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隨著經濟的發展和社會的進步,國家開始加大了對找礦的投入,使我國的找礦事業得到了快速的發展。本文以某地為例分析了鋅礦床地質特征及外圍找礦潛力。
[關鍵詞]鋅礦床特征外圍找礦潛力分析 樹人論文刊發
1該地礦床特征
1.1地層
礦床內出露地層有寒武系石冷水組、高臺組、清虛洞組。其中清虛洞組是區內含礦層位,該地層根據巖性特征分為兩個巖性段,第二段分為4層,巖性特征如下:第一段(∈1q1)為灰、深灰色薄層條帶狀結晶灰巖,局部含白云質灰巖,厚12~40m;第二段(∈1q2)根據巖性特征分為4層:第一層(∈1q2-1):上部為灰到深灰色薄-中厚層含泥質白云巖;下部為灰至深灰色薄層泥質白云巖,普遍含炭質及黃鐵礦晶體。厚77~94m。第二層(∈1q2-2):灰色厚層含鮞狀細晶白云巖,巖石性脆、節理發育、較破碎,局部白云石化發育,閃鋅礦分布在白云石脈或團塊中,為Ⅰ礦帶含礦巖性段,厚35~140m。第三層(∈1q2-3):深灰色中厚層層紋狀泥質白云巖,具有層紋狀、條帶狀構造,巖石中普遍見黃鐵礦顆粒,厚10~25m。第四層(∈1q2-4):上部為灰色厚層豆狀細晶白云巖,普遍含微量炭泥質、黃鐵礦,由上至下豆粒逐漸減少,顆粒變細;下部為淺灰、灰色厚層鮞狀細晶白云巖,巖石性脆、節理發育、較破碎,白云石化較發育,Ⅱ礦帶分布在該巖性段中,厚55~160m。
1.2構造
1.2.1褶皺
該鋅礦床由于被燕山期構造運動破壞,難以恢復,但大致可以看出,背斜軸部與早樓斷層一致并沿著斷層分布,走向55°左右,走向長約16km。該背斜北西側軸部主要出露清虛洞組地層,南東側主要出露九門沖組、烏訓組、清虛洞組。就該鋅礦而言,整體呈現單斜產出,巖層傾向280~355°,傾角10~38°。根據現有工程揭露,礦體在背斜軸部及次級皺曲軸部附近富集,而兩翼及向斜構造則逐漸變貧,甚至尖滅。
1.3礦石特征
1.3.1礦石化學成分及組成
礦石化學成分簡單,主要有用組分為鋅,礦體中含鋅2.0~51.07%,平均為5.12%。伴生有益組分主要為鎘,礦石中一般含鎘0.009~0.20%,平均為0.076%,與閃鋅礦密切相關,具有綜合利用價值。礦石礦物主要為閃鋅礦、鐵閃鋅礦,次為菱鋅礦、方鉛礦、異極礦等;脈石礦物主要為白云石,次為黃鐵礦、方解石、重晶石、石英等。
1.3.2礦石結構及構造
礦石結構主要為不等粒鑲嵌結構、碎粒結構、交代殘余結構、溶蝕交代結構。礦石構造為致密塊狀構造、條帶狀構造、浸染狀構造、角礫狀構造、團塊狀構造、球粒狀構造等。
1.3.3圍巖蝕變
圍巖主要為鮞狀細晶白云巖,其巖石特征與對應的含礦層位相同;圍巖蝕變主要為白云石化、黃鐵礦化,次為硅化、重晶石化、碎裂化、方解石化。礦床內分布有兩個礦帶,由下往上編號為Ⅰ、Ⅱ礦帶,含礦層位分別為∈1q2-2、∈1q2-4。每個礦化帶由若干個礦體組成。Ⅰ礦帶:在礦床范圍內該礦帶呈單斜產出,賦存于∈1q2-2頂部含鮞狀細晶白云巖中,距離∈1q2-2頂界6~32m,受層位控制明顯。礦帶在區內分布穩定,但礦體在礦帶中呈似層狀、透鏡狀產出。該礦帶在礦區以西最為穩定,分布有Ⅰa9、Ⅰa12、Ⅰb4~Ⅰb6、Ⅰb8、Ⅰc1~Ⅰc3共計9個礦體。其中Ⅰb4礦體規模最大,為Ⅰ礦帶中主礦體,位于礦區西北部,為一似層透鏡狀礦體,礦體傾向110°,傾角12°,礦體長300m,寬200m,厚0.31~3.90m,平均厚1.43m,礦體含鋅3.25~16.42%,平均為6.62%。Ⅱ礦帶:在礦床中呈單斜產出,賦存于∈1q2-4底部鮞狀細晶白云巖中,距離∈1q2-4底界10~60m,受層位控制明顯。
論文指導 >
SCI期刊推薦 >
論文常見問題 >
SCI常見問題 >