群隊伍的組群方式,延伸式社交方式無疑是一個巨大的社交網(wǎng)絡,結(jié)合六度空間社交理論綜合分析,這其中蘊藏的人脈圈和社交資本是大家不可估量的。除此之外,在群體中滿足個人需求的同時,還能拓展表現(xiàn)自我和實現(xiàn)自我的渠道,更加多元的認識自己。米德在主我客我理論中提出,人的“自我”意識就是伴隨著意義的傳播活動而形成的;自我是“主我”和“客我”的統(tǒng)一,“客我”和“主我”的對話和互動形成統(tǒng)一的社會自我[3],在群體交流中對自我的認識會更加完整和立體,當然在一來二去中也會加深人際認知。微信群還可以把線下和線上的人際圈相互轉(zhuǎn)化,線上線下聯(lián)動,加強溝通,增強感情,進行資源互換和拓展交際圈。
3 微信群成員潛水的原因
依據(jù)微信群的形成緣由為分類標準,學界一般多采用如下分類,微信群大致分為血緣群、地緣群、業(yè)緣群、趣緣群、志緣群等,這也是對社會關系分類的沿用。縱觀各類微信群我們不難發(fā)現(xiàn),總會有一些群逐漸被廢棄,即使相對活躍的微信群群成員也很難保證都活躍在相應的群體中。部分群成員不參與討論,圍觀群對話,即使不圍觀,甚至已經(jīng)屏蔽了相應的群,卻不直接退群,這種群成員的狀態(tài)我們稱之為“潛水”。李綱、李顯鑫等在《微信群潛水者角色識別及行為動因分析》中有這樣一段關于“潛水者”的論述,“然而類似于其他社交媒體,微信群信息交流過程同樣呈現(xiàn)出角色類型多元化與不斷演變的態(tài)勢,存在積極參與群內(nèi)交流過程的活躍成員與‘游離’于群聊邊緣的‘沉默’群體,相關學者將后者稱為‘潛水者’。”[4]微信群潛水狀態(tài)群成員的身份不受影響,類似于“掛職鍛煉”,搭著群體的“順風車”,享受著群體資源,也保留了潛在的社會資本。微信群成員潛水的原因大致如下:1)維持某種關系;2)規(guī)避退群風險;3)群功能變異;4)身份歸屬感缺失、自我實現(xiàn)需求不能得到滿足等;5)群成員之間的關系弱化。
“潛水者在信息交流過程中更多是以‘搭便車’的形式享受群內(nèi)資源”[4],以圍觀者的身份獲取群中的信息資源和社交資源等。劉露露在《社會資本對微信群用戶知識共享意愿的影響》一文中采用如下論述:“本文采用的是Nahapiet和Glioshal對社會資本的定義,即社會資本是指嵌入在個人或社會單位所擁有的關系網(wǎng)絡之中的,可獲得的實際和潛在資源的總和。”[5]對于微信群來說,在微信群中潛水,或屏蔽微信群,這都不會阻塞從這些群中獲取相應信息的通道,人脈是潛在的資源也是社會的資本;潛水狀態(tài)還保留有群身份,也保留了在相應群中的權(quán)利和義務,當然即使保持潛水狀態(tài),對于微信群蘊含的線上線下資源潛能,群成員獲取時依然不受阻礙,這種潛在的資源不僅僅是人脈資源、獲取信息,還包括傳遞信息、尋求幫助等。有些群不可否認其中隱藏資源的優(yōu)質(zhì)性,比如校友群、學術交流群等,這類群里的潛在資源是我們無法衡量的,在滿足專業(yè)需求方面,這類功能性群會帶給我們很多線上線下資源;群在一定程度上也是契合了我國的圈子文化,由于微信群不易搜索和加群方式的限制,微信群相對比較私密,以某種共同點而聚合,如果群成員有某種需求這類功能群具有可以提供相應資源的潛能;即使某些臨時性群,比如聚餐群、游戲群等,在一段時間內(nèi)也是獲取相應信息的渠道。
論文指導 >
SCI期刊推薦 >
論文常見問題 >
SCI常見問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