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本文概述了我國城市園林綠化設計應遵循科學規劃、注重細節,因地制宜、經濟適用,以植物造景為主,以及以人為本,突出地方特色的原則。在此基礎上,提出了我國城市園林綠化規劃設計的對策與措施,強調城市總體規劃與設計人員的參與,提倡以人為本,營造富于創造性的地方特色景觀,加強設計人員與施工方的溝通,注重科研工作與人才培養,建立種質資源的種苗繁育與引種馴化,強化園林的施工與管理。
關鍵詞:城市園林,規劃設計,問題,措施
1 前言
隨著我國城市園林綠化建設步伐的加快,對園林綠化設計的技術、設計者的才智及社會責任感的要求越來越高。然而,一些城市的園林綠化設計存在著設計論證、思路、特色、功能、綠化指標、樹種配置等效果不理想,生搬硬套等問題。
由此可見,加強園林綠化的規劃、設計與管理,在維持城市生態平衡和改善城市生態環境,推動和加強我國城市基礎設施建設,提高人們生活品質方面起著重要作用。
2 城市園林規劃設計現狀及存在的問題
隨著城市化發展的逐步推進,與之配套的城市功能帶動了城市園林設計行業的繁榮,以公園、綠化廣場為代表的公共綠地逐漸成為現代化大都市的標志。近幾年,從傳統園林到城市綠化,再到城郊一體化的大景觀,園林規劃設計的觀念與領域正在逐步深化、完善和拓寬。然而總體上講,要找到既能為群眾喜聞樂見和專家認同,又能成為城市傳世經典之作的設計還不多,園林規劃設計還存在一些不足,集中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2.1 總體規劃忽視園林綠地設計師的參與
一個城市的總體規劃決定著整個城市的景觀風貌、景觀空間格局以及城市的景觀特征。目前由政府有關部門主持的城市總體規劃設計,一般只選擇和看重城市規劃師、建筑師的意見,忽視城市園林綠化設計師的參與,這就很難體現以人為本,功能效益和生態效益優先的設計理念。園林設計師只在規劃好的布局上見縫插綠,難以在保障綠地率和保護利用原有地形地貌、自然景觀、人文景觀及其生態穩定方面發揮作用。
2.2 忽視植物空間布局與造景
目前許多園林綠化建設只注重總體布局和硬件景觀設計,常常忽視功能效果和植物造景及生態效益,普遍認為綠化就是簡單的種樹,對于樹種、群落結構以及植物的空間布局對環境的影響和環境對植物的影響則考慮較少。有些美術、建筑、室內設計的園林設計專業人員對常用綠化植物的生物學特性和生態學特性不甚了解,在工程實施幾年后才看出設計的缺陷。如在園林綠地中,植物既是園林構成的主體因素,同時又是為人所用的客體對象。因此,園林植物的合理配置不僅指植物與植物、植物與環境( 包括生物與非生物) 的關系要協調穩定,更要協調植物與人的關系,使人在植物構成的空間中能夠感受生態、享受生態,并且理解和尊重生態。
2.3 缺乏地方風格與設計個性
每個城市都有自己獨特的文化內涵。目前,一些新建城市園林綠地的規劃設計沒有表現地方特色、體現地方風格,在廣場、街頭、街道、單位庭院、居住區庭院,千篇一律地建植草坪、栽種斷頭大樹和模紋花壇,而且規劃設計了大量外來樹種,栽種一些樟樹、茶樹、無患子等熱帶樹種,對鄉土樹種開發種植不夠,盲目引進外來樹種,往往造成植物死亡;有的廣場只是培植一些草皮,這些草皮到了秋冬便枯黃一片。另外,園林綠地缺乏造景構圖,只是簡單的樹種組合,不能給人以美感。雷同和抄襲現象十分常見,缺乏具有鮮明主題和文化內涵的園林精品,沒有形成特色。近期,大樹枯死現象在石家莊頻頻發生: 一條馬路上,百余法國梧桐近半枯死,外環路上于2011 年初栽植的千余棵法桐,至今枯死了上百棵,造成十分慘重的經濟損失。
2.4 人工植物群落設計簡單
目前的園林規劃設計和方案審查過程中,往往只注重方案規劃的構思和立意,忽視植物的生態功能,設計的人工植物群落結構簡單,配置種類少,往往主要的幾種植物就占了總量的70%以上,導致生物多樣性低,群落穩定性差,給以后的管理增加了難度。一個穩定的群落中很少存在生態位相似的物種,即占有相同生態位的物種不能共存。城市在模擬自然植物群落時,除了應遵守上述生態學法則外,還應注重植物群落本身的景觀效果,特別是林冠線的外型,群落色相、季相等景觀因素,同時還應以人為本,注重生態功能和綠色理念。
3 城市園林綠化設計的原則
3.1 科學規劃、注重細節
城市園林設計要把握鮮明、準確的立意,做到科學規劃,使設計項目與整個城市區域環境相結合,要在項目的性質、功能和形式等方面準確定位; 要做到“三個協調”,即項目設計構景要素之間的協調、園林綠地與周邊環境及整個城市綠地系統的協調,植物載體的形式、體量、尺度、色彩、質地等與周圍環境的協調。
3.2 因地制宜、經濟適用
該原則要求在園林綠化設計中結合地形地貌和周邊環境的情況造景,做到既經濟節約,又在層次上體現起伏與韻律變化,避免呆板。目前我國還是發展中國家,財力有限,不可追求奢華,不能照搬西方國家那種營造大規模園林綠地和森林進入城市的做法。現階段,城市園林設計的主要工作是在協調城市生態系統的前提下改善人居環境,確保居民的身心健康。設計要以林蔭型綠化為主導,增加綠地色彩,注重立體綠化,擴展綠化范圍,發展垂直綠化,構建城市空間的多層次綠化格局。
3.3 以植物造景為主
植物造景強調在設計和建成效果上展示植物的生命美、色彩美、姿態美、風韻美、人格化、多樣化的特性,構建以喬木為主,喬、灌、藤、花、草相結合的復層混交的綠化模式。采用平面綠化與立體綠化相結合,彩葉樹種與常綠樹種相配置的綠化方式,使綠地在四季的靜態構圖中達到三季有花,四季見綠,形成多樣的生態環境、適度的園林小品、完善的園林設施、完美的生態環境[7]。
4 城市園林綠化規劃設計的對策與措施
4.1 強調城市總體規劃與設計人員的參與
只有使城市總體規劃科學化,符合綠地規劃的原則和要求,在進行城市總體規劃時吸納更多的園林綠化設計師和生態學專業人員的參與,才能使總體規劃更加科學。同時,在園林綠地設計過程中,應大力提倡植物造景,少建硬質景觀。在營造城市景觀時,既要滿足人們的審美要求,更要考慮游憩、娛樂和生態效益等方面的功能。因此,要更好地利用自然地形地貌,因地制宜地進行規劃設計,使城市建筑高低錯落,園林植物富有特色,營造個性化的城市景觀。
4.2 提倡以人為本,營造富于創造性的地方特色景觀
園林規劃設計要堅持“以人為本”的設計理念,強調人與自然的和諧統一; 要充分挖掘本區域的文化與歷史特征,把創造宜人的居住環境作為塑造城市形象的根本要求,以設計不同的人性化景觀空間來滿足不同人群的需要。同時,在運用植物造景設計過程中,要善于應用鄉土物種,按照本地自然植物群落的結構特征、種類組成、空間分布特征及規律來營建城市園林人工植物群落。
4.3 加強設計人員與施工方的溝通
園林綠化設計人員要想創作好的設計作品,就必須充分了解影響園林設計作品的經濟社會、歷史文化、地形地貌、風土人情、水文地質、自然植被、人文景觀、水體水系和自然景觀等因素,要深入現場,包括對現場的明暗管線分布等情況進行充分的調研,再進行方案構思,形成絕妙的設計作品。在施工過程中,設計人員應與施工單位進行溝通、協調,做好技術交底;在工程實施過程中做到全程跟蹤,把握設計尺度,發現問題并及時調整設計方案。
4.4 建立種質資源的種苗繁育與引種馴化
園林苗木生產是保障園林綠地建設成功的關鍵,政府的行業管理部門和協會應加強和維護市場在苗木生產中的健康與穩定發展,要為園林綠地建設中急需的綠化苗木的種類、數量、質量等制定相關的行業標準,為苗木生產企業提供必要的信息服務,以使科研和設計人員能夠在設計過程中研發苗木新品種,建立植物品種資源庫,使珍奇特植物品種的培育和繁殖等有章可依,從而保障園林綠化工作的順利進行。
4.5 強化園林的施工與管理
保證園林設計能夠圓滿實現的重要前提是有一支素質良好的園林綠化施工隊伍,一個完美的設計只有通過好的施工隊伍才能充分體現出來,堅決避免不具備專業素質的施工隊伍在園林綠地建設中濫竽充數。要選擇具有一定資質和施工經驗的施工隊伍,而且具有一定規模的綠化工程項目要采取公開招標方式,并對所有參與競標的施工企業予以公開、公正、公平對待。主管部門和監理部門應將園林建設的法規條例落到實處,對綠化工程項目實施審查工程項目許可制度,要嚴格審查其綠化工程的設計方案。工程項目要經過綠化主管部門批準后方可施工。
參考文獻:
[1]趙世偉,張佐雙.園林植物景觀設計與營造[M].北京: 中國城市出版社,2008
[2]胡長龍,彭重華.城市綠地植物配置及其造景[M].北京: 中國林業出版,2009
[3]董光器.城市總體規劃[M].南京: 東南大學出版社,2010
論文指導 >
SCI期刊推薦 >
論文常見問題 >
SCI常見問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