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筆者實地考察西蜀園林三蘇祠,發現在06年修繕中出現了不同程度的原真性喪失,針對這一點,就如何繼承中國傳統園林的原真性和如何發展傳統園林以適應當代需求做出回答,提出修繕改建應以風格為導向,制式可以新裁,但應講求意境相承的觀點。
關鍵字:三蘇祠,原真性,傳統園林,傳承,發展
蜀中傳統園林多以寺廟、祠堂為主。典型的寺廟園林如:樂山烏尤寺、峨眉清音閣;祠堂園林如:成都武侯祠、杜甫草堂、眉山三蘇祠等。近年西南經濟發展較速,旅游業尤其繁榮,致使部分傳統園林開始了修繕改建。筆者以眉山三蘇祠為例,主要分析修繕改建中的原真性丟失問題,以此對中國傳統園林傳承與發展做一點探索。
1 傳統園林原真性探討
原真性(Authenticity)本義是表示真的、而非假的,原本的、而非復制的,忠實的、而非虛偽的,神圣的、而非褻瀆的含義。1994年,日本奈良通過《關于原真性的奈良文件》:“原真性理解取決于有關信息來源是否真實有效,即最大限度保留歷史的本來面貌。由于世界文化和文化遺產的多樣性,將文化遺產價值和原真性的評價,置于固定的標準之中是不可能的。”——強調了原真性的不確定性,對中國古典園林來說尤其如此。原因在于:
一是傳統園林是在不斷地增建和改造中發展的,正如《園冶》有“舊園妙于翻造,自然古木繁花”之說。例如網師園,始建于南宋淳熙年間,第一位主人為史正志,最初園名為“漁隱”。清代乾隆年間,易主為宋宗元,園名改為“網師園”。乾隆末年,園歸瞿遠村,又有增建,俗稱“瞿園”。到了同治年間,園主李鴻裔增建擷秀樓。又如拙政園,園子本為明嘉靖年間中御史王獻臣筑,后歸于徐氏。清初為海寧陳相國所得。太平天國時期,拙政園西部和中部為忠王李秀成府邸后花園,東部則荒廢不用。因幾易其主,東、中、西三部分興廢改建其實從未停止。可見“歷史的本來面貌”本不能確定,同時動態的發展過程也不能定格于一個片段來作為“真實的”樣本。
二是古人對于園林修建的態度是隨性瀟灑的。清人李漁曾說自己是“好為矯異,不喜雷同”,興之所至,欣然與之。建園不僅沒有條框,而且重在園子的格調意境,而這意境二字只能意會。
鑒于以上兩點,筆者認為中國傳統園林的原真性要點在于意境二字。
2 三蘇祠
2.1歷史沿革
三蘇祠為我國北宋著名文學家蘇洵、蘇軾、蘇轍的故宅,位于四川省眉山市紗觳行內,占地面積約6.5公頃,建筑面積1.15公頃。
宋真宗大宗祥符二年(1009年),蘇洵出生,后蘇洵之子蘇軾、蘇轍也生于此。元代延祐三年(1316年)以前,三蘇故居改建為祠堂。明洪武二十九年(1396年),重修三蘇祠。清康熙四年(1665年),眉州知州趙惠芽摹擬重建三蘇祠主體建筑——饗殿、啟賢堂、木假山堂、瑞蓮亭。 嘉慶十八年(1813年),知州趙來震對三蘇祠進行大修,三蘇祠“池之兩岸,疊石成壁”,建來鳳軒(原濟美堂)等。 同治九年(1870年),增修三蘇祠大門(現為前廳)、耳房。光緒元年(1875年),四川督學使張之洞來眉倡導修建云嶼樓(原名東坡樓)、抱月亭、綠洲亭。 光緒二十四年(1898年),眉山人將披風榭重建于三蘇祠。此樓始建于南宋,因陸游登臨此樓拜蘇東坡遺像并賦詩贊譽眉山:“孕奇蓄秀當此地,郁然千載詩書城”。 民國十七年(1928年),眉山地方官紳集議拓建三蘇祠,相繼增修了南大門、百坡亭、式蘇軒、半潭秋水一房山、船塢、彩畫舫等,并修甬道、小橋,將三蘇祠改名為“三蘇公園”,國民政府主席林森曾為“三蘇公園”題匾。2006年5月25日,國務院公布三蘇祠為第六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2.2總體布局分析
三蘇祠今日之布局(圖1)是由宋至今由東到西逐漸擴建而成的。整個園區可劃分為兩個部分:東園古祠堂文物區,這包括原三蘇父子故居改建的祠堂建筑群和明清時期擴建的環繞古祠堂四周的水域景區;西部園林觀賞區,其間除了式蘇軒和船塢外,主要是慈竹林和觀賞植物專類園。
3東園修繕和改造
3.1 南大門
民國時期的南大門明顯帶有中西混合的風格,這與當時中國西學東漸之風有關。60年代后三蘇祠正式被更名為人民公園,大門風格也隨之一變。90年代初新修的大門變為了仿宋風格,三檐歇山筒瓦頂,正脊舐吻,垂脊和戧脊飾龍頭卷草。顏色以紅棕色為基調,柱漆為墨色,與樸素的白色檐下空間對比,更顯淡雅。06年以后新建的南大門延續90年代風格制式,主要有兩處不同:一是多了對聯和匾額。姜書撰聯:“克紹箕裘一代文章三父子,堪稱楷模千秋萬代永馨香”。又有門柱聯曰:“北宋高文名父子,南州勝跡古祠堂”。二是通體嶄新艷麗新漆,原來的方形窗改為了八邊形花欞窗,但此窗并非唐宋常用園林制式,明代《園冶》中也未見記載。明人計成尚且崇尚宜疏廣減,不用卐字回文,所以筆者認為90年代初的窗戶制式較06年更為素雅尚古。
3.2來鳳軒
來鳳軒原為蘇軾兄弟的寢室和書房,蘇洵為激勵兒子學習,名之來風軒,蘇軾和蘇轍中舉之后,梅堯臣以詩贊二蘇“日月不知老,家有雛鳳凰”,后人便將來風軒改為來鳳軒。
蜀中園林本具唐宋遺風,意境疏朗明快,三蘇祠作為為祠堂,自然也少煊赫富麗之氣,而多鄉野素樸之風。現存園中之山,皆以土間石,體量小巧。湖堤駁岸多用卵石砌護,皆為就地取材,且與竹林、樹木、灌叢配合,以小徑蜿蜒其中,頗具鄉村風趣,亦多西蜀特色。因此建筑應與環境呼應,也宜從簡,比較06年以前制式(圖6)與改造后制式(圖7),筆者認為改造之前的來鳳軒制式更契合園林整體意境。
3.3 抱月亭
東軸中心是方形的瑞蓮東池,又名靈沼遺香,南岸向北架橋筑堤,為川西園林擅長的形式。堤末端構一草亭,名綠洲亭,又名水竹軒,與北岸東北角的抱月亭相對。抱月亭與云嶼樓隔山林相對,取蘇軾《前赤壁賦》“挾飛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長終”之意。目前抱月亭平面呈八角形,重檐攢尖,青瓦飛翼,立于水中(圖8)。此亭因起翹頗高,在水面之上活潑有余而莊重不足。筆者認為,抱月亭作為東園東軸的主要景點,應秉持祠堂莊嚴肅穆的序列,如06年前的制式(圖9),用色淡雅,制式簡遠,自有天然意趣。
3.4 祠外大街
《文物保護法》及其《實施細則》規定,各級文物保護單位應劃定保護范圍,并在其周圍劃出一定的建設控制地帶,在建設控制地帶內,不得建設危及文物安全的設施。不得修建其形式、高度、體量、色調等與文物保護單位的環境風貌不相協調的建筑或者構筑物。在建設控制地帶內新建建筑物構筑物。以上法規對于建設控制地帶的具體尺度并未作規定。但就中國傳統園林而言,它的整個景觀視野范圍都應劃為建設控制地帶。
中國古典園林自來講究巧于因借,但是這一點在被高樓包圍的當代園林中卻常常難以實現。06年時,政府有關部分將三蘇祠南大門前面原有的一片草地圍了起來,重金打造“東坡金城”步行街,這無疑是以經濟發展為目的的建設,然而卻完全沒有考慮到當地市民的需要和三蘇祠本身的文化意蘊。步行街建起來后,市民失去了休閑空間,正南門變成了大面積的高檔花崗石廣場。由于擁擠的商業店鋪緊鄰三蘇祠南面圍墻,而且在寬度僅五米的步行街上允許通車,于是若走在祠內南墻下洗硯池一帶,往往不用抬頭就可見鱗櫛次比的店鋪商樓。遙想計成之“若對鄰氏之花,才幾分消息,可以招呼,收春無盡”,早已無處可尋。
4 結論
三蘇祠歷經數百年而要在意境上保持和諧統一,修繕和建造就應該依承三蘇文脈,尤其是具有代表性建筑和場所:南大門、來鳳軒、抱月亭、祠外大街。尊重原真性的修繕改建,應該更多的以美學為基礎,以風格為原則,制式可以新裁,但應講求意境相承。
參考文獻
[1]孟兆禎.中國風景園林師的天職——繼往開來與時俱進[J].中國園林,2008,12:27-32.
[2]蔡晴,姚赯.佛羅倫薩憲章與歷史園林的保護[J].建筑師,2005,06.
[3]周維權.中國古典園林史[M].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1990.
[4]錢泳.履園叢話[M].北京:中華書局,1979.
[6]劉庭風. 巴蜀園林欣賞五-三蘇祠[J].園林,2008,05:30-33.
[7]計成.園冶[M].北京: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1988.
論文指導 >
SCI期刊推薦 >
論文常見問題 >
SCI常見問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