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文發表網辦的非常成功,極具口碑。在這里,你可以找到最具時事性的文章和最具代表性的各類文章。當然,因為免費和開源,大家都可以學習、借鑒和共同使用,如果你需要專屬于個人的原創文章,請點擊鏈接獲得專業文秘寫作服務。
摘要在概述枳椇形態特征、生態特性、生態經濟價值的基礎上,介紹其育苗技術,包括種子采集與處理、苗圃地選擇與整理、苗床選擇、播種育苗等方面內容,以為枳椇的栽培提供參考。
關鍵詞枳椇;形態特征;生態特性;育苗技術
1枳椇概述
1.1形態特征
枳椇為鼠李科枳椇屬植物拐棗(Hoveniadulcis Thunb),別名萬字果、雞爪樹等[1]。枳椇為落葉喬木,高達10~15 m,樹皮灰黑色,深縱裂;小枝紅褐色。葉廣卵形至卵狀橢圓形,長8~16 cm。先端短漸尖,基部近圓形。緣有粗鈍鋸齒,基部三曲脈。被面無毛或僅脈上有毛;葉柄長3~5 cm,聚傘花序常頂生,二歧分枝常不對稱。果梗肥大肉質,經霜后味甜可口(故稱雞爪梨)。花期6月。果9—10月成熟,紅褐色,種子扁圓形,暗褐色,有光澤。
1.2生態特性
枳椇屬喜光性樹種,具有一定的耐寒性能,對土壤要求不嚴格。在土壤深厚、濕潤、排灌條件便利、pH值呈微酸性的土壤環境及地域,不僅四旁生長良好,適宜大量發展,而在淺山丘陵及壟崗瘠薄土地上生長也十分理想,不僅樹勢強健,冠形正態,開張,而且產量十分穩定。枳椇在我國分布廣泛,主要分布在華北南部至長江流域。我國西南的廣大地域也有大量零星分部,如陜西、四川、云南等地。
1.3生態經濟價值
枳椇用途廣泛,是集生態價值與經濟價值于一體的雙盈樹種,既是理想的用材樹種,又是水土保持和水源涵養林樹種。該樹種樹形好,樹冠開張,冠幅大,是理想的城鎮街道綠化、公園片林等首選樹種。其生長迅速,樹干通直,是建筑上的模板,腳手架不可缺的材料。經粉碎、加工后的枳椇木材是理想的菌類蔬菜袋料。果熟后,因富含多量葡萄糖及蘋果酸鈣,木部含二羧酸三萜化合物,其子、果梗、皮均有較高的藥用經濟價值[2]。
2枳椇育苗技術
2.1種子采集與處理
2.1.1采種母樹的選擇。①要求采種母樹樹齡在25~30年左右,結實豐富,產量穩定,無大小年現象,種子色澤一致,成熟度及大小均勻一致。②樹勢健壯,無病蟲害,密度應在3 m×3 m以上,生境條件優越。③選擇枳椇分布范圍較為集中區域內的母樹采種,以保證種子遺傳品質的優良和穩定性。
2.1.2采種時間及種子處理。枳椇果柄肉質,經8~10 h高溫脫澀后,味道酸甜適度,受市場歡迎,經濟效益十分理想,因而在很多地方,人們往往是在秋分時采種。實踐證明,枳椇采種以寒露為最佳時期,最晚不過霜降。此時的種子已完全成熟,種子成栗殼色,不僅籽粒飽滿,富有光澤,發芽率也十分理想[3]。
2.1.3種子貯藏。①脫粒。枳椇種子采摘后,應全部將所采種子以10~20 cm左右的厚度均勻攤放在干燥、通風條件好的地方,晾曬7~10 d,待種殼干燥后,實施人工拍打或直接摔打等方法脫粒。待全部種子脫完后,去除一切雜質,將種子均勻攤放在涼席上(厚度以1~2 cm為宜),并放在陰涼及通風處晾2~3 d,當種子含水量保持在7%~8%時即可越冬貯藏。②種子貯藏。一是干藏法。種子經脫粒晾曬后,將種子裝入編織袋內,掛或盛放于通風、干燥、無蟲害的地方即可。值得注意的是,凡是從林地揀取自然脫落或因風、人、動物等作用而脫落的種子,因種子在地面時間長,受外界干與濕的影響而不能保證發芽率的種子不可使用。二是沙藏法。首先在背風向陽、地勢高燥、土壤無污染、管理方便、自然排水便利的地方建沙藏池。池長寬以種子多少而定,一般以1 m×1 m為宜。待池建好后,池底用干凈的純河沙鋪10~15 cm厚,將8~10根高粱稈用繩捆綁成圓形通氣物豎立池中央。再將種子與干凈河沙以1∶3比例經充分拌勻后放池內,直至池滿為止。最后用河沙將池頂封成丘狀并用遮雨物(如簿膜)蓋嚴,在池的四周挖出通暢的排水溝,以防池內雨天進水即可[4]。
2.2苗圃地選擇與整理
苗圃地應選擇在交通便利、背風向陽、土壤無污染、排灌便利、有電源、坡度在5°以下、土壤肥沃、質地疏松、耕層不低于25~30 cm的開闊地。
枳椇苗圃地整地可分冬季整地和春季整地。冬季整地方法:將已選定的苗圃地在冬季翻犁而不耙,任寒風風化,而在早春化凍后粗耙1遍,然后均勻施有機肥30.0~37.5 t/hm2并翻犁,待耙后備用,擇機育苗。春季整地方法:冰雪融化后的早春,可擇機深耕1遍(深度在25~30 cm)已選定的圃地,待土壤風化7~10 d(犁鏵地表面稍干時)再耙1遍。在播種之前的3~5 d,均勻撒施有機農家肥30.0~37.5 t/hm2于圃地中,并結合平整進行翻犁,力爭實現地平、土細、墑勻、肥足。
2.3苗床選擇
為了使苗木在生長期間獲得充足的光照和苗床有較好的通風條件,苗床宜設為東西走向,苗行為南北走向。苗床寬度1.1~1.2 m,長度10~20 m或以苗圃地長度而定。苗床高以15~20 cm為宜,苗床與苗床之間應有18~20 cm寬的步道溝,圃地周圍要有40~45 cm寬(山區為45~50 cm)的排水溝。圃地應做到溝溝相連,溝溝相通,四通八達,排灌通暢,管理便利[5]。
2.4播種育苗
2.4.1剔沙取種。沙藏的種子應過篩去沙,否則不易掌握播種量。因此,在播種前應用不同型號篩子反復多次剔除沙子。袋藏種子較干燥,含水量低,若不使種子復蘇,易造成種子發芽率不一致。因此,播種前將種子放入20~25 ℃的清水中浸泡1~2 d(中途應攪動1~2次,并換1~2次水),待種子充分吸水膨脹后即可。
2.4.2種子消毒。復蘇后的種子與沙藏種子相同,用10%~25%高錳酸鉀溶液浸泡10~25 min(或0.5%高錳酸鉀溶液浸泡25~30 min,溶液的量應是種子數量的2~3倍以上)。撈出用清水沖洗,直至無消毒液氣味。
2.4.3種子催芽。選擇通風涼爽的地方,將種子均勻地攤放在涼席上,厚度不超過2 cm,種子表面應用塑料薄膜覆蓋,膜與種子高度應保持8~10 cm。每天將種子翻動1~2次,溫度保持在20~25 ℃,5~7 d種子即可露白。
2.4.4播種。①播種方法及時間。枳椇播種期可在採種后(即冬季播種)進行,也可在春季進行(大多在春季)。一般在3月底或4月初進行。枳椇多采用條播,條播時溝深3~5 cm,行間18~20 cm,在土壤墑情較好的情況下,選擇晴朗天氣播種。種子播后用濕沙覆蓋3~5 cm,并用草簾覆蓋保濕,以免種子失水和受旱,直至種子發芽后揭去草簾。②播后管理。播后1周左右,枳椇幼苗陸續出土,此時溫度逐漸升高,旱情時常出現,應于早晚對幼苗適量噴水保墑。同時,應防止人畜等踐踏及鳥獸的危害。
2.4.5苗期管理。①松土除草,穩墑保苗。幼苗出土后,一是適時澆水和排澇;二是適時清除雜草;三是適時松土,防止土壤板結,應長期保持苗床土壤疏松;四是適時遮蔭,以防嬌嫩的幼苗出現基部灼傷;五是雨后適時護苗培土,因用沙覆蓋育苗,苗木基部不實,一遇風雨苗木就有歪倒現象,所以應及時護苗和培土。②適時間苗。枳椇幼壯苗培育,應適時間苗,苗生長過密,不僅苗木生長環境不理想,肥水條件也不能滿足幼苗生長的需要。宜在幼苗長出2~3片真葉時,因為該時期的苗木表現出生長勢。間苗應按照去小留大、去密留稀、去弱留壯的原則。首次間苗強度不宜過大,間苗后的保留量應大于計劃產苗的25%~30%,15~20 d后進行第2次間苗,間苗強度應是最終產苗量的8%~10%;為了保證保留苗正常生長,每次間苗后都應及時對保留苗澆1次吸根水,以保苗木根系的穩定性[6]。③及時補苗。枳椇補植苗木最好在苗木生長1~2片真葉時,此時苗小、根少、溫度低、補植后成活率高。補苗方法:在首次間苗時,用土壤鏟直立插入應間苗木的一側,深度在10~15 cm,而后用力將苗木與土一同撬起,以不傷害苗木根系為原則,將帶土團的苗木補栽入缺苗處,填土澆水即可。④科學追肥。枳椇幼苗在2~3片葉時生長較快,也是苗木對肥水需求量較大的時期;此時溫度高,土壤水分蒸發極快,對苗木影響較大。經過對枳椇苗全園管理的實踐,應在早晚時段澆水,用0.3%~0.5%尿素溶液或0.5%~2.0%過磷酸鈣溶液進行葉面噴肥,效果較為理想。⑤幼苗防災。枳椇屬闊葉樹種,尤其是幼苗時期,常因夏季高溫天氣而引起蒸發量大,最終導致枳椇幼苗出現心止病發生。往往造成苗木頂端優勢下降,側芽萌發旺長,結果導致幼苗質量品位低,基部直徑理想而干長不達標。為培育理想的優質壯苗,應在6月上旬搭建高1.2~1.5 m、透光度在30%~40%左右的遮蔭棚,也可采用遮陽網,但后期用遮蔭棚的效果比較理想。
3參考文獻
[1] 黃雯,林富聰,張慶美.珍稀樹種枳椇研究現狀與應用前景[J].福建熱作科技,2010,35(3):44-48.
[2] 張晶,李慧萍,弓曉杰,等.枳椇屬植物化學成分及生物活性研究進展[J].天然產物研究與開發,2006,18(4):674-680,666.
閱讀范文:園藝師職稱評審設施園藝的發展
作者問:想要評審花卉園藝師的職稱,請問小編有沒有適合園藝師的期刊,以及園藝師評審的條件:
小編答:小編推薦基本與我們合作的園藝師職稱的期刊,投稿成功率很高,《園藝學報》、《中國園藝文摘》《現代園藝》這幾本作者都可以考慮,下面介紹評審條件:
論文指導 >
SCI期刊推薦 >
論文常見問題 >
SCI常見問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